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兵+李宏+劉海英
摘 要:目前高校貧困生資助以保障性資助為主,主要強調經濟上的幫困,存在貧困生評定標準不科學、資助育人功能不明顯、無償資助弊端凸顯等問題,資助工作的時效性不高。筆者通過運用發展性資助的理念,提出了強化發展性資助育人功能、實施發展性資助項目化、構建發展性資助項目考核機制等對策,增強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促進貧困大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貧困生;發展性資助;高校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國已經建立了多元化的資助政策體系,有效解決了貧困大學生最基礎、最迫切的保障性問題,對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轉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學生群體的不斷變化,貧困大學生的發展性訴求凸顯,表現為思想道德品質、專業技能水平、文化綜合素質、身心健康等全面發展的需求亟待滿足。因此,對貧困生的資助不能停留在經濟資助,而應發揮資助的育人功能,將貧困生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高校保障性資助存在的問題
(一)貧困生評定標準不科學
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目前多數高校在貧困生評定時規定,申請者不僅要提交貧困證明(學生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門、鄉鎮、街道出具的貧困生證明或者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還需要在全班公開演講,以公選形式選出班級困難生接受國家資助。這看似公平合理的評定,著實存在一定的問題:很難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的真實性、各地的消費水平和家庭收入影響評定結果、采取貧困生演講易傷自尊。
(二)資助育人功能不明顯
貧困生資助既具有經濟功能,又具有教育功能。目前,學生資助工作多數停留在經濟層面上,為貧困生提供了一個教育機會,卻沒有將資助與育人相結合,沒有形成貧困生資助的整體思路和方法,使資助偏離了貧困生成長、成才的主題。對貧困生進行經濟上的資助可以解決經濟需要,但卻難以解決他們因貧困而產生的在學習、個人能力、人際關系、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困境。長此以往,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阻礙學生健康成長,嚴重時還可能造成社會問題。
(三)無償資助弊端凸顯
目前高校資助體系以經濟資助為主,將資助經費直接發放到學生手里,用于改善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但部分學生獲得助學金后用于揮霍,如旅游、購買高檔電腦、手機等,在其他同學中產生了負面影響。國家對高校無償的資助政策,弱化了學生誠信意識、感恩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讓貧困生產生“坐享其成”的心態,部分不貧困或者相對不貧困的學生爭當貧困生,既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和流失,也偏離了高校資助工作的初衷,弱化了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價值和實際效能。
二、發展性資助的內涵
發展性資助是在保障經濟資助的基礎上,通過開展以育人為本的教育實踐項目,注重貧困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努力為貧困學生的發展提供經費和機會,促進困難生在專業學習、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資助,最大限度地滿足貧困學生的發展需求,幫助他們全面、健康的成長成才。發展型資助既是高校基于教育權利平等視角下對家庭困難學生給予的經濟和物質幫扶,也是學校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對教育資源配置做出具體的調整。
三、對貧困生實施發展性資助的對策
(一)強化發展性資助育人功能
資助育人就是要以扎實的資助工作為基礎,培養受助學生的科學精神、思想道德品德、專業技能水平、人文綜合素養,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成長成才。高校貧困生工作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展開,將培養青年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資助育人工作的目標,把目光和資源集中到貧困生的素質發展與能力提升上,讓受助學生同樣享有成長成才的機會;要抓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核心,把握時代責任和努力方向,引導青年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強化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受助學生社會核心競爭力;要加強勵志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會責任,培養青年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
(二)實施發展性資助項目化
國家和高校對大學生資助的力度逐年遞增,但被資助的學生綜合素質沒有顯著提高。貧困生資助不能停留在經濟層面,而應著眼于貧困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注重培養貧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實施發展性資助的項目化管理,是運用項目化管理理念,通過項目申報、項目審批、項目運作、項目檢查以及項目驗收等程序,把發展性資助的活動以項目的形式進行運作的過程。學校應鼓勵貧困生自主設定發展目標和行動計劃,以基礎知識學習項目、專業技能提高項目、管理能力提高項目、就業能力提高項目、人文素養提高項目與創業實踐項目等向學校申報,經過學校審批后給予一定經費支持與指導。實施發展性資助項目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學生活動資源、規范學生行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目的。項目化管理是提高發展性資助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有意探索。
(三)構建發展性資助項目考核機制
加強發展性資助項目過程管理的考核,通過立項申報、項目評審、項目實施、考核驗收等,構建發展性資助項目考核機制。大學生發展性資助,不是國家或學校下發補助后資助工作就結束了,而是要加強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指導、中期考核和驗收,幫助學生解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監督受資助學生的計劃完成和成長情況。對于未完成能力提升計劃的受資助學生,評審時就要考慮下調學生下一學年的資助等級,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大學生的能動性,從而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更快地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趙培.發展性資助理念下高校貧困生育人模式探析[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2).
[2]杜坤林.從保障型資助到發展型資助:高校助學工作范式轉換及其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2(5).
[3]徐闊.大學生發展性資助體系搭建芻議[J].經濟管理研究,2015(9).
[4]翁亮.高校項目化發展性資助工作實踐[J].科教導刊,2016(6).
[5]徐海蘭.發展性資助在幫困助學體系中的構建與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