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曼婷
摘 要: 校園突發事件具備突然性、陌生性、不可預期性,不僅僅會影響學校的教學、工作、生活秩序,還會對事件的參與者和受害者造成短時間的心理障礙或長時間的心理創傷。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夠協助學生解決種種心理困擾,更能夠培養學生具有樂觀積極的心理德行。其重要的思想是構造高校在校學生的個性優勢,提升高校在校學生的自主幸福感以構造學生堅強的內心防御,從而應對突發事件導致的悲觀心理問題,為當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個嶄新的科研方向,開拓校園突發事件危機心理干預的科研領域。
關鍵詞: 校園突發事件 心理干預 積極心理學 心理健康教育
1、引言
目前,學術界對于高校突發事件概念的界定沒有統一的認識,但都注意到了其關鍵詞,如高校、高校在校學生主導作用、影響教學、管理等。一般來說,高校突發事件是指:由于外部的、內部的或社會的原因誘發地,在校園里面猝然產生的,高校在校學生起主要引導作用的,不會因為校園監管者的思想而改變的,對校園的教學、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響、沖擊或危害的事件。簡而言之,在高校內忽然發生的,對校園的教學、工作、生活秩序產生一定影響、沖擊或危害的事件,就被稱作高校突發事件。由此觀念可知,高校突發事件在時間上具有猝然性,這是高校突發事件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時間上的突發性會讓校方無法準確地預測其發生,也難以給予相應的預防措施;同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會沖擊干擾到學校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秩序。
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視突發事件發生后的應急處理方式、方法,但對突發事件導致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卻重視不夠,或者沒有建立起完備的心理干預體系。突發事件處理缺乏有效的信息接收、評估系統導致突發事件領導小組缺乏迅速決策和警報功能,從而延誤心理干預的最佳時機。根據上述理論,本文著手把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里面的兩個重要概念——性格優勢和主觀幸福感帶入高校在校學生異常心理干預中,健全反常心理導向機制以彌補突發事件中高校在校學生產生的短時間心理障礙和長時間心理創傷的不足。
2.高校突發事件積極心理干預的必要性
2.1突發事件造成學生的心理創傷。
現代心理科學上定義的突發事件(critical incident),指的是讓個人出現一種不能抵抗的感受和無法自控的境況。個人在這種出境之下會不知所可、束手無策,失去對自我的控制力、失去社交能力。這種情況可能會誘發個人在短時間內的心理障礙,譬如急性的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也可以稱作急性應激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 ASR)。這是由于劇烈的、深重的精神打擊直接引發的,會發生在經受刺激后的數分鐘至數小時之后,癥狀體現為一連串生理心理反應的臨床綜合征(主要包括恐懼、警覺性增高、回避和易激怒等);這有可能導致長時間的心理創傷,譬如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也稱延遲性心因反應。后者是個人在經受過深重的,重創的突發事件之后產生的體現,癥狀體現為連續性的在現創傷體驗,一般持續4至6周(甚而更久),并且會引發個人較為明顯的心理障礙,以及社會功能受到損害,無法繼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2積極心理干預的必要性。
隨著大家對心理學認識的不斷提高,突發事件后個人積極心理的恢復及重建(即心理危機干預)已經成為處理突發事件的一個重要方法。心理危機干預,就是按照心理科學理論的指導,預制一系列計劃,遵循一定的過程,對處在危機下的人的內心活動、性格特點及內心反常實施一定的影響,對其進行內心的勸導,使個人按照預制目標發生指定的改變。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會依據不同的反常內心表現類型,經過構造高校在校學生的個性優勢,提升高校在校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以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進而高效地解決種種不同的心理問題。
承繼并融合了積極心理健康、積極心理醫治、積極教育各個方面的理論思想和實際經驗,形成了積極心理學,并且融入了營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必需的積極發展的取向,有目的、有規劃地提升高校在校生和人們的心理健康理論基礎和實踐系統。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塞里格曼(Seligman)曾經明確地提出:“積極心理學的使命就是促使人們把關注的焦點從修復生活中最壞的東西轉移到建立正面的、積極的品質。”
3.高校突發事件積極心理干預機制的構建
專家指出,心理危機的集中爆發期是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的3到6個月,事件初期的緊張情緒逐漸緩解后,個人將暴露出大量的心理問題。在突發事件的處理及應對中,與其用許多時間、大量精力應對處理高校在校學生的異常心理問題,不若憂在未萌,把防范高校在校學生反常的內心當作一項持久的、緊迫的職責。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會依據不同的反常內心表現類型,通過構造高校在校學生的個性優勢,提升高校在校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來發揚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進而高效地解決種種不同的心理問題。
3.1普及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滲透。
心理學家英格里斯曾經指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種連續性的內心狀態,當事人在特殊的境況之下能夠具備優良的適應能力,具有生命活力,并且能夠完全運用出自身潛在的能力。這是一種將抗向上、多姿多彩的境況,不僅僅使自身遠離心理疾病的危害。”換而言之,開展突發事件后個人心理干預的目標,不單單是主動地協助學生以恰當的方法解決好心理健康問題,更重要的是協助高校在校學生恢復和重建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不過,當下某些校園中的心理健康的解決措施仍然停滯在被動地應對學生的反常內心問題,不能建立健全積極心理學的教育研究系統。
當下,緊迫的工作是加快腳步改變往常通過防治和醫治疾病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不正確見解。對心理健康進行調研與評估,將由突發事件誘發的悲觀心理轉化為樂觀積極的心理,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思想,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交融,堅持課內授業和課外指導相結合,建立健全高校在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學校做到以必修課為主選修課為輔的課內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課內與課外、教學與引導、詢問與自助相互協調的深層次、全方位的高校在校生心理健康教與學的系統。以在校生的樂觀、多方面的發展為努力方向,將建立健全校園心理健康系統當作支柱,把著重在校生自身樂觀的內心作為手段,把在校生的踴躍全面發展作為宗旨,協助高校在校生培養出樂觀的心理品質。只有所有的從教者建立健全樂觀健康的心理教育系統,同時完善好樂觀健康的心理教育體制機制,努力落實培育高校在校生積極向上的內心特質,才能夠達到效果。endprint
3.2構建學校—院系—學生三級心理干預體制,實現協同創新的心理干預模式。
由突發事件導致的反常心理經常不能夠接受準確的醫治和指導,常常會誘發種種心理疾病,這不僅會對學生正常的學習工作產生沖擊,而且會誘發校園連環惡性事件。建立健全以學校為主導,院系、學生為協助的三級工作制度,以落實完善高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問題篩查、跟蹤、干預、控制整體化的工作制度,構成課內授業和課外指導相互融合的健康的校園文化,不斷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優化高校在校學生心理品質。
開放、分享是當下互聯網的特色,因此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大量有關于積極心理學的資料。同時,當高校形成學校-院系-學生三級心理干預體系,絕對有在校園內部開通網絡平臺的能力,通過開設專業性網站、論壇、公眾號等形式推廣積極心理學;還應當設置電話詢問、網絡詢問等交流環節協助解決在校生的心理問題,關注校園性的在線論壇,重點關注網絡輿論風向,積極做好輿論導向工作,隨時隨地地掌握學校的網絡動態,將群體性的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通過施加健康的導向,祛除消極影響,使學生以健康樂觀的狀態投入學習工作中。建立健全在線平臺既是對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一次機遇,又是對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一次挑戰,更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需要運用好互聯網的長處,將校園網絡打造成為健康向上的網絡宣傳平臺,讓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滿生機。
3.3優化高校在校學生學習生活的人文環境,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周圍的環境在不知不覺地影響高校在校學生的內心。因此,創造和諧的人文環境更為重要。不斷優化高校在校生的生活人文環境,使身邊縈繞關懷,完備高校在校學生德行品格,密切關注高校在校學生成長,建立健全心理調節機制。
校園的人文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優良的校園文化要著重人文建設,這樣就能創造更多有利于學習發展的空間,同時應當加強校風、班風建設。美好的校園環境和優雅的舉止會愉悅人們的心情、營造協調的氣氛,可以提升在校生的認知能力、端正在校生的態度。人際關系是高校在校生著重關注的問題。高校在校學生在人際關系中受到的困擾甚而超過課程學習中的困擾。事件突然發生之后,老師和同學對待事件的態度將會困擾學生,師生之情、同窗之誼最先受到影響。因此,只有日臻完善人際關系,將班級建設成為互幫互助、充滿和諧與活力的團體,才能夠協助學生從突發事件引起的心理創傷中恢復。此外,舉辦校學生心理健康會。學校各級組織應當安排協會展開特色活動,使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心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4.結語
校園突發事件的突然性、不熟悉性、不可預期性,不單單強烈沖擊著學校的教學、工作、生活秩序,還會對事件中的個人造成短時間的心理障礙和長時間的心理創傷。若不能對其進行準確實時的發覺和醫治,就會給在校生帶來不良的后果。樂觀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單單能夠有效地協助在校生解決種種心理問題,更能夠培育出在校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德行,通過構造高校在校學生的個性優勢,提升高校在校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以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解決種種心理問題。因此,學校老師應當樹立樂觀向上的心理健康觀念,同時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勇于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總結經驗,以研究作為先決條件,以創新作為武器,令在校生獲得優良的健康的內心狀態。
參考文獻:
[1]李佐衛,陳慶華,張學忠.高校突發事件的概念、類型、成因及特點探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2):11-15.
[2]侯雙霞.高校突發事件與心理危機干預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19(8):132-134.
[3]時勘.突發事件的社會心理預警及應對[J].科學中國人,2004(2):9-10.
[4]童輝杰,楊雪龍.關于深重突發事件危機干預的研究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6(3).
[5]張勤懇.高校在校學生心理異常原因分析與對策[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4):72-73.
[6]孟萬金,王新波,張沖.中國學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實驗與推廣[J].中國特殊教育,2011(9):8-15.
[7]葉浩生.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姜志強,陳浩彬.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J].中國電力教育,2010(9):151-153.
[9]王慧琳.活動滲透式在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踐[J].北京教育(德育),2011(07):15-17.
[10]郭洪芹.心理拓展訓練在高校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9(11):138-140.
[11]錢同舟.論人文關懷與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61-63.
[12]乾潤梅.積極心理學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資助課題: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SZ201504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