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秉強 葉 芳 葉蘇賢
特色小鎮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浙江探索。麗水市緊密結合本地實際,發揮自身資源和稟賦優勢,推進“‘文態’、生態、城鎮業態”三態融合,有效提升了小鎮品味,推動了產業發展,增強了發展后勁,使特色小鎮成為加快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集成平臺。
具體而言,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構成了全域覆蓋、“兩輪”驅動的形態布局。2017年,新增麗水綠谷智慧小鎮、青田千峽小鎮、遂昌湯顯祖戲曲小鎮、云和木玩童話小鎮等4個省級創建小鎮,麗水微納小鎮等1個省級培育小鎮。全市共有12個小鎮列入省級創建名單,4個列入省級培育名單,創建個數位居全省第二,總個數位居全省第三。
二是塑造了職責明晰、投資攀升的形象進度。大部分小鎮形成較大規模的投資,畬鄉小鎮累計完成50.2億元;遂昌湯顯祖戲曲小鎮累計完成18.2億元;千峽小鎮累計完成29.56億元,部分項目基本建成,小鎮雛形初現。部分小鎮正在加大投入建設,青瓷小鎮與上海道銘公司簽訂協議,計劃用5年時間投資30億元,對青瓷小鎮進行戰略合作開發。
三是彰顯了深度融合、效益疊加的良好勢頭。古堰畫鄉、青瓷小鎮、千峽小鎮等特色鮮明,全域旅游、特色產業、地方文化以及“產、城、人、文”深度融合,功能設施日漸完善,游客增長迅速,示范效應明顯。麗水綠谷智慧小鎮成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實現騰訊“互聯網+”創新基地落戶。青田千峽小鎮非政府投資和特色產業投資占比都為100%,機床小鎮培育高端產業實現新三板上市企業3家,松陽茶香小鎮大木山騎行等成為經典旅游項目,實現了從賣茶葉到賣風景的轉變。
麗水市特色小鎮建設以三態融合深化城鄉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值得推廣的經驗做法:
堅持“文態”為源。一是把“文態”挖掘當作是一個標新立異的過程,突出建設用地“保山保水”、道路規劃“迎山親水”、建設布局“顯山露水”、景觀設計“借山用水”、空間組織“依山親水”。二是強化畬家文化、民居文化、農耕文化、青瓷文化等“文態”載體,突出一鎮一品、一鎮一景、一鎮一韻,差異發展。三是按照“文化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路徑,推進青瓷、寶劍、石雕小鎮大師園、產業園建設,推進景寧畬鄉小鎮特有的畬族等傳統文化的物化有形化,打造有影響力、高效益的特色小鎮經典產品。
堅持生態為“本”。一是依托于麗水茂密的生態林體系、綠色產業體系、生態型城市交通體系以及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注重彰顯鮮明的生態特色,在環境設計、建筑設計、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循環經濟等方面都注入“生態”理念。二是以養生度假、濕地觀光、文化體驗為主導,引入千峽湖洲際酒店集團、青瓷小鎮國際瓷藝酒店、氧立方國際養生社區等高端養生度假設施與活動,培育休閑產業鏈。三是結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邊三化”等工作,加大核心景區環境衛生整治及保潔機制建設,優化美化環境。
堅持城鎮業態為“支撐”。一是注重“產、城、人、景”的和諧,而不是單純的服務業集聚。古堰畫鄉、龍泉青瓷小鎮率先形成一個獨立單元的產業集聚區,古堰畫鄉形成以“古堰”為基礎的旅游產業和以“畫鄉”為主體的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青瓷小鎮以小鎮核心區帶動寶溪古龍窯文化展示區、竹垟畬鄉風情旅游區、八都溫泉休閑養生中心“三組團”發展。二是按照產業分布和人口分布特點,淡化小鎮區域界線,突出聚合而成的小鎮建筑群體整體環境觀感,綜合集成生態環保、生活設施基礎設施,提高特色小鎮的整體效果。三是加快小鎮人才引進,使綠谷智慧、遂昌電商等特色小鎮成為麗水的創新策源地、創客集聚地。
堅持三態融合為“渠道”。一是把小鎮改造、產業轉型升級與傳承優秀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把旅游類小鎮建設成為全域旅游的重要節點、制造類小鎮建設成為生態工業的重要平臺、歷史經典類小鎮建設成為麗水大花園中的一支奇葩。二是特色小鎮宜建形態應既注重文化的潛在吸引力,又形成獨特的優美環境,也有開心愜意的民俗民情,更有伸手可得的綠色產業。三是創新小鎮模式。包括香菇小鎮、茶香小鎮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農旅融合”模式;以綠谷智慧小鎮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文化集聚—商務洽談—度假休閑的“生活驛站”模式;以縉云機床、蓮都萬洋為代表的高端智造—工業旅游—專業科研為代表的“工業體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