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評價是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之一。通過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中發表的高職院校評價研究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可以掌握我國高職院校評價研究的發展脈絡和發展方向。研究發現,高職院校評價的關注度不斷加強,研究力量和論文質量都得到了較大發展,但還需要在評價多元化的方向努力深入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評價;文獻計量
高職院校評價是指以高等職業院校為整體評價對象的教育評價類型,其作為高職教育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吸引了諸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本研究收集整理自1997年至2016年,以計量學的方法進行分析描述,以期說明高職院校評價研究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一、 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高職院校評價研究的概況,碩博士論文、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等都收集在內,依照資料檢索、建立文檔、進行分析的程序展開研究。
以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作為文獻來源進行檢索。在檢索過程中以篇名、關鍵字作為檢索的方式,為了能全面的查詢到所有的研究論文,輸入的查詢詞有“高職評估/評價、高職水平評估、高職人才培養水平評估、高職院校評估/評價、高職院校水平評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估、高等職業教育評估/評價、高職教育評估/評價”等詞。對查詢所得的論文進行進一步的篩選。首先概覽每一篇論文的題目,對研究概況有一定的初步概念,然后詳細閱讀每篇的摘要,對于無摘要或摘要不詳細、不明確的,再進一步閱讀全文。對于一文多發的進行剔除;對于研究對象是教學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等不是以院校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進行剔除;對文章題目不同,但內容相同的論文進行剔除;經過如上操作得到期刊論文118,學位論文5篇,會議論文2篇,總計125篇。之后,再對所得資料進行分析,掌握研究的情形。
二、 高職院校評價的研究情形
1. 年代趨勢
2004年《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發布并實施可看作高職院校評價研究的一個分水嶺。在1997年首次出現高職院校評價的研究論文之后,直到2004年,這8年間的研究論文量都在3篇以內,直至2005年論文數量由過去的3篇以內躥升到7篇。從2007年起研究論文的數量相對穩定的水平維持至2016年。檢閱2005年前的論文,是以高職院校教育評估的理論探討為主,重點在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馬光蓮,1997;周鳳岐,1998;明航,宋菊屏,2000年;楊永星,袁方;鄧岳敏,2002;阮藝華,2002年;楊一芹,2004;靳和連,張進寶,2004)。2004年教育部開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工作,研究進入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何錫濤,2004),之后關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工作的實踐研究和理論探討的論文,一直是高職院校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第一作者分析
本文通過對第一作者的信息進行整理統計,發現絕大多數作者是著作了一篇論文,現將著作2篇以上的作者按順序排列如表一。根據著名學者普賴斯提出的理論,計算核心作者的公式為Mp = 0.749*Npmax。據此計算出高職院校評價的核心作者的發文量為2篇,共計9名研究者。王永林的博士論文為《我國高職教育評估的價值取向研究》,在博士論文前有相應的研究積累,在博士論文完成后持續關注高職院校評估領域,發表相關研究著作。何錫濤為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研究專家,在該領域的著作成果較為豐富。孫翠香引入管理學中的質量管理觀,研究高職院校的質量評估。姬興華關注高職院校評估的指標體系、理念和操作中的問題改善。高文杰的研究重心在評估方法和元評估理念。黃浩嵐則以文獻計量方法,研究高職院校質量評價的取向、主體、指標、模式、方法及反饋等。李麗麗的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關注高職院校評估的指標體系。相較于以上核心作者將研究重點放在國家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即政府評估之上,姚愛國的研究重心則是高職院校的社會評價,拓展補充了高職院校評價研究的領域。
考量一篇研究論文的學術價值,其中一項重要的指標是該文章的被引頻次。將被引頻次在15次以上的研究論文統計如表二。從中可見,何錫濤的《高職評估數據采集平臺的建設與使用》被引頻次最多,達到了43次。2008年國家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工作制定了新的方案,而《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是新方案中的一個新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何錫濤的文章跟高職評估實踐活動高度吻合,這種實務性的文章為諸多研究者所重視。從這些被引頻次較高的論文來看,高職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評價體系、基本問題反思和評價指標等方面的文章居多。
三、 結語
綜合上述分析和討論,我國高職院校評價的研究正逐漸增多,研究力量、產出的論文數量和質量也在不斷的增強。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還需要拓展,目前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國家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誠然結合國家的評估實踐,該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結果。但是也應該注意到隨著高職教育普及,高職教育社會關注度的提高,高職院校教育評價的理論和實踐都要走向多元化,滿足政府、社會和個人等利益相關者的不同需求;同時還應結合新的理論視野,運用新時期的教育評價理論,推進研究的深入。
參考文獻:
[1]丁學東.文獻計量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04-209,220-232.
[2]王永林.我國高職教育評估研究進展及內容的定量分析——以2000~2011年CNKI期刊論文為基礎[J].現代教育管理,2015(02):102-108.
[3]安雪慧.教育研究的文獻計量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0(04):46-49.
[4]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309-310.
作者簡介:
詹會華,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