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在漢語國際教師培養過程中,要注重漢語教學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有必要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本文以鞍山師范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例,探索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為有效解決當前教學與實踐相脫離的問題提供思路。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1+2+X”模式
一、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明確指出要培養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的教師,在各職能部門、新聞出版單位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內化,形成專業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徑。然而人才培養實踐證明,現階段的實踐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 實踐教學學分不足,實踐指導不及時。
教學計劃規定,實踐課程學分16學分,占總學分10%;專業實踐課程14學分,僅占總學分8.75%。專業實踐課程包括社會語言調查、教學見習、文化見習、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其中只有教學見習為集中實踐,其余均為分散實踐。分散實習雖然解決了人員安排問題,但是在實習(見習)過程中無法保證有針對性的系統的實時指導。
2. 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缺乏理論課程與實踐的轉化環節。
從課程設置來看,專業課程集中在理論講授,即便是應用性很強的實用性課程也主要以講授方式授課。學生具有了較為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但是能力不強。究其原因,老師在課程形式選擇上較為單一,且在授課過程中沒有有意識地把知識與應用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沒有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轉化。
3. 實踐教學缺乏延續性和系統性。
實踐課程共8門,其中專業實踐課程5門。各門實踐課程之間缺乏延續性和系統性。
4. 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是推進實踐教學有序進行的有力保障。現階段實踐課程的評價標準較為籠統,多為粗線條的描述。老師布置完任務后,多數學生為了學分而完成作業,并未得到應有的鍛煉,致使實踐效果并不理想。
二、 實踐教學新模式的探索
綜合上述問題,我們從培養模式、實踐課程設置,以及師生角色定位等方面加以研究,探求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
(一) “1+2+X”的培養新模式
“1+2+X”培養模式旨在培養未來在周邊國家從事國際漢語教學相關工作的專業人才。“1”是學生第一年完成全部理論課學習和課程見習及主要實踐環節,“2”是利用暑期至少參加1次培養對象國來華短期夏令營活動和實習目的國語言集訓課程。“X”是海外實習半年或半年以上,視學生個人情況而定。海外實習期間,申請國外學位、進行就業頂崗實習等需延長實習時間的,學校保留學籍,提供政策支持,學習條件,盡全力保證學生順利獲得專業學位。
(二) 專業實踐環節的設置
針對培養要求,實施有計劃、分步驟、多層次的綜合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包括課堂實踐和集中實踐兩個部分。
課堂教學實踐實行“五步走”:
(1)技能學習。通過老師的講解和研究生的自學,使學生初步了解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的和要求及與其他課的區別。
(2)技能觀摩。通過觀察真實的對外漢語課堂,研究生對課程采用的教學環節、教學步驟、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有初步的認識和感知。
(3)技能評鑒。觀摩課結束后,組織研究生對所觀摩的課程教學進行評鑒討論,說出自己的感受,指出該教學過程的成功與不足之處。
(4)技能操練。獨立完成一節綜合課的課堂設計,并走上講臺,在仿真的課堂教學中進行模擬實際操練。
(5)技能改進。師生討論,總結經驗不足,及時整改。
集中教學實踐要做到“1個過程,2個要求,3個實現”:
1個過程:即見習、項目、活動、實習相結合的全程化的實踐教學。在讀期間必須完成1個校外實習,參與2個對外交流項目,進行3個見習;
2個要求:要求一、5個語伴,10次登臺,20個設計,30個觀摩,50個案例。要求二、閱讀50種書刊,習練100篇書畫;
3個實現:實現一、獲得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書及相關職業證書和競賽證書。實現二、教師基本素養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口頭和筆頭表達能力。實現三、提升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 教師、學生、教學環節的定位
1. 教學中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任課教師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形式,但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學生需要什么,如何教學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積極參與教學,使教學達到預期效果。學生要積極參與課堂,消除“學分至上”的心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 授課形式多樣化,增加實踐環節
在專業創新創業教育中,授課形式應多樣化。在課堂教學中,適度使用“講授”的教學形式,有利于理論知識的輸入。為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技能訓練、調查體驗、課程設計等形式,即采用“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力和應用能力。
3. 教學分層次,普及教育和重點培養相結合
在創新創業實踐教學中,以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依托,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并予以指導,使得參與者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得到鍛煉。此外,采用課堂嵌入式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兩個課堂”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實踐機會。在訓練項目設計上,以學生為中心,設置項目,鼓勵參與。
此外,要加強實踐基地建設。一是基地行業要豐富,不僅包括教學單位,還應包括與文化傳播有關的相關單位;二是基地建設要靈活,不僅要有常態實踐基地,滿足教學實踐活動的需求,還要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平臺。比如利用文學院交換生的機會鼓勵學生到其他國家學習,以豐富跨文化交流的機會。再如,積極與線上對外漢語網絡培訓機構合作,鼓勵教師、同學參與教學,參與在線教學軟件資源的設計與開發,以提升教學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宋鳳娟.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4):161-162.
[2]周衛華.地方高校對外漢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構想[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269-271.
作者簡介:
王笑楠,講師,遼寧省鞍山市,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