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華
摘 要:作文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要點和難點,而寫作素材的積累是寫好作文的條件和根基。占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才能夠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無米可炊”或者“有米不會炊”,如此教學窘境困擾著師生。學生本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現實無奈,學生“三點一線”式的生活讓學生無暇體驗生活,無法獲取生活的直接經驗。而作文教學中的寫作素材積累又十分重要,如何破局?筆者以為唯有從教材課本中尋找答案,搜求解決問題之道。本文試著從課本素材積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和手段等角度,探討提升寫作素養之道。
關鍵詞:課本素材;教材;寫作素養;積累;運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要求高中生應“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的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高中生學習生活緊張,要做到多方面積累素材確實不易。但《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高中教學“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高中的必修和選修教材本來就是高中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文素材寶庫。利用高中課本素材是提升寫作素養的一條可行之路。
一、積累高中課本素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我們知道有了優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見空恃技巧卻造出好的器物來。”不妨把這句話理解到作文素材的積累上來。優美的原料從哪里來?從教材中積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可行性。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既然是例子,那就需要我們去學習、研究、理解,再去模仿、創新以至自由運用,唯有如此,“例子”才能真正起到“范例”的作用 ,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目前,高中生作文的最大問題就是缺少寫作素材,所選擇的材料過于陳舊,不夠典型,作文缺乏論證力量。學生該怎樣積累寫作素材呢?“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們不必舍近求遠,舍本逐末。高中語文課本就是一座蘊涵著豐饒寫作素材的寶庫。課本便是學生精神食糧的起源,是語言學習的范本。
二、高中語文課本中蘊涵著豐富的作文素材資源
著名作家梁衡也曾說:“寫作最初要做的便是累積素材,就好像拾柴火,有了一堆柴火,一旦迸發靈感的火花,就會發展成熊熊大火,而閱讀就是在累積原料。”閱讀和寫作是兩個可逆的過程。閱讀就是為寫作深埋底肥。高中語文課本就是最好的閱讀素材,因為其中所選入的文章都是語文專家和學者經過大浪淘沙的挑選,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是文學大家文化與生活感悟的積累與積淀。下面筆者就將高中必修教材中的“閱讀和鑒賞”部分的資源作了一個簡單地分類。
“閱讀和鑒賞”是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主要部分,其中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既有先賢圣達的膾炙人口文章,又有反映時代特色的現當代精品。高中三年,如果能夠將這些課文了然于胸,必定是素材滿滿,游刃有余。
高中生寫作的素材,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所學過的高中教材,來自記憶深刻的語文課文。從這些課文中,我們不僅要學習字詞句以及章法結構,更要學習作者的為文技巧,學習作者深厚的人文底蘊,更要培養從課文中積累寫作素材的能力。具體而言,課文中可以積累的素材無非這樣幾個方面:(1)可供模仿的范文,比如《六國論》《伶官傳序》;(2)可供借鑒的技巧,比如《祝福》中的倒敘寫法,《鴻門宴》中的一波三折法,《過秦論》中的對比論證,《蜀道難》中的夸張手法;(3)可供積累的詞句,比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的“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可供借用的事典,比如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李白“安然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再比如蘇武被扣匈奴十九年,卻始終手持漢節牧羊,堅貞不渝。
高中語文課本中蘊涵著豐富的作文素材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提升自己的學習技巧,善于積累素材,提升寫作素養。
三、如何積累課本素材
積累課本素材,就方法而言,可以從思維、內容、語言三個角度進行挖掘;就手段而言,可以從摘抄、背誦、擴寫、補寫、一材多用等角度入手。
1、積累思維訓練范例。寫作過程中的觀察、想象、構思、表達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訓練貫穿作文教學的全過程。因此,我們可以挖掘并積累課文中的句子、段落、章法等方面的思維素材,遷移模仿。
(1)句子。課文經常會出現一些寓意深刻、發人深思的句子,可以抓住這些語句,以其為訓練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段落。有嚴密論證結構的段落是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條理性訓練的范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模仿,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邏輯性和思維條理性訓練,提高學生作文有序表達的能力。
(3)章法。文章的寫作,不但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還必須言之有序,這就是說要考慮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過渡承接,如何詳略等等。這就是章法。
2、積累內容訓練范例。
深入研讀文本,理解、體驗、內化文本,將積累的文本體驗作用于寫作,不妨從積累內容訓練范例入手。簡而言之,就是以下幾種:(1)寫讀后筆記;(2)練習仿寫;(3)練習改寫;(4)練習擴寫和縮寫;(5)練習續寫。
3、積累語言訓練范例。
作文要重視語言的訓練,而訓練語言的最佳途徑還是抓住閱讀材料,從課文中學,從課文中悟。常見的語言訓練積累有三種。(1)摘抄。將課文中有深刻內涵的詞語或句子進行分類摘抄。(2)評論。根據課文內容,融入自己的感悟,結合自己對現實的思考,寫小評論文章,或贊同或反對或深化或補充。(3)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背誦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語感。
四、總之,立足課本積累寫作素材,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文本,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另一方面課本里大量形神兼備的素材是寫作的原材料、好材料。以課本素材為出發點,使得寫作與閱讀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李艷花.中學生作文素材積累的現狀與對策[J].中學語文,2014,(12):16-18.
[2]晏雪梅.高中作文素材運用小策略——多例一用[J].閱讀與作文,2015,(5):131.
[3]李莫蘭.論高考作文寫作素材的積累[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5,(5):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