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課程性質目的和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分析,認為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分組作業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生積極性,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系統工程;交通運輸;案例教學;分組作業
一、 課程性質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是一門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系統理論和系統方法來解決工程問題的橫向交叉的學科。是交通運輸專業、物流工程專業及其他交通相關專業本科生教育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課程既注重系統性和科學性,又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既有原理的論述,又有豐富的方法應用。
二、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學科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難度
由于《交通運輸系統工程》是一門橫向交叉的學科,是基于運籌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數量經濟學、技術經濟學、計算機科學和管理科學基礎上的綜合運用,同時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交通運輸的專業知識,對交通運輸系統問題有一定的了解和涉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知識體系龐雜、涉及內容豐富、所涉問題復雜,導致學習出現畏難情緒,認為這門課程理論部分抽象,模型部分生澀難懂,實際應用更是抽象。導致學生面臨這門課程學習時出現畏難情緒。
2. 教學方法單一陳舊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的教學一般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傳統教學方法即使結合多媒體教學模式仍然會出現缺少吸引力,缺乏互動。難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課程中雖然引用交通運輸系統的相關案例,但是交通運輸系統所含要素多樣、要素之間的關系復雜抽象,案例的分析和計算過程涉及定性分析、模型化和方法選擇;所有這些都很難用語言加以描述,導致上課內容簡單粗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課堂上老師講的都懂”,以為實際的應用過程簡單而輕視這門課的學習。最后卻出現“課后不知本課程所學為何物”的狀況。
3. 教學效果不理想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包括系統理論和方法論部分、系統分析和評價部分。兩部分中始終貫穿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觀點。對于定性分析,大多是抽象分析,對于沒有實際經驗的學生很難理解其含義,對于定量分析,學生不理解計算模型背后的實際意義,導致學習成了生搬硬套的公式和方法,遇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仍然束手無策,無從下手。
三、 案例教學與分組作業模式
1. 模式的提出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案例教學,結合學生分組作業安排,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講授的內容逐步完成分組作業的環節,教材章節的主要內容與分組作業息息相關,教材學習的是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作業環節是具體案例的實際操作和理解。
目前本科生習慣于課堂學習理論方法,課后完成習題練習的傳統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只要求學生記住老師課堂教學環節中所提到的步驟和方法,然后完成模擬練習,這種作業方式把《系統工程》的作業變成了一個簡單的數學題的解題過程,忽略了系統工程課程的精髓—即方法理解和實踐應用。包括實際系統資料、數據的調查和收集方法的具體應用,結合系統實際狀況和分析人員知識經驗的系統的定性分析過程,反映系統要素關系特征的模型化處理,不同系統條件下的方法選擇等。
通過案例教學與分組作業環節,使課程學習真正與專業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掌握方法,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具體操作方法
(1) 將學生分組。按照自愿原則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為確保學生能有效完成案例,一般確定每組成員為6人左右,要求每組學生自主選擇案例,并隨課程進度完成相關內容,根據課程的內容和特點,要求系統要素確定、系統分析、系統評價、系統決策等方面。分組要求應在第一堂課時提出并與課后分組完成分組,以便盡快進入分組作業。
(2) 案例講解
要求每個小組均應完成案例分析中的系統要素確定、系統分析、系統評價和系統決策。每一部分內容隨教學進度完成。為了督促檢查學生完成情況,將于每一部分教學內容講授完成后,隨機抽取一個小組中的任意一名成員上臺講解,時間控制在十分鐘。講授過程中,要求知識表達準確流暢,分析思路清晰,運用知識熟練。
(3) 評價方法
評價由授課老師和各小組隨機抽取一名擔任,但講課學生所在的小組除外。最后評分應由教師評分占40%,學生各組評分的平均分占60%,一方面通過教師評分控制作業質量評價,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評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參與性和自主性,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 教師總結
因為學生的經驗和知識水平有限,案例作業過程中必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通過教師的及時糾正,讓學生發現對知識的掌握存在的缺陷,以及應用過程中存在的誤區或不足,讓他們更好地了解理論聯系實際。
四、 問題和對策
1. 問題
(1) 有的學生存在僥幸心理和敷衍的態度
學生面臨案例作業時往往會有缺乏經驗無從下手,導致畏難情緒的出現。由于是隨機抽取一個小組中的某一成員講解,可能會使有的學生抱著不被抽到的僥幸心理,甚至即便抽到也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對于這種狀況應通過考評改革加以約束,一方面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組員的貢獻率給出小組成員分,杜絕僥幸心理;另一方面加大平時作業占有總評分中的比例,杜絕敷衍和應付。
2. 應用效果
(1) 加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實踐性,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后能即時應用到相應的案例分析中,使學生感到課程學有所用,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同時因本課程的開設時間為大學期間的第四個學期,大類招生情況下學生還未進入專業學習,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對各專業有初步的了解,為大三確定專業選擇方向提供參考。同時,分組學生作業引導學生理論結合實踐,學會將掌握的方法應用到專業實際當中去,為后續的專業學習打下方法基礎;加強了同學們之間的互動、溝通和合作,模擬出未來工作狀態下同事之間的合作情形。
(2) 分組作業過程中,學生往往有疑問難以解答,需要向老師請教答疑,這樣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同時,在分組作業和參與講解的過程中,理解老師備課和講課的不易,促進對老師的理解和尊重,形成更為良好的師生關系。
(3) 由于分組作業使每個學生在每一次作業講解中都有可能被抽到,增加了學生曠課的風險,加強了約束,提高了學生的到課率。
作者簡介:
李瓊星,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