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分互換機制經過長期的發展,主要由同層級學分互換與不同層級學分互換機制組成。通過對國外學分互換機制的研究,我們得到了要加快國內同層級高校教學聯盟學分互換機制的建設、盡快縮小高低層級高校發展步伐等重要啟示。
關鍵詞:高校學分互換機制;同層級;不同層級;啟示
一、 引言
學分制是實行高校學分互換機制的基礎,學分互換機制起源于歐洲,通過實行學分互換機制有助于學生在不同院校學習、發展,本文將針對中外高校學分互換機制進行比較分析。
二、 外國高校學分互換機制分析
1. 同層級學分互換機制研究
《關于進入別國大學學習時文憑等值的歐洲大會》使歐洲學分互換系統雛形初步確立,簡稱ECTS,在1995年正式成立,由此在歐洲大學生流動計劃的開展中,歐盟制定的ECTS成為了認可學生海外學習的工具。其中成績檔案、信息包裹、學習協議是歐洲學分轉換機制的關鍵性文件。該機制通過對等級標準的應用,實現了重新評估學生修讀課學分、成績的目的,并在包裹內記錄了信息。
歐盟內所有國家都使用ECTS等級標準,所以通過ETCS得到的學生評估學分及成績存在通用性特點。學生本校的課程內容、類型、注冊程序等信息都被記錄在信息包裹里面。學生若想進入東道學校學習,僅需把原校的三個文件轉交給東道學校即可,完成學業后,學生可自行選擇繼續攻讀或轉校。ECTS屬于同層級高校學分互換機制,同時,給學生制造了大量的機會去學習歐洲各國的知識。歐洲委員會直接管轄ECTS,且對入駐高校的新生發放補助,還設計了顧問方便學生咨詢相關事宜。時至05年,已經有40多個國家簽署ECTS文件,所以歐洲學分互換機制的流動性、累積性功能明顯,并得到了廣泛認同。
2. 不同層級的學分互換機制分析
不同層級的學分互換機制的典型當屬美國加州公立高等教育機構設計的學分互換機制。專科學科學校群CC、加州大學群UC、州立大學群CSU構成了加州公立高等教育體系。而UC通過九個校區的研究型大學組成、CC通過106所開放式的專科或社區院校組成、CSU通過28所教學型大學組成。他們之間組成了差異明顯的高校層級系統,而加州公立高等院校推行了通識教育類課程IGETC,該高校下屬的三個小群學生在IGETC項目課程的學習中,所獲得的學分會被三所高校群同時承認,具有互換能力,這就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了低能級高校學科與專業的籌建、發展。
三、 中國內部高校學分互換機制分析
1. 相同層次的學分互換機制分析
在北京、上海等教育理念先進、發展迅速的城市里面教育共同體、大學城已經初步成型。比如,北京師范大學聯合16所大學構建了教學共同體,并在教務聯席會議帶領下實現了學分互認與課程互選制度;如南京師范大學聯合其他7所院校構建了《仙林大學城教學聯合體》,讓學分互認、圖書互借、信息互通、課程互選等共享資源的方式得以實現。對組成教學共同體或大學城的高校進行分析,發現所有高校層級大致相同,而資源共享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不同層級高校各自的專業優勢在課程互選后學分制的影響下,優劣態勢被一覽無余,實現了高校之間的良性競爭;同時,學分互換、互認機制的形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了綜合型人才的有效培養。另外,教學共同體或大學城的學分互換機制同樣具有ECTS的學分交流、互認功能,不過其涵蓋的課程、學分不多,流通范圍相對較小,同時缺乏積累功能;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實現節約型高校教育系統的籌建與綜合型人才的教育、培養,有別于ECTS直接服務于歐洲人才建設計劃的目的;因此,從時間、空間上比較人才流動的服務效果,國內的學分互換機制遜色于ECTS。
2. 層級差異明顯的高校學分互換互認機制
山東省應用型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2+2”校際學分互認模式探索是對不同層次學校間學分互認的有效嘗試。在該模式下,學生在專科試點院校修完前兩年規定學分后,根據在校學習成績和選拔測試成績,擇優進入本科院校繼續完成后兩年學習,本專科階段實行校際間學分互認,總學制為本科四年。此類模式,使高校儲備的教育資源優勢得以發揮,讓辦學模式與教學目標實現了銜接,可行性較大。另外,該模式有助于高校生源質量的提升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四、 國外高校學分互換機制給國內高校學分互換機制籌建的啟示
1. 高校教學聯盟里要積極籌建同層級學分互換機制
經過比對不同模式的學分互換機制,得出如下結論“同層級學分互換機制的難度明顯低于不同層級學分互換機制的建設。”原因是“在師資力量、學生綜合素質、智力水平、課程規劃等方面同層級高校基本無差異,彼此間對學分互換體系建立的興趣較高。”所以,應將地區教學聯盟作為基礎,通過互聯網、計算機等的科學運用,在大范圍里籌建同層級高校教學聯盟及學分互換機制。
2. 促進低層級高校發展,拉近不同層級高校距離
地區高校發展差異明顯是高等教育的特點,比如沿海地區教育水平明顯優于內陸地區,同時不同層級高校差距明顯。在研究不同層級學分互換機制時,可以看出層級較低的高校籌建學分互換機制難度大。所以,政府要積極扶持低層級高校,推動低層級高校快速發展,拉近高低層級高校距離,實現廣泛空間里面學分互換機制的籌建。
3. 政府要實施宏觀調控,促進不同層級學分互換機制的發展
自上而下的特性是歐盟ECTS成功的要點,而國內高校不同層級學分機制也遵從了該特點。國內高校多數為公立院校,通過政府宏觀調控,有利于高校學分互換機制的籌建,有助于政府發揮作用,有助于國內不同層級高校的溝通,實現了全國性統一學科、課程學分評定體系的建立,讓中外高校學分互換機制接軌成為了現實。
五、 結束語
總之,學分互換機制已經得到了國際教育界的認可。所以,國內高校應根據本地區實際狀況及院校實情,在政府的協助下積極的籌建學分互換機制,加快高校學分互換體系建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董衍美.美國先前學習學分的獲取路徑、實施現狀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5(06):17-26.
[2]楊晨,顧鳳佳.國外學分銀行制度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4(08):29-39.
[3]楊穩榮.國外高校學分互換對我國的啟示[J].統計與管理,2013(03):141-142.
作者簡介:
程華,重慶市,重慶文理學院教育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