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理念發生顯著變化,其倡導教學聯系實際,反映時代特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學以致用。倡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從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主動學習,自覺探討。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高中地理;策略
案例教學法選取教學案例,做好問題引導,實現學生探究熱情的激發,讓學生在案例的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自主解決問題。其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理念契合,案例教學法理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揮優勢作用,與傳統教學模式互補互進,讓高中地理課程精彩紛呈,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究并生活中運用。
一、 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意義
高中地理是高中階段的基礎教學科目,主要是讓學生熟悉我國的地形結構、地貌特征及氣候差異等,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激發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愛國激情,激發其對地理問題探究的興趣。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高中地理教學存在課堂教學方法陳舊單一、教學模式傳統滯后、課堂內容的枯燥無味等弊端。而案例教學法近幾年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教學優勢明顯。其以案例為基礎,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實現了課堂主導者向組織者、引導者的轉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討,大膽質疑,設想結論等。為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二、 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 做好案例素材挖掘,教學有效銜接
案例教學法運用重在素材的選取。恰到好處的案例不僅實現課堂氛圍的提升,更能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調動起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案例選取必須與教學相關聯,并且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價值。案例的選取除了課本之外,更應該來源于生活,關乎學生實際,讓學生意識到地理學習是可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從而樹立地理學習的正確意識。此外案例的呈現形式也需要重點關注,應盡量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不是簡單的圖文呈現,而是結合現代教學設備,實現音視頻的多元呈現。例如講解《工業的區位因素》這部分時,教師可以先播放鋼鐵工業生產過程的視頻,讓學生對鋼鐵生產有所了解。然后介紹我國著名的兩大鋼廠:鞍山鋼鐵和寶鋼。通過學習視頻學生知道鞍鋼位于遼寧省,附近有鋼鐵工業發展的煤礦和鐵礦資源,有著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還有遼中南工業基地為依托,是其鋼鐵發展的優勢條件。而寶鋼則處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煤礦和鐵礦石資源都缺乏,需要從澳大利亞、巴西等地運輸過來。讓學生對比這兩個鋼鐵廠,其位置選擇的相似點和不同點。然后教師引入一段首鋼從北京石景山遷到曹妃甸的視頻,讓學生思考原因是什么。通過視頻介紹,從我國知名的鋼鐵廠介紹入手,讓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中思考,帶著疑問開啟工業區位影響因素的學習中。正是因為案例自身的探究價值使得學生自覺查找資料,尋找答案。而圖文視頻并茂的案例展示又大大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實現了課堂案例教學法教學優勢的發揮。因此選取合適的案例,確保其與教學銜接,并具有探究性與引導性,實現課堂教學的趣味導入。
(二) 加強課堂教學指導,科學評價效果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部分教師認為,案例教學更為形象與直觀,無需教師的課堂指導。其實這是錯誤的,教師教學中的指導不能少,而學生案例分析也需要教師的點評。從本質上說,案例教學無非是教學平臺,目的是通過直觀的教學呈現,讓學生獲得更直觀具體的知識認識。而案例教學效果還取決于教師的課堂指導與評價。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學運用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做好指導與點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發展要求,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案例教學點評的過程中,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例如在組織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以山西為例》這部分內容時,教學的重點不是山西省區域地理的教學講解,也不是當地能源資源的開發問題,重點是典型案例背后的共性問題,讓學生通過這部分的學習了解到資源開發的后續問題。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提問:山西能源資源現狀是什么?遇到了哪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進行組內探討,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分析與指導,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分析能源資源開發中的共性問題及對應的解決措施。而輔助以聲情并茂的案例展示,讓學生在探討中深化認識。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其他省份等,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學習做好知識的遷移。
(三) 豐富課堂組織形式,凸顯學生主體
案例教學的組織者并不是教師一人,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也不是教師講完,學生聽完就結束了。案例更多的是平臺,教師更多的是課堂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是案例教學法服務的主體。因此,教師在開展高中地理案例教學時,必須要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明白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職責。學生才是地理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其實現自身主導價值的凸顯,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學生,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案例的學習分析中,主動交流探究案例。學生是分析探討的主體。在課堂組織中,教師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案例的搜集與制作中,教師提問學生整理,案例其實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加工編制的,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也能加深對案例的理解,學習接受起來更容易。例如在講解《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好課本資源挖掘的基礎上課下搜集資料,課堂探討豐富補充。學生一起搜集澳大利亞人口分布的資料、一起搜集澳大利亞降水分布的資料、一起搜集澳大利亞氣溫分布的資料等,讓學生嘗試制作澳大利亞小麥—牧場土地利用示意圖,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案例的搜集與豐富中,根據搜集到的資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群內探討,發現地理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參與案例整合的過程中會加深對地理現象、特征及成因內在關聯的理解。在案例教學的課堂運用中,關注學生的主體價值,讓學生參與案例編制,參與分析探討,深化對知識的認識。
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施中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參與,善于參與,教師適當地點評指導,讓研究結論更為系統完善。在新課改背景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真正參與探究,實現其探究意識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是當務之急,而案例教學法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讓學生在案例的學習與分析中獲得某種經歷,實現課堂知識的學習,深化對知識的認識與鞏固。
作者簡介:
孫劍,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費俊龍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