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新燕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的近期預后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對照組為未進行院前急救患者,進行院前急救患者為實驗組。比較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及臨床治療情況等指標。結果 實驗組中,46例患者基本痊愈,2例患者好轉。對照組中,36例患者中基本痊愈,好轉患者為3例。可得,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6.0%顯著高于對照組有效率7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中,7例發生中樞性高熱,3例發生氣道阻塞,3例患者發生腦疝與與對照組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院前急救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近期預后效果效果理想,治療有效率較高,可顯著改善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院前急救;近期預后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3..01
在臨床治療中,高血壓腦出血較為常見,復發率較高,致死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降低生活質量[1]。為研究分析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的近期預后效果,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50例。對照組中,年齡范圍為32~72歲,平均年齡為(55.40±5.67)歲,23例患者為女性,男性患者27例,發病時間范圍為0.5~5 h,平均時間為(2.22±0.71)h。實驗組中,年齡范圍為34~74歲,平均年齡為(55.32±5.60)歲,22例患者為女性,男性患者28例,發病時間范圍為0.6~5.5 h,平均時間為(2.30±0.74)h。
1.2 方法
對照組為未進行院前急救患者,實驗組為進行院前急救患者,保持患者頭高腳低或坐位體位,清理患者呼吸道,保證呼吸功能,避免惡化病情,密切關注患者相關生命體征,建立通路靜脈,根據患者病情給予相應治療,給予高流量氧氣。若患者發生躁動,可給予相應的鎮靜措施[2]。等到病情穩定后,立即辦理入院手續,聯系相應科室,開放綠色通道,監測相關生命體征。
1.3 療效評價
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并無改善,無獨立生活能力。有效:治療后,癥狀改善,日常生活仍需要人照顧。基本痊愈:治療后,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癥狀顯著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中,46例患者基本痊愈,2例患者好轉。對照組中,36例患者中基本痊愈,好轉患者為3例。可得,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6.0%顯著高于對照組有效率7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中,20例發生中樞性腦熱,氣道阻塞患者為14例,腦疝患者為11例。實驗組中,7例發生中樞性高熱,3例發生氣道阻塞,3例患者發生腦疝與與對照組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發病率逐年升高,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高血壓腦出血臨床治療中為一種常見疾病,發病驟急,復發率較高,致死率高,病情變化快,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降低生活質量。
相關資料顯示,高血壓可使患者機體內腦內小動脈壁發生病變,若血壓突然升高,可導致血液滲出,進入腦組織,產生血腫[3]。 院前急救及在患者尚未住院前,為防止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維持患者病情穩定,相關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的治療和搶救,主要內容可包括轉運急救與現場急救,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給予針對性應急治療,開放氣道,安全轉運,為后續治療提供寶貴時間,確保患者可安全入院,提高治療有效率和生存率,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6.0%顯著高于對照組有效率78.0%,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中,7例發生中樞性高熱,3例發生氣道阻塞,3例患者發生腦疝與與對照組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得,高血壓腦出血中應用院前急救措施,可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安全性高,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院前急救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近期預后效果效果理想,治療有效率較高,可顯著改善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書平,趙翠梅,付衛麗,等.院前急救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0):233-234.
[2] 肖 莉,張志華,卓衍華,等.急診綠色通道在搶救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價值[J].西部醫學,2006,18(6):735-736.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