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云


在金融業強監管新時代,為了找出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卓著的銀行,《投資者報》重磅推出“2017最值得信任銀行”評選活動,28家銀行獲此殊榮
15家上市銀行已公布2017年業績快報,其中10家銀行凈利潤實現兩位數增速,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尤為搶眼
大力發展零售業務成為未來銀行轉型的方向之一,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將金融科技作為零售突破的重要動力,零售業務營收和利潤表現優異
一些銀行積極依托自身優勢推出特色業務,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上海銀行分別在支持文創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時代,中國銀行業也進入防風險、強監管的新時代。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銀行業快速前行,總資產規模達到247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一,但各類風險也在不斷積聚。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銀監會自2017年起要求行業“去通道、限非標、降杠桿”,下大力氣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可以說,銀行業正在迎來一場去除浮華、追求品質的嚴肅大考,只有真正優秀的銀行才能傲視群雄,成為新時代銀行業的引領者。
哪些銀行具備卓越的跨周期經營能力?哪些銀行抗風險能力最強?哪些銀行最符合實體經濟的需要?哪些銀行最善于管理客戶的財富?最終,哪些銀行能在經濟升級中把握機遇脫穎而出,成為值得信任的領跑者?
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投資類媒體,《投資者報》倡導的理念是“值得相信”。與此一脈相承,我們根據客觀數據進行深度研判,結合廣泛扎實的采訪報道以及入圍銀行提供的材料,推出“2017最值得信任銀行”榜單和封面報道,28家銀行獲此殊榮。
我們希望通過此次評選活動,向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卓著的銀行給予表彰,同時也希望這些評選結果可以作為龐大的用戶群體選擇金融服務商的重要依據,以及作為投資人選擇銀行股的重要參考因素。
強監管促使銀行回歸本源
自去年4月,銀監會提出“三三四”專項檢查以來,金融強監管已經成為常態。但嚴監管不是目的,促使銀行業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才是終極目標。只有如此,銀行才能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協調發展,在中國經濟“新時代”擔當起金融業的責任。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銀行間相互購買、代持理財產品現象逐步得到緩解,理財產品特別是同業理財累計凈減3萬億元,理財中的委外投資較年初減少5888億元。表外業務逐漸回歸表內,“影子銀行”行為有所遏制,委托貸款中的“金融機構委托貸款”同比少增889億元,表外業務增速由過去的50%以上降到19%。商業銀行同業資產、負債自2010年以來首次收縮,余額分別比年初減少2.8萬億元和8306億元。去年銀行業新增貸款占新增資產比例明顯上升,銀行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增速加快。
同時,違法違規情況明顯減少。去年下半年以來,同業、資管、理財等跨區域、跨市場、跨機構重大案件已得到初步遏制。另外,一些金融監管盲點與空白點開始有章可循,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公款存儲、校園貸、慈善信托等領域的監管制度空缺得到了及時填補。
新年伊始,一大波監管新政繼續發布。短期由于相關業務整頓,可能會對銀行業造成一定的承壓,但是長期來看,去通道化、減少嵌套層次、轉入表內,都將有利于銀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在高標準、嚴要求的監管背景下,優質的銀行更加凸顯其優勢。事實上,對于銀行業的良好期望已經開始反映到資本市場。Wind數據顯示,2017年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銀行板塊以超過23%的平均漲幅高居行業第三。2018年以來,A股市場銀行板塊進入加速上漲行情,行業指數年內漲幅已經達到15.49%,多家銀行股上漲接連創下歷史新高。
單就2017年計算,共有15只銀行股上漲,其中張家港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2017年累計漲幅分別高達87.48%、70.5%、48.32%、47.59%和47.06%。
多數銀行確定向上拐點
去年銀行業強監管環境下,近100家銀行開始主動“縮表”,可能有人會說,銀行面臨嚴格的監管,未來將要過苦日子了。
的確,過去過度依賴同業,單純以擴大總資產規模盈利的中小城商行的日子肯定難過了,但是對于優質銀行來說,“縮表”并沒有對銀行的營收和凈利潤形成負面影響,反而是通過壓縮高成本負債等方式提升息差,并以此提升盈利能力。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馬鯤鵬稱,全方位圍堵同業套利和非標通道的偏門,是為了將金融體系服務實體引向正門。對偏門和彎道超車的持續壓制,有助于推動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優秀上市銀行和去年主動大幅縮表的銀行是最大受益者。
截至1月31日,在25家A股上市銀行公司中,15家銀行(包括剛上市的成都銀行)公布了業績快報,各家銀行的業績擺脫了幾年只有個位數甚至負增長的尷尬,其中10家銀行還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城商行的凈利潤增速表現尤為亮眼,貴陽銀行和常熟銀行的凈利潤增幅均超過20%。其中,貴陽銀行去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以下簡稱“凈利潤”)45.3億元,增幅23.97%,居已披露業績快報的銀行之首;常熟銀行凈利潤12.67億元,增幅21.71%。
南京銀行、杭州銀行、吳江銀行、無錫銀行、江蘇銀行和張家港銀行也成功實現了兩位數的凈利潤增長,凈利潤分別為118.8億元(+17%)、45.57億元(+13.33%)、7.31億元(+12.46%)、10.01億元(+12.13%)、118.75億元(+11.91%)和7.63億元(+10.74%),它們都是支持區域經濟的排頭兵。
眾多雙位數業績增長的銀行中,最耀眼的當屬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在已公布業績快報的上市銀行中,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居首位,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分別為2210億元、701.5億元,同比上升5.4%、13%。如此大的利潤體量,仍然能實現雙位數的增長,可見招商銀行之優秀。endprint

1月29日上市的成都銀行業績也相當亮眼,去年實現營業收入96.54億元,增長12.13%;凈利潤39億元,增幅高達51.69%,這個業績增速應該是A股上市銀行之王。
截至目前,國有大行尚未公布2017年的成績單,但可以預計,大行業績向好的態勢將比股份制、城商行更加明顯。國信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劍稱,整個監管環境對國有銀行經營形成相對優勢,資金成本較低,業務較為合規,受偏緊政策的影響較小。在凈息差和資產質量繼續走穩的情況下,國有銀行有望繼續受益,其ROE、盈利增速的表現仍值得期待。
搏殺零售業務戰場
隨著防范風險被確定為銀行監管的核心目標,大力發展零售業務成為未來銀行轉型的主要方向之一,甚至有“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說法。
去年上半年,18家銀行中報披露了零售業務營收,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常熟銀行8家銀行零售業務營收占比均超過30%,零售業務對于銀行的貢獻越來越大。
其中,最令市場關注的是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兩家,它們在零售業務營收和利潤數據中均表現優異。
平安銀行自2016年中啟動零售轉型以來,成效明顯。從去年三季報數據來看,零售業務占比和利潤占比雙雙上升,持續受到市場的關注。截至去年9月末,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營業收入336億元,同比增長38%,在全行營業收入中占比為42%。支撐平安銀行零售業務快速發展的主力是信用卡、新一貸、汽車金融三大尖兵產品。
招商銀行立足零售業務體系化的優勢,把“一體兩翼”確立為“二次轉型”的戰略定位。2017年上半年,招商銀行持續優化零售金融業務的管理體系、產品體系、服務體系、渠道體系和風險防范體系,進一步夯實零售客戶基礎,在財富管理、私人銀行、零售信貸、消費金融等核心業務領域,招商銀行均具備突出的競爭優勢。
截至2017年6月末,招行零售金融稅前利潤269億元,占招商銀行業務條線稅前利潤的57.17%。零售金融業務營業收入為547億元,同比增長4.96%,占招商銀行營業收入51.46%,同比上升3.03 個百分點。
兩家銀行去年均將金融科技作為零售突破的重要動力。比如,去年11月初,招行APP6.0在APP5.0的基礎上實現了智能理財的進化,其應用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與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已經實現連接、智能與風格三大方向的突破:構建“網點+APP+場景”模式,實現全平臺智能,從而打通客戶接觸渠道,降低金融服務門檻。
圍繞零售業務轉型,平安銀行提出了“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的戰略方針,去年經過整合和功能升級的口袋銀行APP上線,口袋銀行集貸款、理財、信用卡、支付等業務功能,幾乎承載平安銀行全零售產品線,目的在于連接起客戶的生活、消費、金融場景。
除了平安銀行,招商銀行也是股份制銀行零售業務發展的典型代表,中信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等城商行同樣加大了零售業務力度,郵儲銀行在零售業務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郵儲銀行是一家大型零售銀行,定位為服務社區、小微企業及“三農”客戶。2017年上半年,個人銀行業務的經營收入達到729億元人民幣,占經營收入總額的68.8%。郵儲銀行的總存款達到7.8萬億元人民幣,占總負債的比例達到95.4%,其中個人存款及公司存款占比分別為85.4%及14.6%。以個人零售為基礎的發展戰略讓郵儲銀行的存款優勢在未來仍可得到保持。
用創新支持普惠金融
當前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金融脫媒和金融科技加速發展,銀行業的競爭加劇,金融監管更加趨于嚴格規范,同業理財表外等業務受到抑制,銀行業過去趨同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受到挑戰,發展普惠金融成為各家銀行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的自然選擇。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銀行業是服務業,要有“端盤子”的服務精神,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能否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持、能否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銀行服務,是衡量銀行改革成果的最重要標準。
具體措施之一,就是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市場主體和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務,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國有大型銀行要率先做到。同時,要著力提升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有效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目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相繼都設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城商行和民營銀行結合自身特色,實施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應該說,普惠金融的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講,很多銀行把支持普惠金融當作一項任務,并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普惠金融對于銀行來說也是重要的收入來源。所以銀行如何以輸血式扶持轉向造血式的孵化培育,增強自我脫貧致富的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普惠,對于銀行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民生銀行行長鄭萬春給出了一劑“藥方”,要構建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普惠金融在商業盈利目標和社會責任目標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需要銀行創新求變,大力發展移動支付、智能投顧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積極探索投貸聯動、供應鏈金融在雙創領域的運用,不斷拓展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切實滿足長尾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2017年,《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以興業銀行、寧波銀行等為代表的銀行在普惠金融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因此獲得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嘉獎。
打造特色業務服務實體
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更多是以貸款的形式直接支持企業,除了普惠金融,很多銀行依托自身優勢推出了很多特色業務。
譬如對文創行業的支持,杭州銀行2016年成立了全國首家科技文創金融事業部,從而構建了以科技文創金融事業部為主體的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專營體系。2017年12月26日,杭州銀行又正式在京成立了北京文化金融事業部,專業專注于服務廣大文化企業客戶,積極在文化行業研究、投貸聯動及生態圈搭建方面大膽探索、努力實踐。endprint
在綠色金融方面,興業銀行一直走在前列。截至2017年年末,公司已累計為14396家企業提供綠色金融融資14562億元,綠色金融融資余額達6806億元。根據測算,上述資金所支持的項目,約可實現每年節約標準煤2912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8378萬噸,相當于關閉192座100兆瓦火力發電站,10萬輛出租車停駛40年,源源不斷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金融支持。
在養老金融方面,上海銀行則有突出成效。自2013年起,該行在上海地區打造50家養老金融特色支行,并在全市230家網點提供養老金融特色服務。截至去年年末,上海銀行養老金客戶為155萬戶;養老金客戶資產總額1606億元,占到全行零售客戶資產總額的40%。
銀行資管迎來挑戰
在這波銀行強監管大潮中,受沖擊最大的是資管業務。去年11月,公布的資管新規可歸結為“破”與“立”二字,“破”是指徹底打破理財剛性兌付、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而“立”是指理財業務最終還是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目標。
一破一立之下,銀行理財市場將迎來重大變革,一是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投資者要自負盈虧;二是規范資金池和期限錯配行為,封閉式理財期限不得低于90天;三是銀行資管子公司破冰帶來的新機遇;四是銀行資管業務將迎來分化,呈現強者恒強。
由于2017年年報尚未公布,各家銀行的理財市場暫以2016年的數據作為研判。去年初,銀行理財余額排名前10的是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浦發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以及中信銀行,理財余額均在10億元以上。其中,浦發銀行和中信銀行在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增幅亮眼,從2016年開始躋身10億元俱樂部。
就具體銀行來說,哪家銀行綜合理財能力排名前列?哪家銀行的財富管理能力較強?
根據今年1月21日普益標準發布的研究報告,去年綜合理財能力全國性銀行排名前五的分別為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和華夏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排名前十的分別為: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徽商銀行、錦州銀行、青島銀行、包商銀行、東莞銀行和長沙銀行;農村金融機構排名前十的分別為:廣州農商銀行、江蘇江南農商銀行、上海農商銀行、青島農商銀行、東莞農商銀行、重慶農商銀行、廣東南海農商銀行、寧波鄞州農商銀行、浙江紹興瑞豐農商銀行和吉林九臺農商銀行。
站在十字路口的私人銀行
2017年是私人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十周年,過去10年中,中國私人財富市場經歷了深刻的演變。有統計顯示,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機遇,中國已形成了規模達120萬億元人民幣的個人財富管理市場。同時,隨著站在財富金字塔尖的高凈值人群的崛起,高凈值家庭已達到210萬戶。
受益于此,國內私人銀行規模也得到迅猛發展,根據12家中資私人銀行公開披露的信息,目前總客戶數已經超過50萬,管理客戶資產(AUM)近8萬億。
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22家商業銀行機構開展了私人銀行業務,包括五大行、十家股份制銀行、六家城商行和一家農商行。
在私人銀行管理資產規模上,招商銀行以16595億元位居第一。2016年共有三家私人銀行管理資產規模突破萬億大關,分別是1.6萬億元的招商銀行、1.2萬億元的工商銀行和1萬億元的中國銀行。
私人銀行客戶數量方面,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四家國有行憑借著巨大的存量客戶和渠道優勢遙遙領先。
目前,隨著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私人銀行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諸多變化:市場方面,資產端收益率承壓,財富端仍在快速積累并渴求優質投資機會,財富多、“資產荒”的矛盾將成為新常態,改變著機構和客戶預期;客戶方面,高凈值客戶結構日益多元,需求日漸成熟分化,守富、傳承的需求上升,對風險收益的概念認識加深,對專業財富機構的需求度和能力要求提高。
年輕的中國私人銀行業正站在轉型思變的關鍵十字路口,需要深入思考未來的道路和方向。
事實上,在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不只是私人銀行業要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整個銀行業也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回歸本源,為實體經濟服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