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
摘要: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感受與鑒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那么如何實施有效的欣賞教學呢?筆者總結了一些粗淺的教學策略,與廣大音樂教育者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課標;音樂欣賞;教學策略
音樂教育家穆塞爾曾經說過:“音樂能教的只有兩個內容,一個是知識,一個是技能,真正的音樂是不能教的,真正的音樂是要聽的。”音樂是聽覺藝術,只有通過欣賞,才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正確地引導學生感知音樂,能陶冶學生情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而促進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如何采用更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來進行欣賞教學,是很多老師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一、 樂曲、歌曲教學前的欣賞與感受
(一) 課外自主欣賞策略
由于學生在課余時間更關注其他方面的學習,所以教師需要進行適當引導,培養其課前欣賞的興趣和習慣。如在新課教學前,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問,也可以將歌曲中的難點來進行交流等。當然,自主欣賞策略還可以有多種用途。例如:當通俗歌曲在教學中播放時,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他們可以頭頭是道地點評著各類的流行曲風,把師生共同引入了一個更寬泛的音樂世界,從樂曲的背景、音樂的風格、甚至到樂曲的配器,都能夠一一涉及。此項策略耗時不長,卻頗有成效,如果每周留出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們自主地主持、參與、點評歌曲或樂曲,讓教師了解學生的音樂喜好動向,更利于在欣賞中互相觸電,達到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從而輻射到課內,讓師生心有所悟,達到教學相長的境界。
(二) 聽覺切入欣賞策略
我們在新授樂曲時,也有許多不同的策略:1. 聽錄音或教師示范演唱。一般合唱曲目建議聽錄音范唱;教師能勝任演唱的歌曲,應由教師進行聲情并茂地演唱。課堂實效驗證,學生更喜歡、更關注教師范唱歌曲。2. 看動畫,幫助理解意境。在教授《唱臉譜》這首樂曲時,先由學生聽音樂想象,再播放多媒體動畫,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歌曲中的音樂形象。3. 聽節奏變化或速度變化,體驗歌曲要表達的情緒。在教授《命運交響曲》時,請學生聽一聽主要片段,之中有著哪些變化。掌握由速度變化而產生的一首歌曲中的情緒變化,歸納因歌曲或樂曲速度、配樂、節拍發生變化,它所表達的情緒也可能發生對應的變化的道理,使學生感受音樂的奇妙。
二、 作品背景的挖掘和整合
(一) 收集、引導、組合策略
新的理念向我們昭示了這樣一層含義: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音樂課程內容的實施要以音樂文化為主干,要注重收集、引導、組合教材中的人文性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多元文化觀,從而達到傳承音樂文化、拓寬意識文化視野、提高音樂審美情趣的目的。比如《雪絨花》一課,作為影片《音樂之聲》的插曲,廣為流傳。在教學中,可以挖掘相關的文化內涵,如包括與影片相關的背景材料(影片的主題、故事內容、豐富的電影音樂素材等等);與歐洲音樂民俗文化相關的音樂知識(如約德爾調:一種源自奧地利和瑞士山區的民歌音調,以男子的假聲模仿女子歌唱的小調)。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 運用信息延伸策略
有位音樂理論家說過:“音樂意境既產生于音樂家對形象的審美感覺中,又存在于音樂的再現中。”伴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音樂課堂教學方式的不足,通過圖像聲音相結合等方式,將抽象的音樂形象變得具體形象,同時給音樂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增添了砝碼。因此,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讓音樂課堂教學更為精彩。
三、 作品主題的把握和內化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積極互動、相互發展、相互交往的過程,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更應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如欣賞古曲《漁舟唱晚》時,教師出示了幾幅代表音樂形象的圖片,請學生們借鑒相關文學作品片段,選擇圖片的順序。學生們一下子就有了興趣,在交流中開拓思路,領會到這首古曲采用了類似文學作品的倒敘手法,明確了作品的主題,進而確定了圖片的先后順序。
在良好的師生交往中,傳統的教學界限被打破,可以說是師生一起感受體驗了音樂,一起提高了審美能力,實現了共識、共享、共進的狀態。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音樂欣賞的教學,應緊緊圍繞“欣賞中的教育”和“通過欣賞進行教育”兩個方面,只有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獲得美的享受,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能力,幫助學生獲取美感的體驗。
作者簡介:
徐彥,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玉山鎮昆山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