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進
摘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人本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占據學習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注重個性化的發展。在語文教育中運用人本主義,能夠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個性化教育,在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本文通過研究語文教學中人本主義的運用,為以后語文教學提供重要依據。
關鍵詞:人本主義理論;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缺乏獨創能力,就難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學校教育肩負了培養21世紀新型人才的歷史重任,因此學校教育應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擺在突出地位,這便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尤其是基礎教學提出了挑戰。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由于學科特點和功能,決定了它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如何構建創新性語文課堂,這里只談談自己的一孔之見,以期拋磚引玉,投石激浪。
一、回歸人文科學,創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語文教育由于長期處在應試教育樊籠中,失去人文科學應有的特征。教師講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到寫作特色,步步為營,滴水不漏;學生作文,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學生做練習,要緊扣教材觀點和高考考點,不敢越雷池半步。學生的語文學習形成了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著,創造性被泯滅。
語文課堂教學應當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情感,使其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并能在個自由生活的同時承擔不可推卸的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責任。構建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精神。搞活語文課堂,構建多向互動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得到延伸。具體有以下兩點:
二、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
(一)、國內外的教學改革都把重心從“教”轉移到“學”,從傳授知識轉移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求知的欲望,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使之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特定的學習情景,創設理想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注重質疑交流,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課。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學生能自己質疑提問,說明學生進入了自主學習狀態。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通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集體、群體外向學習法等形式的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由“應試”向“應世”轉移,創建課堂與生活的“超級鏈接”
語文是學生學習時間最早、學習時間最長的一門學科,但學生對這門學科最易滿足也最易厭倦。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傳統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實踐活動,而實際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來源于生活積累,來源于社會實踐活動,來源于開放的課堂教學建構。美國當代教育家卡爾.羅杰斯指明學與做的關系時,提出這樣的學習原則:大量有重要意義的學習是從干中獲得的;學生親自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對學習才會促進,使學習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啟動的學習是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識和興趣是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產生并發展的。在創新性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各種參加實踐活動的機會,使其積累知識、豐富知識。
三、著眼“終身教育”,改革讀寫教學
“終身教育”著眼于人的“可持續發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學會學習”。這對學校的語文讀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弊端,我們應該開展語文創新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讓其始終處于探索性、創造性的環境下,有效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把“知識”放在問題中,放到現實中,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主動的探索、發現、體驗和解決問題,從而促使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利用舊知識進行創新活動。
“研究性學習”也是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語文研究性學習一定要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內容,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四、開展教育信息反饋化活動,實現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
面對信息化時代到來,語文教學也應當有新的改革和突破。因而,明確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研究能力應當作為語文教學任務之一。
語文創造性課堂教學,適當地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能綜合處理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使教學信息的處理呈多維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學信息的容量增大,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更能豐富教學的表現力。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將更有利于教學信息的加工,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的個性差異;有利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化,使學生學得更積極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龔由志.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與語文教學活動探討[J].廣州大學學報,2011(10).
[2]卞樹榮.人本思想與當代語文教學發展[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4).
[3]李敏慧.人本主義理論視野下的情感因素與合作語言學習[J].語文學刊,20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