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我表露是人在生活中的重要表現,中學是學生內心不斷豐富,自我意識逐漸成長的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會有不同的表露傾向,本文從自我表露的概念、影響因素、相關研究和測量工具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自我表露;影響因素;相關研究
2012年修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試、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人際關系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志。自我表露的方式和內容直接反映人際關系的特點。因此,自我表露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今自我表露的研究主要分為網絡的自我表露與現實世界的自我表露兩大部分,在這里,僅對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表露的研究進行分析。
1 自我表露的概念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朱拉德于1985年首次提出自我表露的概念,他認為自我表露是個體將與自己有關的訊息傳遞給表露對象的過程。后來他在自己的著作《透明的自我》中將自我表露界定為,積極向他人表達自己的訊息,真誠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私密想法和感受的過程。Derlega和Chaikin(1979)認為自我表露是雙方交流所有有關自己的信息,包括社會地位、性格、過往經歷以及未來計劃等等;李林英等人將自我表露界定為,個體與他人交往時,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將自己內心的感受和信息真實地表現出來的過程。
目前自我表露的定義并沒有得到統一,但是從已有的定義中可以總結出自我表露是想目標人傳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自己的信息的一個過程。
2 自我表露的影響因素研究
從已有的研究中發現,自我表露的影響因素還有性別、年級、目標人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都會對自我表露的程度和內容產生影響,在Dindia,Allen(1992)、韓雪芬(2011)、郭錦紅(2014)、郭麗娟(2011)和徐瑞榮(2014)等人的論文中都得到了證明。除此之外,人格特征也對個體的自我表露產生影響,其中李支勇(2013)和李林英、陳會昌(2004)的研究證明了人格特征對自我表露有影響,不同的人格特征,自我表露程度不同。
絕大部分的研究都證明了在性別上女生的表露程度普遍高于男生,但是對于年級和表露對象的研究結果存在較大的爭議,而對父母文化水平和人格特征對自我表露的影響的結果則更少被涉及到了,相關的研究比較缺乏,只有很少的論文進行了研究,還需要不斷的進行研究補充。
3 自我表露的相關研究
(一)自我表露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
郭錦紅(2014)的研究發現,這三個因素之間存在一定的顯著相關,人際信任、自我表露均對同伴關系有預測能力,人際信任水平越高、自我表露程度越高,則同伴關系發展的越好。李林英、普靜(2005)和黃桂梅、張敏強(2009)的研究都表明,在現實交往中的自我表露行為與人際關系建立能力有密切關系。
(二)自我表露與孤獨感的相關研究
自我表露與孤獨感的研究是目前自我表露的研究中所占比重較大的一部分。易敏(2011)的研究更進一步的發現自我表露與孤獨感之間的關系呈現倒 U 型,也就是說適度的自我表露導致孤獨感最低,然而自我表露的不同維度對孤獨感有著不同程度的預測作用。劉艷、鄒泓和蔣索(2010)的研究同樣證明了這一點。鄭云鵬(2015)發現通過團體輔導能夠提升自我表露水平從而降低孤獨感。
(三)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的相關研究
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的相關研究。在已有的文獻中,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之間的相關研究很少。穆諾(2013)的研究認為,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之間存在部分正相關。于丹丹(2016)的研究運用自尊量表、攻擊行為量表和抑郁量表來測量初中生的社會適應,研究與自我表露的關系,結果只證明了與自尊間的相關,并沒有直接表明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間的關系。
除此之外,還有自尊、主觀幸福感以及父母教養方式等與自我表露的相關研究,可以證明自我表露的研究范圍在不斷的擴大。但是已有的文獻中,自我表露與孤獨感的研究占了大部分,而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的研究相對較少,在未來應該加以補充。
4 測量工具
Jourard(1958)編制的自我表露問卷(JSDQ),國內的研究者李林英和邱莉都對該問卷進行了修訂,該問卷是運用較為廣泛的一個測量工具。除自我表露問卷外,還有Chelune (1976)編制的自我表露情境調查問卷(SDSS),Miller編了表露指數量表等。國內鄒泓編制了《青少年與同伴自我表露問卷》。
可以發現,自我表露的測量工具并沒有得到統一,都是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需要編制出的量表,并且自我表露的研究絕大部分都是運用量表進行的橫向研究,很少采用訪談法、實驗法等其他的一些研究方法。在未來,希望能夠嘗試使用其他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并且可以采用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交叉的方式進行,盡可能的豐富自我表露的研究。
5 小結
自我表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從自我表露的概念到自我表露的影響因素和自我表露的相關研究再到自我表露的研究工具,都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希望今后研究者能夠設計更多的實驗和訪談對自我表露進行研究,豐富已有的研究內容,尋找更多的新的研究方向。
注釋
[1]Jourard S M.The Transparent Self[M],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1971:29,32,59.
[2]李林英,陳會昌.大學生自我表露與人格特征、孤獨、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0):46-49
參考文獻
[1]于丹丹. 負性生活事件、自我表露與初中生社會適應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16.
[2]鄒泓,蔣索. 初中生與同伴自我表露問卷的編制[J]. 心理學報,2008,(02):184-192.
作者簡介
于美玲(1992-),女,漢族,黑龍江雙鴨山市人,延邊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碩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