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榮??
摘要:教育方式需要不斷改變來適應新的時代要求,新課改之后的教學方式研究更加成為現實要求。教師在教育中發揮的主導作用,隨著學生積極性和主導性增強之后,主體也被迫做出了一定的調整。學生成為學習主體之后,提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加。如果按照傳統教育中瑣碎的提問方式,不僅會扼殺學生的思維,還會浪費學習時間和精力,所以主問題牽引的整體性教學得到廣泛認可。但是在實踐中仍舊有一定的認識誤區和改進的地方。
關鍵詞:整體性教學;提問式教學;獨立思考
一、 前言
整體性教學因為在實踐中表現出巨大的優勢,所以在不斷推廣。主問題整體性教學主要是在提問中,可以安排部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作為引導。這樣精簡之后,可以簡化教學環節,也可以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在主問題的制定中仍舊需要花費較大的精力,主問題因為在整個提問過程中的重要性,自身也有許多特點。文章就當下的整體性教學方式進行研究,提出主問題在整個問題研究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具體的實施方式。
二、 以“主問題”牽引整體性教學現狀
什么是教學的主問題?主問題主要指在閱讀過程中,從教學內容整體出發或是從學生的整體性出發,引發思考理解的重要問題。這種主問題是在所有問題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主問題的設計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學習,要能奮力攪動學生的思維。相對于課堂上一些零碎膚淺的問題而言,可以更好地安排學生的思考時間和精力的分配,相對于學生活動時間短暫而不得不短暫式回答問題的應答式提問而言的。在高中語文閱讀教育中,教師通常都是按照文章的順序進行問題提問,通常都因為講透講細的出發點而提問過多,扼殺了學生思維。如果可以安排主問題來進行整體性教學,可以使得教學環節更加細節化,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引領學生整體性閱讀和討論。如朱自清的《背影》,在一次全國性的展示課上,面對難以把握的經典名篇朱自清的《背影》,有位老師只設計了兩個主問題:①“文中的父親是個好父親嗎?為什么?”②“文中的兒子是個好兒子嗎?為什么?”聽課教師們普遍感覺切中要害,綱舉目張。
根據主問題發揮的作用可以知道,主問題在進行指定時,必須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可探究性,內部可以用內在邏輯進行構思。教師作為這種整體性教學方式的引導者,應該對課文閱讀進行理解和反復思考,概括出有意義的主問題。高度概括文章精華的主問題,學生在深入思考和研究過后,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傳統教學方式就是根據文章安排問題,所以主問題就應該精心構思和合理安排出現的順序。一節課中的主問題有數量限制,所以出現的順序應該符合文章本身規律,符合認知規律同時,用內在邏輯性幫助學生理解。如《懷念紅狐》設計了三個問題:①課文在記敘的時間順序上作了哪些調整?②作者對紅狐的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③作者僅僅是為了懷念紅狐嗎?這三個問題,既把握住了全文,又與文章順序一致,也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整體到局部,由淺入深。
三、 以“主問題”牽引整體性教學表現方式
在如何設計主問題以及如何優化閱讀教學的具體方式中,筆者有以下幾點有力的建議:
(一) 抓住標題和文眼
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主要內容。閱讀中重要的就是標題和部分關鍵部分。標題更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和眼睛。如果讀者想要深入體會到作者的想法,就必須抓住標題和文眼慢慢揣摩。許多讀者都可以通過標題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從整體上來把握作品的內容、情感等。傳統教學方式中,高中語文老師也是先從標題入手,提出一個解讀文本重要的問題,幫助學生快速而直接準確地認識文本內容。如果教師可以從標題中設計出一個主問題,就可以發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學生接觸文章之后,便是非常有用的鑰匙。如《祝福》一文,就可以直接問學生標題的意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文章敘述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聽聽那冷雨》——通過題目,猜猜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你聽出了作者雨中的情思嗎?“鄉愁”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那么細讀文章,具體說說這是怎樣的感受?《始得西山宴游記》——主問題可以從題目入手,用問題引領學生走進西山勝地,設身處地地感受柳宗元的宦海沉浮,心海波瀾。
題目若換成《西山游記》,可以嗎?“宴”作何解?文中與“西山宴游”相匹配的文字有哪些?文中哪幾句體現了“始得”二字?西山何種特點給了他這樣的感受?為什么作者對西山情有獨鐘?這些鏈式問題,一環扣一環,步步深入,直指文章的主旨,深入作者的心靈世界。學生帶著問題,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同學對話,與老師對話——在多重對話中,將鎖鏈一環一環解開,從中學會了閱讀,收獲了知識,熏陶了情感,重建了文本。
標題是小說的文眼,但是在部分古詩的學習中,詩眼的理解更加重要。文眼本身就需要讀者在閱讀中細細體會,提煉出文眼。所以文眼本身就會有高度概括性等和主問題較為相似的特點。一篇文章講究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讀者把握好文眼,也可以很好地深化感悟,抓住文章的關鍵去理解。通過對標題和文眼的理解,來進行主問題的提煉,學生在解決主問題的同時,其實已經思考了很多瑣碎的問題,對文章內容有更好地理解,還可以節省本就安排不足的課堂時間,有巨大優越性。
(二) 從文章內容、情感和關鍵句著手
文章內容是閱讀主題,也是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最多的部分。特別是在粗讀的初步理解中,是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感知的重要內容。以親人和朋友為主要對象的文章,通常都可以先用同學對于人物的定義作為文章內容理解的切入點。同學對于人物形象不同的定義,也可以顯示出對文章內容的個性化理解。繼而在進行具體問題解答時,可以更好地理解問題,帶入個人獨特的思考,對文章內容進行不同層面上的把握。《林黛玉進賈府》我設計了如下問題:你可以透過林黛玉的“看”和“聽”把握典型環境、分析人物形象嗎?①林黛玉進賈府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②林黛玉進賈府聽到了什么?聽出了什么?endprint
在設計主問題時,抓情感很重要,有時會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祝福》“有人說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請同學們聯系祥林嫂悲慘的一生,具體分析。”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課文,聯系祥林嫂一生的四次重大人生轉折,即:孟春之日,丈夫死去;麗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愛子;迎春之日,一命歸天。從而得出魯迅先生把影響祥林嫂一生命運的四次遭遇刻意放在春天來寫,所以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苦命女人,是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飽受“四權”束縛,被壓迫、被蹂躪、直至被封建禮教所吞噬的封建農村婦女的典型。
在設計主問題時,關鍵句也是應用較多的部分。因為教學中需要緊扣關鍵句進行理解,所以對句子設計問題往往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承上啟下的句子主體內容被理解好之后,其實就是變相對文章主要思想的概括。高中的語文教材中,每一篇其實都有各自的獨特之處,可以根據具體的寫作特點進行主問題設計。設計出的主問題被充分理解之后,掌握的寫作特點不僅可以用于之后的閱讀理解中對于個人寫作水平也是有重要意義之舉措。魯迅《雪》一文便應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引導學生對對比映襯進行理解,便是對課文的全面梳理,這樣設計的問題比按照文章順序進行提問的效果更加突出。
四、 以“主問題”牽引整體性教學重要性
雖然主問題的整體性教學方式有一定的先進之處,但是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在課堂上仍舊是有效組織教學來提升學生能力的方式。教師在其中發揮的主要作用很容易使得該方式在落實過程中,夾雜著太多個人的因素。需要教師有深厚的素質和對學生的了解,否則對主問題設計有非常不利的影響。綜上所述,主問題整體教學在實踐過程中仍舊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有利的建議也有許多。傳統教學中過于細碎的提問使得教學過程太過平淡,也會破壞文章整體美感。教師采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提問,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主問題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重點概括很容易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于學生的積極探索,激發學生的興趣。隨著教育方式改革,相信會有更多的使用,不斷的優化后也會有更加有利的條件。當然主問題也會牽引其他知識,其他問題與主問題總是相聯的,因此,解決主問題,一定要帶動對主問題之外的其他問題和知識的理解。《懷念紅狐》的課堂上,我讓學生在保持適度緊張的情況下,以主問題為抓手,讓學生少記多思,于是身心在自由的、創造的氛圍中輕松起來。這是一種具有人文情懷的學習氛圍,學生從靜態知識的占有者變成了動態知識研究者,不少學生在這種狀態下碰撞出有建設性的思想火花。
參考文獻:
[1]浦敘德,謝潔紅.從知識整體性視角設計主問題引領課堂教學[J].中學數學,2014,(16):79-82.
[2]譚希培,劉小容.基于問題視角的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02):165-169.
[3]王麗華.巧設主問題,牽引語文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17,(52).
作者簡介:
黃衛榮,江蘇省鎮江市,江蘇省鎮江市丹徒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