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是宣傳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提高全社會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應用水平的有力舉措,是宣傳和貫徹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方針政策,擴大語言文字工作社會知曉度的有益嘗試,本文論述了誦讀經典詩文的有益之處,引領著學生們走進積淀著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華文化,讓我們在成長的旅程中“以千年文化為伴、與中華經典同行”。
關鍵詞:初中;誦讀經典;激發潛能;好處
語言文字既是人類文明、文化的載體,又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燦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賢的大徹大悟,睿語哲思。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龍的傳人,正是有了這樣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在讀經誦典中養德行,學做人。時刻指導著我們的言行與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少年君子。初中生進行經典誦讀,對學生提升品德素養、增強語文能力、養成學習習慣、和諧家庭氛圍、提高課堂效率等都有益處。
一、 誦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我們中華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有“自強不息”,“厚得載物”的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互動之道;還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創業尊生、與時俱進之道。這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社會實踐證明,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對品德教育起到深遠意義的,就是傳統價值教育。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諧”等傳統價值觀遠播歐美,發揚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還編進了100多個中國儒家和東方傳統價值觀的故事和典故。因此,無論從歷史的責任感還是從時代的需要出發,通過倡導中學生誦讀千古美文,引領孩子們爭做少年君子,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成了我們必然的選擇。
二、 啟迪心智,充實學生記憶的黃金時代
熟讀并且背誦經典,其核心是要增加我們學生的原始積累。比較新中國成立以來出臺的多份《語文教學大綱》,《新課標》是最為重視積累的一份。心理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13歲前后,人的記憶力即可達到頂點。一旦錯過了,就不能形成知識、情感與經驗的豐厚積累,那將會給他的一生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積累多了,將來理解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許多原來理解不深的東西自然能做到“無師自通”。對此,語文教育專家張慶同志曾講過這樣一個比喻。他說:小時候讀書、背書,猶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積厚了,自然就會落雨。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積累的過程,中學生正處于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讀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蘊自然就能厚實。開展中學生經典誦讀是激發潛能、學習語言、增強人文底蘊、開啟智慧的重要途徑,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關懷,由此可以使我們變得胸懷博大、知書達理、善良聰慧、樂觀堅定。
三、 厚積薄發,為中學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中學生的記憶力正處于訓練、養成階段,最合適“熟讀”成誦。日積月累,相信同學們一定能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而文言與白話,是母子關系,根葉關系,源流關系。白話絕大部分來源于文言,大部分雙音節詞是文言的附綴、演繹而來;絕大部分鮮活的成語,源自文言典故。不少中學老師認為許多老一輩的人之所以能夠對文言等有一種駕輕就熟的感覺,是得益于他們小時候讀私塾的那幾年。培養語感,中學是關鍵;誦讀經典,當從中小學抓起。
四、 無心插柳,墻內開花墻外香
經典誦讀,能得到廣大家長的積極響應與參與,家長和我們一起誦讀,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在這種自然的交流中,家長與孩子不僅是學習的交流,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記得一位家長曾經說過:“我們也要和兒女們一起誦讀經典,不然該如何在兒女們面前立足,怎么樣去教育他們呢?通過和他們一起誦讀經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開孩子們的心靈之窗,何樂而不為。”
父母子女一起誦讀經典,更能增進親子感情,是最好的親子活動。一些專家學者還從理論的角度證明,在兒童和少年階段提倡讀誦經典,是一個出力少、見效快、后勁足的教育方法:出力少:每天只需誦讀20~30分鐘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時間來背誦,不需要多加解釋,不增加家長負擔。見效快:學生誦讀2~3個月后就可發生明顯改變。后勁足:在學生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力會達到較高的頂峰。而且記下的東西包含了大量優秀的中外經典文化知識,個人一輩子也受用不盡,解讀不完。當孩子把這些記到腦子里,自然就激發了他們的理解力和創造力,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五、 教學相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在國學經典教學中,免不了與學生一起談古論今、激揚文字,要想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教師的身體力行是不行的。共同誦讀經典是一個品味人生,修身養性的美妙時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學生看到老師如此樂學,怎能不提起誦讀興趣呢?長期誦讀經典詩文,一生與經典同行,和李白《夢游天姥》,同杜甫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攜文天祥《過零丁洋》,陪王之渙《登鸛雀樓》,與張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誦《滕王閣序》,到杜牧的《題烏江亭》小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讀《論語》、《三字經》,學《弟子規》、《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暢游,到四書五經中去感悟人生。
經典誦讀,還有助于我們優化技能,凈化心靈,升華情感,做一名純粹的教師。在必要的時候,把閱讀上升為誦讀內心體驗外化為外部情感,進而可以通過你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高回低轉,變成一聲聲動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淚下、引人入勝,你的誦讀技能就在此時被不斷超越。
總之,作為肩負著開拓創新責任的新時期青少年,我們在學習現代知識的同時,同樣應該站在五千年中華文化這個歷史巨人的肩上,靜下心來誦讀、品味經典詩文。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經典古詩文,可以培養讀書興趣,變化身心氣質,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溫和,舉止文雅,使其社會關系和藝術修養得以提高;可以啟悟生命智能,開拓人生境界。
參考文獻:
[1]季桂華.經典誦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8):12.
[2]金麗紅.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文學教育(下),2017,(5):132-133.
作者簡介:劉海洋,中小學一級教師,河南省商丘市,河南省民權縣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