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省擴大有效投資工作,切實優化投資結構,推動投資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擴大合理有效投資和創新創業的活力,根據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有必要制定新的投資政策,確立更加鮮明的投資導向。根據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2018年省政府工作報告》精神,特制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的若干意見》。
袁家軍省長在浙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作《關于上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報告》時指出:“要制定實施投資新政,著力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袁家軍省長在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省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實施投資新政,全面推進省市縣長項目工程,力爭有一大批100億、50億、20億元產業大項目好項目落地開工。”
聚焦高質量發展。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優化投資指標體系、工作體系和評價體系,確立高質量投資導向,聚焦補短板投資,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增強浙江競爭新優勢,助推全省“兩個高水平”建設。
協同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既要依法依規發揮好政府在促進有效投資中的重要作用,又要牢牢把握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的基本要求,最大限度激發民間投資潛力和創新活力,推動實現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的良性投資格局。
投資新政共分四部分,21條。第一部分,要著力優化投資結構。有8條。投資導向上,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完善投資考核辦法,著重考核“4+1”指標、外資引進、浙商回歸等情況。投資重點上,包括交通建設、新動能培育、環境保護、民間投資,省市縣長項目工程、雙向投資等6方面。
第二部分,要加強投資項目管理。有3條。包括編制五年重大項目計劃,優化投資項目管理方式和滾動推進“四個一批”重大項目。
第三部分,要創新工作機制。有5條。包括健全浙商回歸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招引外資外智機制,完善央企對接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招大引強工作機制,構建規范高效的PPP推進機制。
第四部分,要加強要素保障。有5條。包括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建立健全全省重特大項目要素保障機制;依法創新融資方式;優化土地要素供給保障,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未來五年的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優化用海、用能、碳排放、排污權指標保障;營造更好投資環境,重點推進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
投資導向新。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資源要素從低質低效投資領域向優質高效投資領域流動,推動從注重投資總量向注重投資結構轉變,著重考核交通投資、生態環境和公共設施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民間投資、省市縣長項目工程等結構優化情況,提高投資質量效益,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
項目管理新。依托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加強各類投資計劃的統籌,強化投資項目動態調整、滾動推進的全過程管理。縱向上,做好五年計劃與年度計劃的銜接落實,五年編制“4+1”重大項目建設計劃;分年度落實五年項目計劃,統一編制重大項目“一本賬”,實行“四個一批”動態滾動管理,包括謀劃招引一批、前期攻堅一批、建設實施一批、建成投產一批。橫向上,加強各類投資項目計劃統籌管理,實行“一庫一碼”制度,統一項目申報、項目標準、項目監測、項目考核,分行業分領域分階段協同管理,減輕基層和企業負擔。
工作機制新。完善增加高質量投資的有效途徑。一是完善浙商回歸、引進外資、央企合作、激活民資的工作機制,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和高效化。二是建立健全“省級統籌、部門服務、市縣落實”的“招大引強”機制,深化產業鏈精準招商,謀劃招引一批引擎性、旗艦式的大項目。三是構建規范高效的PPP推進機制,加強部門協同,鼓勵通過TOT等方式,規范有序盤活基礎設施優先存量資產。
保障力度新。推動全省有限的要素資源向大好高項目集中配置,切實提高投資效率。一是建立健全重特大項目要素保障機制,重點保障總投資100億元以上的跨設區市和跨省(市)的重特大基礎設施項目,及省市縣長項目工程的各類要素需求。二是依法創新融資方式,既要嚴格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又要依法創新項目融資方式,省級政府產業基金需加大對重大項目支持,實施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鳳凰行動”計劃。三是優化土地要素供給保障,建立健全“標準地”制度,用好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區域調劑政策,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四是深化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營造更好投資環境。
相關鏈接
著力優化投資結構
(一)確立投資工作導向。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資源要素從低質低效投資領域向優質高效投資領域流動,提高產業準入門檻,提高項目畝均投資強度、畝均投入產出比,提高資本效率、資源效率、環境效率和科技貢獻率,改善投資環境,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
(二)優化投資評價體系。完善投資考核辦法,著重考核交通建設投資、生態環境和公共設施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民間投資、省市縣長項目工程推進等情況,確保投資項目數據真實可靠。
(三)加大交通建設投入。推進鐵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四好農村路”、水運、機場等綜合交通網絡建設,重點謀劃實施杭紹臺鐵路、杭溫鐵路、杭衢鐵路、杭紹甬智慧高速公路等重大項目,加大對加快發展地區交通項目的專項扶持,構建省會城市至各設區市高鐵1小時交通圈、全省空中1小時交通圈,謀劃提升杭州寧波一體化發展水平,大幅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惠及民生的水平。
(四)加大新動能培育投資。聚焦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大八大萬億產業和未來產業投入,優先支持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新產業,加大軟投入、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力度,持續提高創新投資比例。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行動,大力推動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的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投資。
(五)持續增加生態環境投入。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治水治土治氣投資,加快水利基礎設施、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標準、城鄉垃圾分類覆蓋率,促進我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六)激發民間投資新活力。落實國務院關于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支持民間投資創新發展,開展政務失信專項治理,清理核查民間投資項目報建審批情況,進一步降低民營企業經營成本,鼓勵民間資本投向“中國制造2025”、八大萬億產業、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等領域。加大浙商回歸工作力度,發揮浙江商會、浙江大學校友會等橋梁作用,提高項目回歸質量。
(七)全面實施省市縣長項目工程。省政府主要領導,分管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商務工作的省領導每人每年牽頭謀劃招引1個總投資100億元左右的重大產業項目(不包括房地產開發投資項目,下同);各設區市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經濟工作的有關領導,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物產中大集團、杭鋼集團、巨化集團、省能源集團、省交通集團、省機場集團、省海港集團、省金融控股公司主要負責人每人每年謀劃招引1個總投資50億元左右的重大產業項目;各縣(市、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經濟工作的有關領導每人每年謀劃招引1個總投資20億元左右的重大產業項目。排出省市縣長項目工程清單,落實領導責任、時間節點和要素保障。
(八)大力促進雙向投資。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以新興產業、各類開發區、跨境經濟園區等領域合作為重點,加大雙向投資,增強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編制實施我省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重大項目推進計劃。開展外資參與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省市縣長項目工程專項行動,推動外資招大引強取得實效。推進新一輪對外投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