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斯嘉?洪苗
摘 要: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而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認定工作,然而在現階段由于社會的發展和學生群體的變化,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出現了較多現實性的問題,為高校資助工作公平、公正的開展造成了影響。師范學院結合學院實際,通過全員育人模式與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相結合,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探索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新方法,不斷完善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方式與方法。
關鍵詞: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全員育人模式;高校
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是高校資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其真實性和準確性直接關系到資助工作的實效性,也是國家助學資金投入能否高效利用的關鍵,2016年底,教育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提出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中,進一步完善認定辦法、改進認定方式的要求。該要求的提出主要原因是在近年來全國一些地方和高校在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著不公平的現象,而這些現象的出現與近年來人們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中傳統的認定模式有關,傳統的認定模式在多年的運行過程中逐漸跟不上社會、學校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需求,這對當下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如何解決在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推進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更公平公正的開展,是當下高校從事資助工作人員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影響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公平公正的原因
公平公正的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結果直接影響到學生是否能認定為經濟困難學生或者在經濟困難學生中屬于哪個層次,而在傳統的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法中影響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結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經濟困難學生初定材料缺乏真實性
由于一些民政部門責任感的缺失或者村鄉鎮干部由于人情關系,虛開貧困證明材料,造成貧困證明材料可信度不高,而高校資助部門由于人力、物力的原因無力逐一核實,造成一些原本并不貧困的學生成為經濟困難學生。同時在學生群體中,由于周圍同學都是同班級同寢室的同學關系,在明知對方家庭經濟條件的情況下,由于同學情誼或不愿惡化同學關系,往往容易出現不舉報或瞞報的現象,甚至出現傳授經驗以及教授如何申請經濟困難學生的現象。
(二)經濟困難學生再認定過程缺乏監督
在高校的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主要集中在新生剛入學的第一個月便會完成經濟困難學生的初次認定工作。在初次認定工作中,由于認定工作的時間要求緊,資助工作人員少,對資助工作過于強調資助任務的完成性,而忽視了規范性。如在初次認定工作中往往存在學生有經濟困難學生證明就能直接認定經濟困難學生的現象,或者班主任對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缺乏大局意識,將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認為是分蛋糕,認為所規定的經濟困難學生比例是班級比例,過多的滿足比例的要求,而忽視了學生實際。在經濟困難學生再認定過程中,雖然每學期會對困難學生進行再次認定,但主要工作主要還是由班主任和班級同學進行自查自評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因為缺乏班級外監督機制,部分班級在再認定過程中存在走過場、敷衍認定等現象,造成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出現不公平與不公正現象。
(三)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變化
近年來大學生價值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表現在許多手拿高檔手機,身穿名牌服飾的同學主動偽造、虛構經濟困難情況,申請經濟困難學生,導致經濟困難學生增多的案例,這樣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變化所導致。目前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多為“95后”,他們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比較深,思想上比較獨立而依賴性重,又容易受社會負能量影響,存在較多的功利性、攀比性、自私性,認為別人有的自己也要有,而有的經濟困難學生更出現了我困難我就應該受到幫助的心理,夸大、夸張經濟困難情況,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在多方面原因影響下也就造成了當下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在認定過程中出現原本屬于經濟困難的學生漏認定或低檔次認定,而不困難的學生被認定或提高檔次認定的情況。
二、全員育人模式下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問題的解決對策
由于原有的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無法或暫時無法解決當下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的問題,師范學院嘗試通過現階段在學院推行的全員育人模式,通過專任教師對班級、寢室、學生一對一的結對,通過面、線、點的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參與到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認定過程中,既從根本上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又能減少經濟困難學生的錯定、漏定現象,具體實施辦法如下。
(一)完善審核機制,全員參與認定
在新學年開學初,由班主任收集并提供經濟困難學生名單,學院統一收集組建經濟困難學生信息庫,通過班主任、輔導員對經濟困難學生信息庫中的學生進行排查,將該部分認定困難或難以認定學生組建成庫,再經由學院專任教師認領或安排的形式完成教師與學生的結對。在結對完成后結對教師需每月完成至少一次與結對對象的談話、交流、幫扶工作,面對面的深入了解,結對對象在校期間的實際表現、消費狀況、家庭經濟情況等,并及時將了解到的異常情況反饋給班主任、輔導員,幫助他們及時有效、公平公正的完成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從而更好地完成獎助學金的發放。
(二)健全監督機制,全過程監督
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并不是一次認定定終身的工作,而是一個包括初次認定、再次認定、后期監督等方面組成,并且貫穿學生在校、在班級、在寢室期間全過程的工作。雖然現在學校監督與舉報的途徑很多,如電話、QQ、電子郵箱等,但很多同學礙于情面或關系比較好,將本應舉報的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在認定過程中的弄虛作假或認定完成后的揮霍浪費現象隱瞞不報,造成了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中的錯定、漏定等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通過全員育人模式中教師結對班級、寢室、經濟困難學生個人的形式,讓結對教師深入班級和寢室,走入學生中間,充分了解和收集結對學生在校、在班級、在寢室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同時也充分發揮學生群體應有的監督作用,為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貫穿學生在校期間的方方面面服務。
(三)深入學生群體,全方位認定
在建立健全困難學生信息庫及完成教師結對工作后,拓展多維度全方位的認定辦法,轉變專業教師認為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和資助工作是學工部門的工作,與自己工作關系不大的觀念,將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深入到學生的專業學習、校園生活、師生交流中,將原來單純由經濟困難為指標向自強、自立、自信方向轉變。從經濟困難學生學業完成情況、參與志愿者活動、勤工助學工作表現、與同學相處情況以及結對教師意見反饋等多個方面全方位的進行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思想,讓他們能更好地融入社會,融入集體,達到資助與育人工作的相統一,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同時更能及時有效的發現經濟困難學生群體中那些“等、靠、要”思想的學生,更讓那些通過弄虛作假、虛報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學校無法隱藏,方便班主任、輔導員對這類學生的思想引導和行為教育。
三、結語
經濟困難學生公平公正的認定是高校資助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需要高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努力完善和健全認定工作的模式與方法,以解決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所存在的問題。全員育人模式結合了學院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雖然現階段依然處于實踐和探索階段,但從已取得的成果可以發現,該方法切實有效地解決了在認定工程中一些較為常見的困難與問題,為今后新的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模式提供了比較有效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金玲.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教育管理創新及其實施對策——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2]李小女.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改進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4.
[3]張美芳.高職院校貧困生救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J].管理學家,201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