張燕 羅汝芬 范婷婷
摘要:簡要描述“慕課”的概況,分析其對軍隊教育的意義,指出軍營“慕課”建設中存在的內容設置不接地氣,學員學習“慕課”時間不夠和教員制作以及學員學習“慕課”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慕課”建設;軍隊;問題與對策
一、“慕課”概況及其對軍隊教育的意義
軍隊教育主要是學歷教育和崗位任職教育,而崗位任職教育是素質教育在軍事領域的重要實現方式,由于部隊擔負的任務繁重,官兵的學習時間零散,如果僅僅依靠書本自學和限量的部隊送學,并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雖然近年來,部隊院校也制作了網絡課程、電子課件等一大批網絡資源,但是并沒有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和管理平臺,“慕課”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慕課”這種教學模式,促使軍事教育更加注重系統性、研究性和實用性,有利于軍校突出軍事新知識、新領域的相關教學,借助“慕課”教學盡快提高官兵能打仗、打勝仗的能力。
二、軍營“慕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軍營“慕課”建設得如火如荼,但它同樣地在軍隊的發展也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問題。
(一)軍營“慕課”內容設置不接地氣
目前“軍營慕課”高大上太多,接地氣太少,多數集中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等必修課程,而與任職教育相關的、聚焦實戰的實操類課程很少,且缺乏與基層部隊的溝通。
(二)官兵學習“慕課”時間無法保證
雖然一節“慕課”大多是10-15分鐘,正常人可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但部隊存在著其特殊性,因為部隊一般都在比較艱苦的地方,有些甚至連最基本的上網條件都沒辦法保證,更不要說在線聽課;基層官兵每天的訓練安排得非常滿,基本都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即使想上網學習,但是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很難保障連續、系統的學習。
(三)教員制作“慕課”和官兵使用“慕課”的積極性不高
“慕課”這一新生事物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產生了強大沖擊,同時也給教員們在教學資源分配、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上帶來了極大挑戰,而且“慕課”的建設工作量大,不僅需要錄制大量視頻,而且需要面對人數眾多、知識基礎參差不齊、需求千差萬別的學員們的在線輔導,需要極大的熱情和精力,而目前并沒有對教員開展“慕課”教學的傾斜政策,導致教員制作“慕課”熱情不高。
對于官兵而言,由于“慕課”平臺與傳統的學習環境有很大差異,沒有了老師和同學們在旁督促,這種近乎充分自由的網絡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有更強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最后獲得的畢業證書不被認可的話,繼續學習的動力和熱情也會日益衰減。
三、軍隊“慕課”建設的幾點對策
(一)建立基層部隊與軍事院校合作機制
可采取基層部隊和軍事院校合作方式,建議“互學聯訓”機制,通過邀請院校專家到部隊實地調研,區分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人員的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制作“慕課”,使“慕課”在內容設置上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讓其更加“草根化…‘軍營化”。對基層官兵而言,要淡化一些理論的講解,他們更注重的是技能的培養。針對官兵不同層次的知識需求和文化程度,多制作一些裝備操作、戰術運用和戰法謀略等方面的課程,這些內容對基層官兵來講,更有吸引力,也更具備實用價值。
(二)推進軍隊網絡在線學習制度的建立
可參考美國軍隊在軍事職業培訓方面的做法,他們真正脫產參加培訓的官兵只占2%左右,剩余的全部參加網絡在線學習。軍隊可積極推進網絡在線學習制度的建立,各單位可調整經費預算,編列專項經費,建立可以覆蓋全軍的遠程網絡教育平臺,嚴格規定在營級以上的軍事基地開展網絡在線教育。成立專門的“慕課”管理部門或由現有教學管理部門劃撥一塊“慕課”專人管理,專門遴選對本單位適合的有用的課程,列出“慕課時間表”,科學制定出“慕課”學習計劃,確保學習常態化,提高使用效率,使之成為真正對官兵有益的新學習方式,并可納入政治教育計劃,并利用每周的政治教育時間學習和講評。
(三)完善激勵機制
教員可將“慕課”授課與個人績效考核、職稱評定掛鉤,以及采取必要的獎勵措施來增強軍隊院校教員參與制作的熱情。官兵可建立“學分制”,對“慕課”畢業者進行量化積分,同等條件下,在入學提干、立功受獎、選拔和任用骨干等方面,對“慕課積分”高者予以適當傾斜,鼓勵越來越多的官兵加入到“慕課”使用者的行列中來。
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軍隊興。隨著我軍武器裝備和新型作戰力量快速發展,人才匱乏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必須加強學習。軍隊改革浪潮強勢推進,相應的人才隊伍建設也要強勢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