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教學應從趣味性入手,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文章主要以小學數學低年級段的教學研究入手,探討趣味性教學的幾點感悟,從故事的引入、多媒體的運用、游戲、比賽、動手能力的培養等幾個方面,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性;故事;游戲;比賽;多媒體
小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興趣,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筆者在教學中,對中低年級小學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進行了趣味化教學的探討。下面,簡單談幾點體會和實踐性策略。
一、 用故事導入新課,吸引學生注意力
小學生自我約束的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經常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為此,使學生專注于課堂學習,是有效課堂的基礎。而在教學之初或者教學過程中,融入故事,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尤其是導入環節,故事的融入,會使喧鬧的教室立刻安靜下來,故事聽完了,也把他們帶進數學情境中,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氣氛。
如《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筆者在課堂之初這樣導入新課: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路過一片西瓜地,口渴得很,豬八戒說:“師傅,咱偷個西瓜吃吧?”師傅說:“怎么能偷呢?悟空,你問問人家賣不賣,咱們買一個吃吧。”于是,孫悟空買了個大西瓜,準備切開,說:“咱們一人吃四分之一。”豬八戒不干了:“憑什么,平均吃,我最累最辛苦,我得多吃點,師傅和沙師弟一人吃四分之一,剩下的我和大師兄再分,我要多吃點,就五分之一吧。”孫悟空一聽哈哈大笑:“八戒,你不反悔?說的是真的?”八戒說:“當然是真的!”聰明的你猜一猜:四分之一大還是五分之一大呢?于是,孩子們被故事所深深感染,并爭相說出1/4和1/5大小的比較的方法和理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也活躍了課堂。
二、 多媒體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增強直觀性、提高生動性,構建學習氛圍。教學中應有效合理運用多媒體,讓多媒體為數學課堂增趣提效。
如《2~5的分合》的教學,筆者用多媒體呈現一個大樹,樹上有5個又大又紅的桃子,并呈現2只小猴子在摘桃子的情境,然后提出問題,5個桃子,放在兩個盤子里,應該怎么放?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然后,筆者繼續用多媒體呈現出小猴子的放法:1和4、2和3。由此,再提出問題:你知道5可以分為幾和幾嗎?等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后,繼續用多媒體呈現出5的分合的式子……用多媒體呈現情境,情境的創設,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增強了知識的直觀性,在情景中提出問題,使問題具有可視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在學生討論問題之后,繼續用多媒體呈現出問題的答案,給學生驗證、豐富自己的想法提供更加真實的情境。多媒體的運用,生動、直觀,為課堂的有效性推波助瀾。
再如《圖形的認識》的教學時,筆者用多媒體演示,再現公交車、電動車、汽車等在大路上奔跑的生活化情景,讓學生觀看這些生活化的場面,仔細觀察車輪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并思考:車輪為什么是圓的?如果車輪是三角形、四邊形,坐在車里,會有怎樣的感覺?學生們看著、想著、猜測著,在情境的啟迪下,引發他們探究的學習動機。為了更多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繼續用多媒體呈現一個古怪的人,騎著三角形的車輪的自行車,在大路上行駛的滑稽、可笑的情境,更活躍了課堂,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對“圓”的認識,更為課堂增加了趣味性。
三、 培養動手習慣,感受學習樂趣
小學生形象思維較弱,直觀思維為主,數學知識的學習,僅僅“灌輸”難以奏效,如《6和7的分合》的教學,一直以來教師讓學生背誦6可以分為1和5、2和4、3和3、4和2以及5和1,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而如果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喜歡動手做的特點,把知識的探究權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親自分一分,而得到6的分合方式,并且在分的過程中,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如“長短的比較”、“大小的比較”等,讓學生將兩根長度不同的鉛筆、大小不等的橡皮等通過自己的方法,比一比,看看哪個大、哪個小,哪個長、哪個短,并說說比較的方法,這樣,不僅發展動手能力,養成動手的習慣,更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學生的活動,也讓他們從知識中解放出來,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知識的趣味性。
對于“輕重的比較”,任意讓學生選擇兩個物體,通過想辦法試一試、比一比、掂量掂量等,對物體的輕重進行比較和感知;學習“克和千克的認識”時,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單位是克和千克的物體有哪些,學習《圖形的認識》讓學生到生活中找一找三角形、圓、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圓柱、圓錐等物體,并搜集一些各種形狀的易拉罐、包裝盒等,試一試,哪些形狀的物體能搭建在一起,并且搭建得很高……這樣可以培養動手習慣以及動手能力,走進生活,感受數學的活動,不僅提高數學的趣味性,也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四、 融入游戲和競賽,提高學生參與興趣
游戲和競賽,是課堂的催化劑。而枯燥乏味的列式計算、脫式計算,令學生乏味。而在計算教學中,融入游戲或者競賽活動,效果之不同自不待言。
如“加減運算”時,每一節課筆者都會用5~8分鐘的時間,進行計算比賽,比一比誰是計算小能手;設計計算類的游戲關卡,開展“闖關游戲”,必須要求一關計算全面都正確,才可以進行下一關的闖關活動,比一比誰是“闖關大王”;組織學生玩撲克牌游戲,剛開始認識數字時,對于數字大小的認識和理解,撲克牌游戲的開展可以任意抽一張,比較大小,學習100以內加減法時,撲克牌游戲的開展可以讓學生抽取兩張、三張、四張等,將牌面上的數字進行加法計算,看看誰的數字大,誰獲勝;撲克牌游戲可以開展“24點”活動……游戲、競賽,激活了氛圍,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
小學低年級段數學教學中,趣味性教學不容忽視,讓游戲、競賽、多媒體、活動等走進數學課堂,彰顯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潘潔.增強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教師,2014,(22).
[2]游翠梅.創建高效課堂,增強小學數學趣味性[J].新課程導學,2014,(17).
[3]李湘亮.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淺談[J].學周刊B版,2014,(9).
作者簡介:
陳川,江蘇省新沂市,新沂市草橋鎮古墩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