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思敏
【摘 要】檔案是記憶工程的載體,是保護和構建記憶工程的重要資源。文章總結了數字檔案同記憶工程的聯系,研究數字檔案記憶的現實性意義,在新媒體時期如何更充分地挖掘數字檔案記憶,數字檔案記憶與新媒體相結合的價值四個部分展開對新媒體環境下數字檔案記憶的發展進行了闡釋,表明基于新媒體進行數字檔案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關鍵詞】檔案記憶;新媒體;數字檔案
【Abstract】File is the carrier of memory engineering and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to protect and construct memory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 archives and memory engineering, studi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igital archival memory, how to dig more fully the value of digital archives, digital archives and new media in the new media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rchive memory in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explained, indicating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rchive resources based on new media.
【Key words】File memory;New media;Digital archives
1 數字檔案同記憶工程的聯系
數字檔案即依托于現代科技手段對于未來還有利用價值的資料,同歷史、過去緊密相連,它可以補史之缺,糾史之偏,詳史之略。而記憶同數字檔案十分相似,無論是個人記憶、集體記憶、城市記憶亦或是上升到國家民族記憶,都是有價值且需要去維護、傳承與構建的資料體系。
數字檔案是記憶工程的載體。記憶工程是抽象的,它是方方面面的歷史、文化、科技與藝術的相互融合,異彩紛呈而又多元化,要想將其充分展現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就需要借助檔案來進行呈現。這一構建過程并不簡單,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有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整理和信息的呈現。比如上海市浦東新區于1993年正式成立,曾經浦東的發展用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可以很恰當的表達——“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 這是八十年代上海人的觀念,盡管九十年代浦東新區成立,但當時的浦東交通出行,生活娛樂設施建設都未及時跟上,這是一個需要長久過程的發展,雖然起步低卻一直在進行。浦東在這二十年間的飛速發展帶給人們的記憶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這種抽象的城市記憶是需要通過照片、影像和身處其中的當事人口述回憶來描述構建,再將其保留并傳承才可以被長久銘記。這其中的照片或影像就是數字檔案,這種跨資源的整合通過一種參與式和藝術化的方式來呈現。不僅僅包括文字和圖片,還有豐富的音頻、視頻及口述資料。而且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目前有很多的虛擬重現技術也進入到了記憶工程的構建中,如圓明園的數字再現,這些也完善了歷史遺憾所帶來的記憶工程構建中的缺角。這些數字檔案的再現就是記憶的依托和表現載體。不管是個體記憶還是社會記憶,都需要客觀內容的承載者以實現存儲和傳承,即記憶載體。
數字檔案有助于實現記憶工程的價值。首先記憶工程的構建可以為檔案館帶來收益。利用檔案可以整合多種資源體系,這些資源不只是檔案館工作人員,記憶工程的工作人員所帶來的,還有大量用戶所捐贈的資源。當檔案館的記憶工程豐富收到關注,也可以盤活資源,為其帶來收益。其次,檔案可以充分表現記憶工程的內涵。檔案是人腦中記憶的擴展,儲存的容量大,是人腦的無限制延伸,其穩定和固化性非常強,對于記憶工程的完整呈現也是不會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而消失殆盡的,它的信息內容隨著時間的發展反而會更加受到關注和重視。最后,檔案可以反映出記憶工程的相對選擇性。被社會和個體所開發關注的記憶工程是人為選擇和篩除的,保留住有價值,有品格,值得被銘記和記錄的歷史部分。這就如同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經歷著豐富的事情卻只有印象深刻的一少部分會被大腦選中留存下來作為記憶的組成部分。
2 研究數字檔案記憶的現實性意義
第一可以實現特定歷史和文化的展示與傳播。數字檔案同記憶工程的聯系如此緊密,通過展覽、圖書、影像和學術研究等形式的記憶工程的輸出,能夠為公眾提供多種多樣的文化體驗,以便于追溯歷史,收到良好精神熏陶,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第二可以實現成果的應用與拓展。這種以史為鑒的關注檔案記憶的方式可以幫助組織者更好的從中吸取進一步發展的經驗。以城市記憶為例,數字檔案記憶的建設成果可應用于城市管理中去,城市記憶資源形成的專題資政報告實現對城市建設規劃的建言獻策,幫助政府決策。其次,建設成果可應用于教育領域。除了精神文明成果以外,同時可以開發拓展數字檔案記憶物質文明成果,對于記憶工程地開發是可以創造出物質價值。可以進一步利用數字檔案記憶開發與之相關的傳統產品來吸引外資的投入,多渠道開發一個地區的旅游景點等經驗,可將記憶工程的文化資源轉化為資本資源,創造出物質財富來。
3 在新媒體時期如何更充分地挖掘數字檔案記憶
對于新媒體的概念眾說紛紜,在這里引用熊澄宇教授的觀點即新媒體或可稱為數字媒體、網絡媒體,是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之上,發揮傳播功能的媒介總和。通俗一點來說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同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不同,是一種數字化的媒體形態。新媒體的特征主要則主要包括四點。第一,交互性與即時性。第二,海量性與共享性。第三,多媒體與超文本。第四,個性化與社群化。新媒體代表著時代的進步,檔案工作自然也不能脫離開社會的發展大趨勢。endprint
數字檔案記憶的開發應當遵循集體性、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的原則,客觀選材、適度闡釋以保證真實記憶,多角度選題選材以保證廣泛記憶,加強細節的挖掘以保證深度記憶,注意形式的變化以保證生動記憶。在這樣一種新媒體占據主流的時代,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充分開發檔案記憶,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加強互通合作。新媒體的一大特點就是互動性強,這也是區別于傳統媒體最大的一個特征。傳統的媒體基本是單向傳播,一對多的方式,而新媒體則是互動式的方式。在檔案記憶探索中,檔案界應當主動和知名新媒體合作。使數字檔案記憶實現傳播者與受眾的雙向信息傳播,增強了傳、受雙方的互動交流,使檔案記憶相關信息的傳、受雙方具有了更強的自主性和參與性。比如可以借助新浪百度騰訊這樣的網絡平臺造勢,從普通人的最基本利益出發,使用大眾化的表達方式講解受眾感興趣的檔案記憶資料,強調檔案記憶的價值,并利用互動性特點,同受眾積極交流,了解他們想要在媒體上了解的檔案記憶是什么,想要獲取到的檔案類型是什么,及時進行配合修改。以生動活潑的大眾化表達方式講解檔案記憶工程,梳理社會記憶理論的發展脈絡。新媒體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時代的參與者,當檔案信息傳遞到其中一人中,那便可以繼續發散出去。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檔案記憶信息的生產、傳播和發散。
第二,融合多元形式。多媒體性作為新媒體的特征,它可以綜合整合數字、動畫、聲音等等信息載體形式。回歸到檔案記憶的開發中,大力發展檔案記憶工程的社會化普及是關鍵點,而這種發展我們可以利用比如電影,電視節目,APP軟件的形式進行宣傳,以一種新型方式傳播檔案記憶工程。合理運用媒介來提高檔案信息傳播擴散能力,增強檔案記憶工程的利用價值,使其為廣大公眾提供更優質、高效的檔案記憶服務,并進一步實現檔案記憶工程社會功能的拓展和創新,確保在媒體運用下,檔案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比如八集微紀錄片《上海記憶:他們在這里改變中國》2016年8月開始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這部片子以珍貴文獻、歷史畫面、實地探訪等多種形式,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爆發的十六年時間里在上海進行的波瀾壯闊的斗爭。以受眾樂于接受理解的的方式,利用豐富真實的檔案元素,保證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加強了受眾對于那段特殊紅色革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喚起了普通人對于檔案重要性的理解,獲得了大眾的肯定。
第三,加強資源開放。新媒體的海量性特征要求我們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對待數字檔案記憶資源,不再像以前一樣,這些檔案資源只能去檔案館才可查詢得到。要增強各地區檔案館之間的互通性,增強檔案網站的資源包容性。比如將要公開展示的數字檔案記憶資源發布到檔案網站或者檔案機構的官方微博微信中去,形成一個便捷的檔案展示平臺,這一點國外檔案館做的更為完善。我國國家檔案館也開通了官方微信,受眾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及時獲取最新的有關檔案的活動信息,這其中就包括了數字檔案記憶的活動。也可以獲取自己最想了解的檔案信息。比如我們可以搜索一座城市發展的記憶或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憶,就可以通過檔案網站,或是公眾號等了解到,并配以生動形象的圖文,使受眾不需要親臨特定場館館也可獲取檔案記憶資源,了解相關文化活動詳情。熟練地利用新興媒體 結合自身的館藏特色和現實技術手段 改善挖掘出的有關檔案信息,為更多不同的用戶提供各種類型的數字檔案記憶服務,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數字檔案利用率促進記憶工程的發展。例如2007年前后,上海市檔案局館在“城市記憶開發工程”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城市數字記憶工程”建設,在對有關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文獻、圖片、聲像資料等各種形式檔案資源進行搶救性收集的同時,開辟網絡專欄,通過檔案數字化呈現 “原生態” 的上海歷史文化,讓市民追尋老上海足跡。
4 將數字檔案記憶與新媒體相結合的價值
將數字檔案記憶和新媒體時代相結合,第一,有助于強化民眾對數字檔案記憶的重視。記憶工程特殊之處在于它需要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才可體現出其重要價值所在。數字檔案記憶的價值除了其本身的內在價值之外,更重要的是閱讀接觸數字檔案記憶的主體人群能夠意識關注到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借助新媒體通過形式多樣,風格多變方式有利于向公眾傳遞檔案的重要性和價值所在。主動獲取數字檔案記憶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從而獲取高效益的檔案公共服務。增強民眾參與類似城市記憶的積極性,打造出對記憶工程對檔案資源重視的社會氛圍。
第二,有助于優化數字檔案記憶的服務模式。向目標群體提供個性化的、深層次的服務,實現用戶與媒介的匹配。檔案館可以通過E-mail 方式發送近期數字檔案記憶活動信息,一方面對特定類型的用戶采取與之匹配的信息傳播媒介進行信息的傳播服務,另一方面選擇的傳播媒介也應面向與之相匹配的用戶進行定位。利用新媒體的個性化特點可以針對每一個人對記憶工程的實際需要和興趣愛好為其做出調整,提高公民參與度,提高互動性。增加數字檔案記憶自身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才能滿足大多數受眾對數字檔案記憶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其更好的為人民服務。這也是實現數字檔案記憶價值的一種重要方式。
第三,有助于豐富數字檔案記憶的信息資源。新媒體時代的檔案信息就是將網絡與計算機相結合,各單位部門之間的合作,各行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再利用現代化技術和設備的提升,整合多方位的檔案資源,為社會公眾及時參與到收集檔案的活動中創造條件,持續地提升檔案信息的豐富性。例如上海檔案信息網欄目設置較為齊全、網站內容相對豐富、運作機制比較健全的網站。許多文章被其他網絡媒體轉載,屬于國內檔案界領先的網站,也同時進一步激發廣大群眾對珍貴特色檔案記憶資料的關注熱情。
我們不做社會記憶的旁觀者,而要積極地成為它的開發者和參與者,為新媒體的發展,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記憶工程的進一步完備。
【參考文獻】
[1]牛力,王燁楠.基于檔案的城市記憶資源建設研究述評[J].檔案學通訊,2016,(01):38-47.
[2]丁華東.走進記憶殿堂:論檔案記憶研究的現實意義[J].檔案學研究,2015,(04):70-73.
[3]馮惠玲.檔案記憶觀、資源觀與“中國記憶”數字資源建設[J].檔案學通訊,2012,(03):4-8.
[4]錢程程.從檔案記憶觀視角看檔案與檔案工作[J].云南檔案,2010,(05):3-4.
[5]熊澄宇,廖毅文.新媒體——伊拉克戰爭中的達摩克里斯之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10conten_910340.htm.
[6]訾琳戈.淺析新媒體環境下檔案利用的新圖景[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1:37-39.
[7]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8]《上海記憶:他們在這里改變中國》微紀錄片播出[J].檔案天地,2016,(0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