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日益重要,不容忽視。根據課程內容,我們的教學理念、方法、內容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緊密結合。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教師的引導。
關鍵詞:求知欲;探究;發散思維
《科學》這門課程以前是小學三年級開始,而根據最新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小學1-2年級也要開設科學課,可見科學課將成為小學階段與語文、數學一樣重要的重點科目,不容忽視。《科學》涵蓋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學等方面的豐富知識。學習并掌握科學知識不僅能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根據《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看來,教師在傳授科學知識時的作用不容小覷。
作為科學老師我們在傳授知識時不能為了教教材而教,而應當根據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經歷尋求知識獲取的過程。所以我認為在對學生傳授《科學》知識時不能只注重結果,還必須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參與科學活動中。那么,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呢?我談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 要讓學生對該課程產生興趣,激發求知欲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童的好奇心與生俱來,小學生一旦對身邊的事物、現象有了好奇心,就會產生了解它的欲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備課要精心設計好導入激趣這一環節,通過猜謎語、故事和游戲等活動,給學生以懸念和激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動就開好了頭。如六年級上冊《變色龍》教學時,以魔術的形式呈現,用噴壺一噴,花瓣和葉子就分別變成不同顏色了,究竟隱藏著什么秘密呢?學生的探究興趣一下就提起來了,自然而然的就會圍繞教材內容,集中精力學習并掌握相關內容。
二、 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注重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自己經歷了的就會留下深刻影響,就能體會成功的喜悅,獲得知識的成就感。當然,在選擇學生體驗時,必須結合學生年齡特點、知識水平等實際情況,從身邊的環境,熟悉的事物開始。使學生明白知識來源于生活,獲得知識并不遙遠。如《尋找有生命的物體》《常見的材料》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在我們熟悉的教室里、校園里有目的地尋找,通過觀察、調查增長見識。特別是實驗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交流,在不斷探究中思考,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科學是開放性的,當學生在操作中有不同做法和不同發現時我們作為學習引導者,應正確對待,并不斷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著手,學會創新。例如在六年級下冊《能源》一課制作小水輪中,有自己動手制作的,也有實驗器材中提供的。在器材中葉子的卡槽是六邊形的,所以學生在組裝水輪時方法很多:葉子之間有平行的,有朝一個方向傾斜的,有葉子亂七八糟的對著的等。我課前根本沒有預料到,當這一現象出現時,我并沒有干涉,而是讓學生自己摸索,以及學生之間比較,看看哪一種組裝方法更好一些。學生們紛紛絞盡腦汁創新小水輪,不用說也會明白,思維是無邊界的,效果是明顯的。
四、 學以致用,科學教學必須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用學到的知識對身邊的一些現象加以解釋,學會在生活中運用。例如在教學《神奇的水》時,關于毛細現象生活中有哪些;露珠能在荷葉上滾來滾去是怎么回事等。常見雨、露、霜、雪、冰等怎樣形成的。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現象,學生就會想辦法弄明白,這樣結合生活就能加深理解,更能牢固掌握。
五、 在教學中有效利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
科學教學中有許多現象、過程在身邊無法直接展示,為了能把復雜的簡單化,抽象的形象化,就要學會利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能把圖像、文字、影像、聲音、動畫等融入科學教學中,能大大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能充分喚起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效果。如在《種子發芽》《人生之旅》的教學時,就可以用動畫把發芽和成長過程形象而生動地呈現于眼前。
在教學中,我們只要不斷把握課程標準,更新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教材實際,密切聯系生活不斷創新教學活動,我們的科學教學水平就會更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作者簡介:
陳朝軒,一級教師,四川省廣安市,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桂興鎮小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