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冬麗
摘 要:高等院校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的優質繼續教育培訓資源,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理應成為我國繼續教育培訓的主力軍。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對培訓認識的不足,高校沒能在如今蓬勃發展的培訓市場中占據主流。面對服務社會的強大責任和義務,面對社會對高質量培訓產品的呼聲日強,地方高校如何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對培訓業務市場的拓展,尋求新的培訓利潤增長點,追求更大的社會利益,作為高校培訓機結合實際做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關鍵詞:高校;培訓;市場拓展
我國培訓市場的競爭現狀分析看出來目前我國的培訓市場依然存在著以下不盡人意的現狀:1.培訓機構多如牛毛,而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鳳毛麟角;2.專業的培訓策劃設計人員缺乏,培訓項目針對性差;3.不少培訓機構以經濟利益為重,抄襲、應付現象嚴重;4.企業缺乏培訓整體策劃,培訓存在隨意性和重復性;5.政府對培訓機構監管不力,培訓市場期待進一步規范。而且整個培訓的產業并沒有真正形成。以上問題可以通過地方高校這座橋梁來逐步改善,同時也急需提高地方高校培訓經濟市場拓展研究。
結合我校“2016年浙江省教學業績考核第一名;浙江省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名單我校位列第一;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示范專業3個,省優勢專業6個,省特色專業11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7門,國家精品課程15門,省級精品課程30門。”等資源來開展培訓,建立精品培訓項目群,加大培訓經濟市場拓展渠道。對本校培訓項目作了如下研究:
一、形成精品培訓項目群
(1)培育良好的發展環境。要有主動服務的熱情與精神,還要有服務社會的思路與作為,應重視發展戰略、模式、內容方式等,追求教育水平的突破。制訂長遠發展計劃,對繼續教育的培養任務、模式、專業、場地、硬件設備、師資等所有工作都分工明確。
(2)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首先,實施學歷教育的同時進行非學歷教育。拓展辦學空間,向外尋求有條件的合作伙伴,一起辦學,實現雙贏目標。除此,還可以以多層次崗位培訓為重點,大力開展企業單位所需的各類崗位培訓。
(3)提升培訓經濟市場拓展研究水平。發展高校培訓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需要扎實創新發展,以理論為指導。普通高校作為國家教育科研中心,不只是繼續教育的承辦者,還是研究繼續教育發展和培訓的先鋒。必須利用自身優勢,加強對培訓經濟市場拓展的研究。
二、構建政產學研一體化運行機制
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作用,組建培訓合作群,成員由政府部門相關單位、高校和培訓機構組成,形成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機制,搭建培訓經濟市場拓展的平臺。
三、建立高校教育培訓研發和市場推廣機制
高校教育培訓研發和市場推廣機制采用“網上推廣+線下推廣+媒體公關推廣+代理渠道推廣”四合一整合營銷模式。同時還要開展高校繼續教育培訓業務,尤其是在市場開拓過程中還必有的相應的配套措施。例如:學校出臺相應的文件轉變其“可有可無”的副業地位;對其管理也應出臺相應的體制來保障;在相應的硬軟件投入上給予支持;對培訓的所必需的硬件設施上給予保障等。到目前為止,學校和各培訓機構及高校培訓部門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師資互聘、技術開發、市場拓展等方面全面合作。有效促進高校教育培訓研發和市場推廣,同時也為學校培訓形成精品培訓項目群深化研究奠定基礎。
四、注重培訓的品牌化建設
品牌已經成為各培訓機構在現階段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贏得更多市場份額、求得生存發展的關鍵。高校的培訓部門相比其他培訓機構,更便于整合整體教學資源、更善于把握 培訓內容的國內外發展趨勢、更利于多學科多知識領域的融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善于利用這些優勢對培訓市場進行分析、制定培訓發展戰略、形成具有針對性、可把控、可操作的發展目標和任務。開發一系列以培訓市場為導向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精品培訓項目,作為培訓品牌化發展的有力支撐。在培訓內容設計上要避免同質化,必須特色鮮明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使高校培訓從市場的跟隨者轉變為市場的引領著,從而逐漸形成高校自身的培訓品牌。
參考文獻:
[1]黃樹彬.繼續教育發展及高校培訓市場拓展研究探析[J].《現代企業教育》2012年第8期
[2]程威.試論高校青年教師培訓存在問題及對策[J].《知識經濟》2011年第15期
[3]楊勝寬.明確學校功能定位開創服務地方的辦學特色[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11月
[4]夏川生.地方高校培訓機構的發展策略選擇[J];鎮江高專學報,2009年7月,22(3)
[5]施楊.地方高校參與農民教育培訓思路探析[J];教育探索,2009年第6期
[6]魏孔斌.淺談終身教育與社會化學習[J];甘肅科技縱橫,2007,36(6)
[7]邵春芳.職業院校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2年第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