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彩云
摘 要:近幾年,各地出現紅色資源運用于黨員干部紅色教育的熱潮,成效與問題并存。從初步開發到深度開發階段,紅色教育往往容易陷入“一次性”教學危機、“固有化”的教學模式、“平庸化”的教學內容、“三分鐘”的學習熱度以及發展的瓶頸期,如何破解紅色教育可持續的發展問題,值得去探討和思考。本文以百色市田東縣,從田東縣運用紅色資源來開展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實踐經驗為例,探究黨員干部紅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紅色資源;黨員干部;紅色教育;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許多擁有紅色資源的市縣開始利用和開發紅色資源,在革命老區經??梢姶┘t軍服、走紅軍路的畫面,出現了一波“紅色教育的熱潮”。但是有些地方的紅色教育或者異化為觀光旅游,或者發展后勁不足停滯不前,甚至還有些地方戛然而止,無人問津,紅色教育發展面臨各種危機和困境。因此,紅色教育可持續發展值得去思考和探究。本文以百色市田東縣為例,通過對田東縣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實踐為例進行分析,提出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開發和利用紅色資源,研究和思考黨員干部紅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黨員干部培訓的實效性,傳承我黨在革命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使得紅色基因得到代代相傳。
一、紅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一)紅色教育容易陷入“一次性”教學危機
紅色資源本身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產生的,是已發生的歷史活動的總和,不可避免的存在歷史內容的客觀固定性。在開發和利用紅色資源中,必須要尊重歷史的客觀存在,堅守歷史的真實性。這就注定了教學場景和教學內容相對固定,教學內容重復不可避免,因此也就容易陷入“一次性”的教學危機,即學員看過了一次,聽過了一次,了解了一次,體驗了一次,就不會再萌生第二次學習的想法和沖動。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空洞乏味,教學形式機械單一,教師用固有的模式,一味的陳詞濫調或者是背書式的傳授,不夠引人入勝,讓學員覺得乏味,沒有收獲,意義不大,那么這種危機會更加加劇,就會影響可持續性的發展問題。筆者曾調查百色市田東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學員,問卷調查顯示,教學效果與萌生再次要想來學習接受紅色教育成正比關系。
(二)紅色教育容易陷入“平庸化”的教學內容
紅色教育在一部分地區有一些異化的傾向和現象,其表現在:一是需求與供給的脫節。有些培訓學校在培訓方式上存在粗放式培訓,只滿足于停留在簡單的參觀介紹層面,與新時期新任務的要求和培訓對象的思想實際貼得不緊,培訓需求與培訓供給脫節;二是歷史與現實脫節。教學內容未能與時俱進,缺乏深度,特別是現場教學往往沒有對現場點或事或人物事件進行加工、改造,深化其教學主題,教學點評或者是有深度的教學點評較少,教與學淺嘗輒止;三是教學目標不清晰。在培訓中接近于走馬觀花的旅游形式,只是形式化的“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而對“想一想”這個環節沒有觸動,把“紅色教育”等同于“紅色旅游”來看待,使得培訓學習大打折扣,影響紅色資源資政育人的功能,進而影響紅色教育可持續發展。
(三)紅色教育容易陷入“三分鐘”熱度的學習效果
目前,各地紅色教育教學形式趨向多樣化,教學形式也很吸引人。比如,穿紅軍服、走紅軍路、吃紅軍餐、唱紅軍歌、聽紅軍故事等這些形式,確實能讓學員體驗了當紅軍的快樂,也感受到了當年革命前輩的革命情懷,但是往往就是在授課過程中產生感動、敬仰、激情等教學效果,難于停留在心中,更難于外化于行,正所謂“學習期間激情澎湃,學習歸來平平淡淡”。這些究其主要原因為形式大于內容。形式熱烈多樣,而內容空洞,沒有深度,難于起到啟迪育人的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于內容,并隨著內容的發展而改變。形式也影響內容,當形式適合內容時,它對內容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因此,內容才是根本,形式應為內容服務,應該注重對歷史的挖掘,精神實質所在以及學員的啟迪與思考,而不能一味強調形式的多樣、新穎。
(四)紅色教育容易陷入“瓶頸期”的發展中
開發和利用紅色資源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紅色教育教學能長期開展并且要打出品牌必須依附于后期的深度開發和提升,需要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和齊全的配套設,才可以持續的發展。然而,有很多地方在開發過程中往往沒有考慮持續性的發展問題,對于教學基地的維護和管理、接班流程、后勤保障、課程持續開發、教學評價以及教師的培訓提升等很少考慮在內,或者是等到問題出現了才給予解決,沒有對整個紅色資源開發和利用有一個全局性、可持續性發展的考慮。有些只是滿足于開發現狀,對教學線路很少進行提升和改進,轟轟烈烈開展得幾年后最終無人問津;有些地方還存在一陣風的開發熱度,領導重視才重視,領導不提就忽悠過,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教學基地和革命遺址修繕停滯不前等。
二、百色市田東縣開展黨員干部紅色教育的情況與實踐
百色市田東縣是百色起義的策源地,是廣西第一個紅色政權——右江蘇維埃政府舊址所在地,是右江革命根據地活動的中心地帶,是百色起義紅色文化資源最集聚的地區之一。田東縣充分利用現有的紅色革命資源優勢,從2013年開始打造黨員干部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根據鄧小平的革命足跡和百色起義歷史開發了“挺進右江、運槍小道、戰地烽火1—巴麻村、戰地烽火2—那叭紅七軍醫療站”4條現場教學線路,開設了以現場教學、情景教學、體驗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等4種教學模式,通過開展穿一套紅軍服、走一段紅軍路、坐一趟紅軍船、吃一頓紅軍餐、唱一首紅色歌謠、聽一個紅軍故事、進行一次軍事演習和參與一場革命歷史再現文藝聯演等“八個一”活動。2014年至今,接待了來自區內外500多個班,近20 000人次到田東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得到參訓學員較大肯定,影響和范圍不斷擴大,成為了百色起義紅色教育課程中一大亮點。
雖然田東縣在運用紅色資源對黨員干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取得較大成效,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和矛盾,不可避免的陷入了開發中的一些困境。除了普遍的困境外,田東縣在開展黨員干部紅色教育中也存在自身獨特的問題和矛盾,表現在:一是課程開發體系不完整。由于師資力量有限,田東縣的革命傳統教育主要是以現場體驗式教學為主,而專題教學、激情教學、訪談式教學、互動教學未得到很好開發,開班儀式以及結業儀式等也都沒有很好地進行規劃,教學線路和培訓天數也有限,僅僅有1~2天的培訓時間,滿足不了當前培訓的需求,影響紅色教育持續性的發展;二是歷史挖掘不夠深刻。講解及點評內容空洞,與現實的勾連比較牽強,致使形式大于內容。有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形式,但內容不夠引人入勝,對震撼學員心靈、啟迪教育的作用不明顯;三是師資力量弱小。縣級黨校專職教師人少,一般都是身兼多職,教學精力和水平有限,影響教學效果;四是活動安排合理性科學性不夠。現場點講解點評時間過長、活動安排太緊湊、太滿,沒有休息時間,學員容易疲倦并引起反感,導致滿意度不高。endprint
三、黨員干部紅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田東縣在開發紅色資源中結合自身紅色歷史資源的特點,運用于黨員干部革命傳統教育,既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同時也伴隨著問題及矛盾。如何化解危機,從瓶頸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和應對措施。
(一)構建科學的紅色課程體系
開發紅色資源,強化育人功能,就必須遵循歷史的整體與局部的內在關系,避免碎片化的認識。因此,要建立科學的完整的紅色教育課程體系,并借助各種教學形式給以體現。
1.開設專題教學
將專題教學納入到紅色課程體系中,既保證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嚴密性,同時又可以與現場教學點的內容相呼應,是現場教學不可比擬的。因此,它是在開展現場教學前的需要。一是開設紅色教育課堂第一課。主要是讓學員了解整個歷史的背景、經過、意義等歷史脈絡,因此這節專題教學內容可多可少,時間可長可短,主要是讓學員了解歷史脈絡以及意義。二是大力開發紅色教育專題課程。課程可圍繞歷史的特點、歷史的縱深意義、歷史的人物等結合時代的聲音進行開發,如百色起義可以圍繞人物及其人物精神價值、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啟示、百色起義統戰工作、土地革命以及鄧小平與百色起義等都進行開發,并且通過課賽的形式推動,還可以根據課賽的情況納入到紅色精品課程中
2.提升現場教學
現場教學因其讓學員身臨其境,更能感受到紅色氣氛,施教者通過情境的烘托,能很好地將情、理、史很好的結合,因此多數運用于紅色教學體系中。田東的革命傳統教育4條教學線路就是以這種教學方法為主,確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應該突出現場教學這項優勢,做好現場教學這篇文章,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此,必須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明確教學主題。要賦予每個現場點特定的教學主題,并圍繞該主題設置教學內容,內容與主題必須是高度契合,圍繞教學主題,精心構思整體設計;二是提升教學點評。在講解的基礎上,根據現場點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由教師站在更宏觀的角度點出歷史背景、梳理歷史脈絡、分析歷史本質以及時代的精神,評點該現場的歷史啟迪意義,盡量做到“每個現場教學點就是一本活的教科書”,讓歷史閃耀著育人和啟迪的光芒;三是提升教師駕馭現場教學的能力。現場教學不是說教,更不是背書,想要學員進入到情境中,除了內容,還需要教師的帶入。首先授課老師必須要融入感情,用語速語調來體現,如果是慷慨激昂的內容,就應該鏗鏘有力,如果是講述悲傷的故事,就要低沉緩慢,要有高低起伏,抑揚頓挫。講述歷史要有一定的節奏,這樣聽起來才舒服悅耳,也才會引人入勝。總之,現場教學就應該努力把靜止的、平面的歷史資源轉化為立體的、鮮活的形象,激發學員情感,啟發學員思考,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很好地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達到了“一次現場教學課就是一次精神洗禮”的良好效果。
3.優化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讓學員通過親身體驗獲得感悟,是一本無形的教科書,各地均通過重走紅軍路、吃紅軍餐、情景模擬等活動,讓學員模擬當年革命年代的戰斗生活,讓學員在革命年代的氛圍感悟當下,啟迪未來。田東縣開辟的運槍小道、戰地烽火-那叭紅七軍醫療站這兩條教學線路,學員體驗后表示深受感觸。體驗式教學雖然教師主講不多,但并不是不作為,而是設計好各個環節。一是做好活動前的注意事項、介紹須知和氛圍鋪墊。二是穿插一些激情教學或活動,在運槍小道中就設計了路上播放紅歌。戰時傳口令的活動以及模擬敵人槍炮聲讓學員貓著腰快速前行等活動,雖然也取得較好的效果,但還有些問題,激情不夠、后勁不足,有些活動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建議在行軍途中用打快板、吹號,或者是戰時口號給學員加油鼓勁,點燃學員的軍旅激情。因此,設計行軍途中活動要考慮安全問題、活動的作用和意義以及是否易于開展。
4.穿插形式多樣的教學
在教學中,以一種教學形式為主,穿插多種形式的教學,讓課堂更加活躍,但形式不宜多,也不宜為活動而活動,形式是為內容服務,而作用于內容。根據教學內容和接受對象的不同特點,對多種教學方式進行優化組合、綜合運用,最終構建“看、聽、思、悟、行”融為一體的紅色資源育人新模式。教學形式讓課程體系更加豐富多彩,科學的紅色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后,需要我們進行合理安排。一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合理安排。一般是三天課程最多安排2次室內的課堂教學(專題教學、研討教學),其余是現場教學,做到動靜相宜。二是教學時間的合理安排。不能安排太滿、太緊湊,這樣學員過于疲勞,學習效果不佳。特別是上午走紅軍路,學員普遍反映太過于勞累,下午可以開展研討會就體驗走紅軍路設置相關議題來討論或者是分享會等,并穿插一些激情教學如唱紅歌等形式,讓學員在輕松中有所收獲。但是安排也不能過于松散,松散容易導致紀律和管理也跟著松散。
(二)強化紅色教學的關鍵要素
1.重視歷史“四要素”的挖掘
歷史的四要素包括“人、物、事、魂”,要想深入挖掘歷史事件,就必須要從歷史中的四個基本要素進行深入挖掘。一是在挖掘其內涵中不僅從宏觀的歷史背景去深挖,還要從微觀細節的人和事入手,解讀人物中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以及思想境界,甚至可以運用換位思考的角度,讓學員感同身受,引起學員的思考和共鳴。二是補充和豐富教學內容的四要素。必須要放在整條革命傳統教育教學線路的“一盤棋”進行統籌,合理安排,以避免內容重復或有不切合實際的內容。三是挖掘本土英雄,特別是其感人的事跡,他們都是一個時代精神的集中代表,并且能夠讓學員從具體化的內容中尋找學習的參照物。如在百色起義人物的挖掘中,不僅要挖掘有影響力的偉人鄧小平、張云逸、雷經天等革命前輩,還要從尋找本土的革命志士進行宣傳,像出身地主卻一心投身革命的黃紹謙、病魔纏身但依然致力于革命事業的韋如山等先進的人和事跡。
2.做足歷史縱向和橫向的比較
一是內容的選擇。要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各教學點獨特的人、物、事、魂,并且做到橫向、縱向比較,使教學內容有血有肉,并在教學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碰撞人的心靈。二是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不能就田東講田東,因為一個歷史事件或人物活動,不是從歷史連接點剝離開來。因此,在講教學點評時,既要放在大背景講,也要從小著手,觸及“大”內容。雖然右江革命根據地一年多的時間,但是所發生的人和事,都是在當時的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比如,鄧小平和張云逸平馬會師的緣由,雷經天三起三落的人生軌跡,透過歷史方可得真知。三是教師要根據時代的需要,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礎上,對每一個現場點、每一個史實、每一個人物事件進行加工、改造,深化其教學主題,以歷史為依據,緊跟時代步伐,讓歷史告訴現在、啟迪未來。endprint
3.努力達到“情、理、史”的交融
紅色資源包括物資資源和精神資源,要使教學出效果,就要創設符合教學主題的情境,可以從硬實力和軟實力一起抓。一是從硬實力情境的創設方面。即紅色資源的物資資源應根據當年的情形進行設計,要簡約、古樸,同時也可以借助高科技如音像或場景體驗等手段,將最能吸引眼球、震撼人心的歷史場景還原,讓學員一進到場景就有鋪面而來的紅色氛圍。比如,在紅軍村或運槍小道沿途中粘貼一些當年的紅軍標語,兵工廠要進展示當年打鐵、造槍、造彈的場景,還可以借助音像手段還原生產時的場景,也可以運用高科技的手段讓學員進行場景體驗。二是從軟實力情境創設方面。首先要確定教學點相對應的教學目的和主題來確定教學的基調,比如可以借助教師的語調、教學道具、學員的行為要求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如果是激情澎湃的激情教學和情境教學,就要研究如何調動學員參與的積極性,就必須要從參與的意義以及其歷史背景進行引導,用最簡短的話語去喚醒、去點燃、去追憶,努力做到“寓理于史、寓理于情、情理史交融”的效果。
(三)建立持續化的發展機制
1.理順接待班次的流程
隨著培訓班次越來越多,要保證各項工作高效、順利開展,就要有流暢的接班流程,需要各部門協同配合共同努力。首先,要理順各部門在革命傳統教育教學中的工作職責。對從宣傳、外界聯系、排班、接班、課程安排、結業以及后期資料的整理等一系列工作,要進行細化,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與聯系。其次,接待班次的流程要規范化、程序化。根據培訓班的需要,將培訓所涉及的事情提前聯系好,從班次設計、課程設置、食宿安排、接班送人等方面進行考慮,最好是將制定好的聯系須知表格發給參訓的組織或單位進行填寫。對于需要進一步協商的,可以通過電話或面談的形式確定下來,并根據聯系好的事宜,進行排班。在排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五要”,教學線路要流暢,時間安排要緊湊,特殊情況要考慮,情況有變要應對。在此基礎上,制作學員手冊、學員須知或教學安排之類的冊子,分發給有關部門及每個學員,確保每個教學環節有序、高效地開展。
2.推進革命傳統教育教研一體化
要繼續豐富教學內容,開發新課程,必須推進革命傳統教育教研一體化進程。教與研是相輔相成的,要開發出更多關于百色起義的課程,就必須立足于對史料的研究和把握。田東縣應整合黨校、黨史辦、紀念館等相關部門,成立黨史黨建研究會,對整個百色起義乃至全國土地革命時期歷史的研究,收集史料,對史料進行研究、考證,在研究的成果基礎上定期出科研成果,成果進課堂。要求負責革命傳統教育的教師既能“教”也能“研”,集“教”和“研”于一體,推動課程的開發,促進紅色教育持續化發展。
3.加強教師成長培訓機制
一是完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活力,體現多勞多得、多貢獻多收獲的按勞分配的原則,其中包括教學評價、教學效果。二是開展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重視反思,有利于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總結經驗教訓,尋求教學規律,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做到常改常新,使現場教學不斷優化和成熟,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三是要求教師從現場解說型向專題研究型提升。要求教師逐步向專題教學發展,從多個層面多角度進行剖析,形成教學觀點,不斷增加內容的豐富度、理論的深度。通過對專題教學的開發,使教師進一步研究相關歷史知識,豐富教師理論水平。四是通過培訓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派遣教師到上級黨校、外省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學習,更新知識,開闊視野,邀請專家學者到校授課指導現場教學工作,組織教師參加演講口才等專門培訓,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
4.明確和規范教學基地的管理
建設好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而維護好管理好教學基地則為長期的一項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有一個非常有效的管理體系。因此,必須要明確和規范教學基地的管理,包括展廳、村史館、廣場、雕塑、指示牌、停車場以及洗手間等,都要明確管理的單位及管理的范圍和職責。特別是有些革命舊址在比較偏遠的山區,如鄧小平在真良舊居、右江赤衛軍兵工廠舊址、巴麻黃紹謙舊居、那叭紅七軍醫療站等,以及相應配套的基礎設施如洗手間、指示牌等都要納入專門的單位管理或者是委托村委進行管理,并且定期進行清潔和維護。
對黨員干部進行紅色教育、黨性教育,是我黨塑造思想政治過硬、好黨員好干部的必然要求,也是傳承紅色基因、尊重歷史、尊重革命先烈、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必然要求。要做好黨員干部紅色教育,就要不斷去發現和解決新問題,才能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使黨員干部紅色教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柯華.紅色資源在新時期領導干部黨性教育中的運用——以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學實踐為例[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3(5):139-144.
[2]肖小華.依托紅色資源開展黨性教育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以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為例[J].繼續教育,2011(3):29-31.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J].中共黨史研究,2013(9):5-9.
[4]王旭寬.精神內化:運用紅色資源開展黨性教育的實踐——以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為例[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4(1):136-139.
[5]魏青源.現場教學須在“五精”上下功夫[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