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儉??
摘要:德里克·沃爾科特是圣盧西亞的著名詩人。本文以讀后感的形式欣賞了他的三首詩:精心節選了其中意象新穎情感細致的詞句,分析了其中蘊含的反諷和隱喻。
關鍵詞:海葡萄;蒼鷺;反諷;隱喻
德里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是加勒比海島國圣盧西亞的著名詩人,生于1930年,今年三月去世。199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著有詩集《海葡萄》《白鷺》等。本文主要欣賞他的三首詩,談一談筆者的讀后感。原文較長,同時為了便于集中討論其中精彩之處或是筆者最喜歡的詞句,采取了節選的形式,行末標明其在原文的行數。
讀后感一:
Sea Grapes(節選)
“That sail which leans on light,1
tired of islands,2
a schooner beating up the Caribbean3
longing,under gnarled sour grapes7
The classics can console.But not enough.”19
讀后感:節選了五行,詩意濃。開篇出手不凡,讓人眼前一亮。第一行:sail—leans—light,leans這個小詞用得妙啊,把兩個名詞連起來,變成三個意象,一幅靈動的畫面。這樣的譯文(“那張因厭倦了島嶼/而依向陽光的帆”)把1、2兩行順序顛倒后又增加了因果關系,就平淡了。That sail which leans on light 這種闊大恣肆又舒緩愜意的味道,突降到短促的第二行:tired of islands,到第三行又轉入明快的節奏,這種轉折跌宕的語流與情緒,讓讀者的心弦也跟著起伏。圣盧西亞島上的一種酸水果“海葡萄”,被詩人用作1976年一部詩集的題目,也是這首詩的標題,海葡萄是沃爾科特給整個加勒比海地區選取的一個意象,暗喻曖昧含混。最后一行:驚覺震撼,既斬釘截鐵,又有警醒與悵恨。
讀后感二:
I(節選)
“A heron flies across the morning marsh and brakes1
its teetering wings to decorate a stump2
and underline this quiet with a caw.”8
詩的標題被筆者暫時隱去了——讀者和寫手在讀詩的時候,可以做個游戲:不看標題,先看正文,然后思考詩人在說什么?自擬一個標題,和詩人的標題做比較。這里節取了詩的第一、二和最后一行。詩意撲面而來,畫面如在眼前。畫外音:好詩啊好詩!對比這些漢語詩句: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杜甫“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那么韻味和主題是否與這些漢語詩歌相似呢?
第二行和最后一行之間被筆者省略去的:
“(thank God
that from this act the landscape is complete
and time and motion at a period
as such an emblem led Romes trampling feet,
pursued by late proconsuls bearing law)”
整整五行且放置在括號里,很冗長,很突兀,讀來也比它前后的文字都費力,敗筆!(First Impressions!)反復細讀細思,覺得其中蘊含著濃重的反諷:一、 打斷正常的閱讀節奏,打破平常的閱讀期待;二、 括號中的文字每一行都充滿反諷,尤其是“感謝上帝”和“完美無缺”;三、 因此,最后一行就不是單單寫景了,重心在于反諷。四、 caw——注意這個詞,通常是 crow,rook,raven 發出的聲音。而這兒發聲的是 heron,說不定隔了這么多行,讀者都忘了發聲的主體。所以就因為這一 caw,哪怕沒有括號中的五行,其詩意也和剛才那些漢語詩迥然不同。最后一行是否可以譯為:劃過寧靜,一聲鴉叫(烏啼、鴉鳴)。
最后一行 and 是并列、遞進、轉折?其中包含的荒謬在漢語譯文中難以傳達。underline——筆者開始以為是文本錯誤:應該用 underlines,仔細一看:是承接前面的不定式 to decorate the stump,生靈成為他者,裝飾枯死的樹墩。兩個不定式和末尾的 a caw 一起荒謬。這一聲啼叫,突顯了寧靜,又具有極大的穿透力,可以劈開樹樁,又直指遠方——未來與過去。
這首詩的標題:Two Poems on the Passing of an Empire(詩二首,記一個帝國的覆滅),這里選的是其中第一首。所以初讀看到的意象,尤其是筆者選取的三行原文,和一些漢語詩歌有似曾相識之處,但是結合詩的標題和括號中的五行,不難發現這首詩的主題和上列的漢語詩歌是不一樣的。
讀后感三:
Map of the New World:I. Archipelagoes(節選)
“At the end of this sentence, rain will begin.1
At the rains edge, a sail.2
by the drizzling sea.9
The drizzle tightens like the strings of a harp.10
A man with clouded eyes picks up the rain11
and plucks the first line of the Odyssey.”12
這首詩筆者節選了第一、二、九和最后三行。一、二兩行,怪異新鮮,神來之筆。第一行怪異,像巫師像預言家的呼喊;第二行新鮮的描繪:雨的邊線上,是一張帆。
末尾三行意濃,情深。新鮮的表達:The drizzle tightens; picks up the rain; plucks the first line,用 strings(豎琴的一根根琴弦)貫穿起來,構成一個隱喻群,煙雨蒙蒙的海景轉化為一場豎琴演奏:雨絲——琴弦——豎琴——人——書——詩渾然一體。一些平常的動詞和名詞,新鮮的組合,巧妙的位置,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象和趣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這里欣賞的三首詩,主題和意象各有不同,都是沃爾科特的得意之作。當然一首詩為人傳頌令人叫絕的往往是其中部分句子,所以筆者主要是節選了三首詩的部分詩行,然后粗略地談了自己的讀后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細讀完整的詩篇。
作者簡介:
徐儉,江蘇省南京市,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