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鳳??
摘要:為了提高中學語文閱讀能力,改善學生整體思維能力與語文學習能力,充分了解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背景下,中學生的碎片化閱讀情況。特別是當前的中學生群體,其閱讀方式正面臨著較大的變化,碎片化閱讀將會給這一代人的閱讀習慣帶來很大的影響。加之智能手機的普及,中學生在某些程度上碎片化閱讀的頻率會更高。本文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重點研究其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進而增進人們對碎片化閱讀方式的理解與思考。并發掘其積極正面的作用,為中學閱讀教學提供新的理論思考。
關鍵詞:碎片化閱讀;中學生;影響
一、 積極影響
1. 有助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根據《語文課標(實驗)》的要求,中學生必須要完成文學名著和其他讀物最少在五部以上,總字數在150萬字以上的閱讀要求,這是中學階段的必修課程。但是長期以來,中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長篇著作的重要性,因此在課外閱讀量方面普遍比較低。自從出現碎片化閱讀方式以后,有效改善了這種狀態,更多地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閱讀,大量地利用課余的短暫空閑時間。雖然在這段時間內,“學生們閱讀的內容都是通俗易懂的文章,無法達到經典作品的高度,但是通過這些零碎的時間和碎片式的閱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碎片化閱讀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不分時間和地點都能夠進行閱讀,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時間,提高閱讀量,中學階段屬于知識積累的階段,盡可能地增加閱讀量,對于中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外,碎片化閱讀主要是通過數字化信息技術,如電腦、手機和電子閱讀器等方式作為載體的。中學生在進行碎片化閱讀的時候,能夠快速地切換文本,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提高他們的知識儲備,使他們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通過碎片化閱讀,“學生不僅能夠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同時還能夠涉獵其他領域,進一步擴大他們的閱讀量和閱讀空間”。
2. 有利于提高閱讀的主動性
閱讀興趣是讀者能夠進行閱讀活動的有力支撐,只有讀者自身對閱讀活動培養積極的興趣和態度,才能夠持續地支撐讀者將閱讀活動進行到底。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說,“閱讀興趣能夠提高學生閱讀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對閱讀內容的感悟和理解,有效提升閱讀的效果,達到閱讀的整體目標”。碎片化閱讀一方面能夠培養中學生對于文學閱讀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只有不斷提高閱讀興趣,才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閱讀理解的程度。學生對自身感興趣的閱讀內容,理解起來效果會更好。同時,學生對于文學文本的興趣比較高,相應的知識積累程度也會比較高,有利于他們聯系新舊知識和拓寬閱讀視野,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3. 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碎片化閱讀是通過超鏈接來為讀者呈現出網狀的文本,而不是傳統的線性文本。在信息網中,每一個節點都與輻射中心相連接,不斷將閱讀焦點和思維向外發散和轉移。因此讀者在進行碎片化閱讀的時候,可以充分發散自己的思維,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碎片化閱讀能夠根據讀者自身的特點,幫助讀者觸類旁通,進一步培養讀者思維,實現跳躍性發展。
4. 有利于多領域的交融和學習
中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他們的閱讀特點比較獨特,具有比較廣闊的閱讀興趣。同時中學生在閱讀載體的選擇上也比較豐富,比如說手機、電腦和電子閱讀器等,這些媒介有效拓展了閱讀信息的傳播渠道。電子媒介和網絡共同為讀者打造了一個信息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讀者能夠接觸到各個領域和各個層次的信息。同時碎片化閱讀與傳統閱讀相比,具有很多的創新性特點,如中學生在碎片化閱讀過程中,可以快速切換文本,這樣中學生能夠接觸的文本進一步豐富,使他們接受的信息量和信息領域與日俱增。
二、 消極影響
1. 不利于文學文本細讀
視聽結合的閱讀誤導學生理解文本。碎片化閱讀與傳統閱讀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傳統閱讀文本是由文字符號這個基本要素構成的,而碎片化閱讀文本在文字符號的基礎上還加入了圖形、色彩和聲音、影像,以及超鏈接等各項元素,通過數字化技術,將文本、圖像和音頻視頻相結合,形成一體化。因此碎片化閱讀文本的沖擊力和感染力比較強,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直觀、精美和動態復雜的閱讀環境,這個環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但中學生的閱歷十分有限,無法分辨這個復雜的環境中真實與虛假的區別,不利于學生理解文本的內涵。
2. 不利于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閱讀的動機趨于娛樂性,不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為了解決中學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低下的問題,首先需要培養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培養他們閱讀過程的注意力。只有學生自身對閱讀培養了興趣,能夠仔細地理解閱讀文本的內涵,才能夠確保閱讀取得良好的效果。
學習是一種精神實踐類活動,因此需要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讓心情在平和、專注和認真的狀態下進行閱讀。“傳統的閱讀教學,需要學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內涵,仔細地品位文本的內容”。而碎片化閱讀,學生能夠選擇的閱讀資源十分豐富,大量的閱讀材料,使學生的心情開始變得浮躁,從而失去了專注的態度和潛心鉆研的耐心,好讀書,不求甚解,不去了解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忽視了“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認真鉆研的態度,學生普遍形成比較浮躁的閱讀心態。
參考文獻:
[1]陳薇.“深閱讀”瀕危[J].新疆新聞出版,2011,(5):67-68.
[2]錢建成.認知風格與閱讀理解的相關性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1,(11):43-45
[3]肖元凱,葉成葉.文本細讀的一把利刃——孫紹振還原分析法述評[J].語文學刊,2010,(1):76-78.
[4]張蘇梅.淺析后現代閱讀方式[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64-65.
作者簡介:
耿文鳳,河南省鄭州市,鄭州成功財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