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狄乾斌
(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9)
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是當前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普遍問題。國外地理學者Kragman將地理區位因素引入對區域經濟學的解釋框架中,并由此推動了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國內學者多從國家、或省市層面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時段的經濟差異及其成因進行了評價分析。總體來看,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經充分指出我國或省際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發展差異問題,區域經濟結構及其差異性問題仍然是當前關注的重點內容。
2016年,我國已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85 506億元,其中東部地區占61%,中部占27%,西部占12%,東、中、西三大區域仍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不平衡問題。遼寧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由于自然、社會、歷史、經濟、人文等因素的差異,遼寧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也越來越嚴峻。尤其自《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遼寧沿海各地區都實施了新一輪大規模臨海臨港產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沿海地區發展的節奏與幅度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和結構性矛盾,制約了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整體效益發揮。本文以遼寧省沿海6個地級市為研究范圍,運用泰爾指數對遼寧省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其時空差異進行評價探討,以期能夠為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的實施推進提供科學依據與參考。
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是衡量區域經濟差異的主要研究指標。絕對指標能反映出一個地區等級水平的差異,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化速度會影響其趨勢變動;相對指標則反映地區之間的差異,各區間的經濟增長速度會影響其變動趨勢,主要體現在地區差距的內部。
泰爾指數也稱錫爾指數,泰爾熵作為衡量獨立的組間差異和組內差異的指標而被經常使用,泰爾指數是由荷蘭經濟學家泰爾(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論中的熵概念來計算經濟差異而得名。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T為遼寧省沿海總體經濟差異,TBR表示組間差異,TWR表示組內差異,i為地區(i=1,2,3,4,5,6 分別表示遼寧省沿海大連市、丹東市、錦州市、營口市、盤錦市、葫蘆島市),yi為i地區的GDP占遼寧省沿海地區GDP的比重,pi為i地區的人口數占遼寧省沿海地區總人口數的比重,yij為i地區次級單位j占i的GDP比重,pij為i地區次級單位j占i的人口比重。T值越大,代表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程度越大,反之,T值越小,代表不均衡程度越小。
為了衡量組間差異和組內差異對遼寧省沿海地區的經濟差異貢獻的大小,我們可以計算出組間差異和組內差異對遼寧省沿海地區總體經濟差異的貢獻率。計算公式如下:
組間差異和組內差異進一步整合成能反映區域間相對分離程度的新變量——地帶分離系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Sr為地帶分離系數,P為所有區域的總人口數,Pmin為所有區域中人口最少區域的人口數。
本文將遼寧省沿海六市的縣級市作為研究的基本單元。采取GDP和人口數這兩個變量指標作為本文研究的主要指標,研究時間跨度為2007—2014年,主要研究數據來源于《遼寧省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年鑒》。
本文選取人均GDP為分析指標,考查2007年和2014年兩個年度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變化(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遼寧省沿海六市的人均GDP的變化狀態是一致的,2007—2014年人均GDP逐年增加,大連市的人均GDP遠高于其他五市。
以絕對指標標準差與極差的變化態勢來看,近八年來,遼寧省沿海六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斷進步,人均GDP也呈逐漸增長的趨勢。城市之間有明顯差距,并且差距還在不斷增大(見圖2a)。極差和標準差分別由2007年的39 165元和16 085元增加到2014年的103 111元和39 392元。圖2a表明,遼寧省沿海六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的絕對差異是逐漸增加的,與遼寧省沿海六市的人均GDP之間的變化態勢是一致的。但是,以相對極差和變異系數來看(見下頁圖2b),隨著遼寧省沿海地區經濟的不斷增長,各項指標測度的經濟差異逐漸減小。遼寧省沿海區域的變異系數在整體上趨于平緩,變化幅度不大,以近八年的數據顯示來看,2007年為最低值0.5532后,開始緩慢上升,在2009年達到最大值0.5860后,開始緩慢下降,但趨勢較為平緩。變異系數的值越大,表示區域經濟水平差異越大,反映出經濟發展差異的總體變化態勢。
圖1 2007年、2014年遼寧沿海地區人均GDP變化趨勢
圖2 遼寧省沿海經濟發展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變化趨勢(a.絕對差異;b.相對差異)
總體來看,遼寧省沿海地區經濟的絕對差異呈現出逐漸增大的趨勢,而相對差異水平基本保持不變。表明絕對差異的極差和標準差在整體上增大,相反,反應相對差異的相對極差和變異系數在整體上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這說明,遼寧省沿海地區經濟水平的絕對差異在不斷擴大,但是相對差異則表現出基本不變的趨勢。
根據公式(1),計算2007—2014年遼寧省沿海地區的經濟水平發展差異,并且對地區的經濟差異進行分解,把其劃分為組間經濟差異和組內經濟差異,由此得到反映遼寧省沿海地區經濟差異的泰爾指數及其相對應的組間貢獻率和組內貢獻率(見下表)。
可以看出,2007—2014年,遼寧省沿海地區經濟差異呈現基本平緩的發展趨勢,但是在不同的時間段里其差異變化的和趨勢各不相同。2007—2012年區域經濟差異整體擴大,并在2011年泰爾指數達到最小值0.0781。2012年開始區域經濟差異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表明遼寧省沿海地區經濟差異由縮小趨勢轉為擴大趨勢,根據組間差異貢獻率和組內差異貢獻率來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縮小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組內經濟的發展迅速,經濟差異擴大的原因則是組內經濟發展速度下降導致。在近八年里,遼寧省沿海地區的組內貢獻率均高于組間貢獻率,2007—2011年的組內貢獻率逐年上升,區域經濟差異也隨之呈縮小趨勢。從2012年開始經濟有所回升逐漸好轉,到2014年組間貢獻率達到最大值,隨之,區域經濟差異也開始逐漸擴大。由此表明,遼寧省沿海地區的經濟差異不是因為組內差異,而是主要因為組間差異所造成的,要想實現縮小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就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規劃,要把縮小遼寧省沿海六市之間的經濟差異作為重要任務。
遼寧省沿海經濟差異泰爾指數及貢獻率
將泰爾指數中的組間差異和組內差異組合可構成衡量區域之間相對程度分離的新變量,即地帶分離系數,由于區域之間差異和區域內部差異在特定時段內的表現不同,因此通過對相同地理單元分類的地帶分離系數大小進行比較,可以揭示地帶系統內空間差異格局的演變特征。用擁有最少人口的盤錦市為參照地域,計算出遼寧省沿海六市之間的地帶分離系數并繪制成曲線,具體(見下頁圖3)。圖3表明,除個別年份較突出外,遼寧沿海地區的地帶分離系數呈倒“U”型變化特征。具體來看,2007—2011年是在波動中增長的趨勢,從2007年最小值2.7682增長到2011年最大值6.7629。這說明,該期間遼寧省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分離趨同,主要由于剛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六市經濟發展速度均緩慢。2011年以后,地帶分離系數出現逐漸縮小趨勢,說明遼寧省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分離趨異,這是由于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發展已逐漸步入正軌,經濟發展速度日漸加快導致六市之間的經濟差異越來越大,同時表明遼寧沿海地區的經濟差異擴大,并不是因為發達城市經濟增長落后城市經濟停滯或下降引起的,而是由于六市的經濟發展不同步所造成。
圖3 遼寧省沿海地帶分離系數
本文主要研究遼寧沿海地區的經濟差異問題,在遼寧省沿海區域內,經濟是由南向北逐漸降低的發展趨勢。泰爾指數分解結果顯示,遼寧沿海地區特別是六市之間的經濟差異是區域差異擴大的主要原因,表明空間尺度越小經濟水平差異越大。本文對遼寧沿海地區經濟差異的研究只涉及了區域差異的驅動因素和如何應對區域經濟差異,而在區域經濟差異的預警機制和形成機理方面缺乏深層次研究,這也將成為未來主要研究需要拓展的方向。
1.制定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政策目標。制定健全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完善區域之間經濟的協調發展。根據泰爾指數的變化趨勢,表明遼寧沿海地區經濟總體差異呈先減小再增大的變化趨勢,這主要是由組間差異造成的。所以針對該問題,應該將沿海開放政策由大連市向其他沿海五個市進行延伸,同樣重視大連市以外的其他沿海城市港口的建設與利用。
2.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實現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根據上文分析得出,遼寧沿海地區的經濟差異主要是由組間經濟差異擴大所導致,所以六個城市間的差異應更受關注。為了避免重復建設,節省資源,政府應該依照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合理規劃,形成優勢互補,合理分工,突出重點產業結構。例如,大連市的船舶工業和濱海旅游業是其經濟發展的絕對優勢,應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錦州市和營口市都是深水港,并且海洋資源較為豐富,應大力發展海洋運輸和海洋資源開發,盤錦市和丹東市則應該主要發展海洋捕撈業。根據遼寧省沿海六市的自身特點,應該實行普遍發展,重點培養的經濟政策,努力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城市群。
3.發揮大連市城市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實現協調發展。大連市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的主要城市,應發揮其本身的經濟輻射實力,帶動其余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遼寧省沿海地區經濟腹地深入遼中南和遼西北地區,所以沿海經濟地區的發展也會影響到其經濟腹地的發展。建立六個城市協調發展的運行機制,推動經濟發展各要素的融合,促進區域一體化進程,打造出優勢互補、競爭力強的跨專業和跨區域的優勢產業集群。
[1]陳培陽,朱喜鋼.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J].地理學報,2012,(8).
[2]孫紫葳.遼寧省區域經濟差異的統計分析[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5.
[3]陳洪全,張云峰.江蘇沿海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及空間格局演變[J].地理科學,2016,(2).
[4]陳述.基于泰爾指數的遼寧省區域經濟差異分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3,(4).
[5]蓋美,張麗平,田成詩.環渤海經濟區經濟增長的區域差異及空間格局演變[J].經濟地理,2013,(4).
[6]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2008—2015)[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7]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8—2015)[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8]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08—2015)[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9]Naiquan Liu,Xinyue Ye,Huimin Yang,Ying Li,Mark Leipnik.Manufacturing firm heterogene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ifference in China.Regional Science Policy&Practice,2014.
[10]Linhai Mei.The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Regional Growth Differences in China:The Perspective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2016.
[11]Fu YiCi,YaPingHu.AStudyonLowCarbonCompetitivenessEvaluationintheOceanEconomicZone.Trans Tech Publications,2015.
[12]Mei Shang.Analysis on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Trans Tech Publications,2014.
[13]蘆惠,歐向軍,李想,葉磊,孫東琪.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極化的時空分析[J].經濟地理,2013,(6).
[14]楊寶寶,歐向軍,張東升,顧雯娟.山西省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特征分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
[15]任啟龍,王利,李會.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差異性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7,(1).
[16]Jidong Zhang,Liyan Wang.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Routledge,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