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復習教學對物理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復習過程中往往存在諸如知識掌握不牢、遺忘率高,理解應用能力差,內容過多而復習時間過少等方面的困惑。要化解這些困惑,就必須使復習教學更具針對性、重點突出、方向明確,要注重復習策略,提高復習效率,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復習課的學習效率展開具體論述。
關鍵詞:高中物理;復習;教學策略
一、 高中物理學科的特點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蔽锢韺W科強調關注生活化的問題,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培養學生探索的興趣;強調知識的構建過程,注重培養物理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物理學核心概念的建立。
二、 復習課的重要性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是有規律的,通過及時的復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讓遺忘的知識得到補救,零散的知識變得系統,薄弱的知識變得強化,生疏的技能得到訓練。通過學習活動,同學們可以感受到,復習效果的好壞和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有很大關系。教師把有關聯的知識點歸納到一起,通過有效的課堂組織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復習課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復習效果。
三、 提高高中物理復習課的教學策略
1. 要夯實基礎,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
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規律性的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規律的內涵和外延,建立起物理模型,才能實現正確解答物理問題。一般,高中物理每章的知識構成體系是:知識體系、基本概念、基本性質、基本原理、定理、定律,思維方法、基本概念的引入方法,重要定理定律的推導方法,典型例題等內容,在復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回歸教材,抓住重點,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如復習力學時,要了解受力分析和運動學是整個力學的基礎,而運動定律則將原因和效果聯系起來,為解決力學問題提供完整的方法;曲線運動和振動部分屬于定律應用;動能和機械能從空間的觀念開辟了解決力學問題的另外兩條途徑,這些基礎知識網絡的扎實,可以有效地提高復習的效率。
2. 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
縱觀近年來高考物理的特點我們可以發現,考試注重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考查。高考物理科目的重點比較穩定,力學、電學一直是高考命題的重點,針對這一方面的知識要進行專項復習,這一部分涉及的定義、概念之類的知識要系統歸納總結。例如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礎,針對學生容易遺忘的問題,學生認為不重要或不感興趣,記憶含混不清的問題引導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理性認識。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復習,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存在審題不清、不懂題目等問題,加強審題能力訓練,讓學生能準確理解關鍵字眼、正確理解題意。加強解題速度的訓練,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答題,不斷積累經驗。針對這些問題要加強集中訓練,使學生理解解題思路,把握答題時間,確保正確率。
3. 復習要有順序性
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變化的過程,個體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有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具有順序性。教育者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順序進行施教,做到循序漸進,不能拔苗助長、陵節而施。在復習過程中不能因為電磁感應是高考的重點我們一上來就把這部分作為講習內容,會讓學生覺得難度太大而難以適應??梢韵扔懻撛赨型導軌上切割磁感線問題,只計算感應電動勢大小,判斷回路中電流的方向。然后變換導體棒運動方位,接著再變換條件,從基礎入手,由淺入深,逐漸加深問題難度,遞進式復習,在系統復習中,也要先做例題,再到習題,逐漸由易到難的過程。
4. 數理結合,提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物理知識中的許多概念和定律都需要通過數學公式進行描述,這就需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處理問題的能力,能根據具體問題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式,進行推導和求解。物理中的絕大部分題型幾乎都離不開數學計算。因此注重數學和物理學科間的結合,是提高物理學習效率、保證正確率的關鍵。
5. 復習要結合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物理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我們早上起來用牙刷刷牙就是利用牙刷與牙齒的摩擦原理,做飯用的電磁爐是根據電磁感應原理形成渦流產生熱量為鍋底加熱等。我們學習物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實踐中運用,只有把生活實際和物理學習相結合,才能切實提高物理復習的效果。
總之,物理復習能夠幫助學生梳理基礎知識,理清概念的來龍去脈,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疏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突出重點知識點,理解物理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把握關鍵,學會解題的一般方法,把握典型題型,適度拓展延伸,提高學生的變通能力。
參考文獻:
[1]顧洪洋.提高高三物理復習的幾點建議[J].中學物理,2015(17).
[2]徐書輝,鐘輝.提高高三物理復習有效性的幾點反思[J].中學物理,2014(21).
[3]雷振春.如何進行高中物理復習[J].考試周刊,2011(16).
作者簡介:
李傳望,江西省南昌市,江西省安義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