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冬梅
【摘要】目的 以心理狀況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作為指標,評價分析心理護理應用于肺心病患者的護理作用。方法 研究對象選自我院隨機抽取的46例肺心病患者,以對比觀察作為切入點分為兩組患者。其中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況變化及護理后生活質量水平。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護理后觀察組較護理前負性情緒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且生活質量水平更高,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護理對肺心病患者能起到明顯的安撫作用,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護理作用值得臨床肯定。
【關鍵詞】心理護理;肺心??;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2..02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為肺心病,是我國一種常見的多發病,是由于肺部疾病引起肺動脈高壓,造成心功能紊亂、肺組織結構及功能障礙所導致[1]。肺心病具有治療周期長、治療難度大、死亡率較高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颊呋疾『蠖啻嬖诖罅控撁媲榫w,治療依從性不高,且治療后復發率也較高,對患者生活質量水平造成影響[2]。針對這一問題,我院結合臨床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希望以此研究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6例肺心病患者,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或存在嚴重認知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有23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由12例男性患者和11例女性患者組成,年齡在56歲-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50±4.50)歲;觀察組患者由10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組成,年齡55~72歲,平均年齡為(66.25±4.25)歲。通過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性別組成、年齡均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干預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輔助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傳統護理
①生活護理: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治療環境,保持病房中空氣流通,定期對各項醫療設施進行消毒殺菌,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的現象,患者在護理期間,皮膚抵抗力相應下降,為防止患者出現褥瘡癥狀,需定期更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當部分肺心病患者存在呼吸困難或者行動不變的癥狀時,需要長期臥床休養,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增加平臥時間,充分放松患者肢體,保持呼吸通暢;患者治療過程中會使用抗生素類的藥物,口腔中容易滋生霉菌感染,培養患者養成早晚及飯后漱口的習慣,保持口腔清潔。
②呼吸道護理:患者因疾病困擾,肺循環功能受損,容易引起咳喘癥狀,支氣管內堆積大量痰液,對呼吸道產生嚴重影響,護理人員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在患者咳嗽時幫助患者翻身拍背,或者通過霧化吸入等方式幫助患者祛痰。
③飲食護理:制定營養均衡的膳食計劃,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可給予患者水果、蓮子、紅棗、牛奶等食物補充維生素,盡量避免患者攝入魚、蝦等海鮮食物,禁止患者使用刺激辛辣的食物,禁煙禁酒。
(2)心理護理
分別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詳細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病況及治療手段,為患者解惑,避免因盲目猜測病情,導致患者或家屬產生焦躁、不安的情緒,大多數患者在長期治療后,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失去治療信心,排斥治療,護理人員察覺后,應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需求及內心負性情緒,針對性給予相應措施,引導患者提高自我生存價值。降低患者及家屬的精神壓力,對家屬進行額外的健康宣教,當患者出現咳嗽、哮喘等癥狀時,第一時間給予幫助,并通知護理人員及醫師,鼓勵家屬協助護理人員開導患者,做患者有力的支持者,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通過使用SAS量表(焦慮自評表)和SDS量表(抑郁自評表)比較護理前后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況變化善情況。
從生理功能、心理健康、角色功能、社會功能等四個方面進行隨訪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取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心理狀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評分與SDS評分明顯比治療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數據差異大,分數較低于對照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生活質量狀況比較
通過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評分,觀察組生活質量水平更優,P<0.05,比較差異明顯。見表2。
3 討 論
肺心病作為我國常見臨床疾病,好發于中老年患者,死亡率較高,且預后效果較差,容易反復發作[3]。長期治療之下,對患者飲食、活動等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加上對疾病的擔憂,容易引起焦慮、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緒,很大程度上對治療效果造成負面影響[4]。
為了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當務之急是改善患者心理狀況,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應用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水平[5]。研究中對患者實施生活護理、呼吸道護理、飲食護理以及心理護理。從患者及家屬兩方入手,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需求及內心負性情緒,針對性給予相應措施,引導患者提高自我生存價值。同時與家屬取得良好的溝通和配合,教會家屬正確的健康指導,讓家屬做患者最重要的監督者和支持者,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由研究結果證實,護理前,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護理后觀察組較護理前負性情緒明顯改善,且與對照組相比更優,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觀察組評分更高,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對肺心病患者能起到明顯的安撫作用,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護理效果理想。
參考文獻
[1] 張凱紅.心理護理干預對肺心病患者抑郁的影響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31):112-113.
[2] 李曉燕.心理護理對肺心病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J].醫學信息,2016,29(16):108-109.
[3] 羅桂霞,鄭春蘭.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25):241-242.
[4] 霍秀美,劉 鐵.肺心病患者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4):113-113.
[5] 楊芳芳,柯蕊芳,廉 兵.心理護理干預對肺心病患者抑郁及焦慮的影響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7).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