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蕊,徐曉杰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余人,培養出孔門十哲和孔門七十二賢等在我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中的璀璨明星,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先師”??鬃拥慕逃枷?、教育方法、在我國古代乃至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苯處熓峭七M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強國的中堅力量和第一要素。本文主要從《論語》中汲取力量,從孔子的教育教學經驗中汲取智慧,從師德的培養、知識的積累、靈活的方法三個方面來探討《論語》中教師理論的現實意義,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從孔子的教育教學中吸取資源提供借鑒。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育部長陳寶生在記者招待會中也指出“師資隊伍的建設對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合格的建設者、接班人非常重要。”個人道德修養是衡量一位教師的首要指標,良好師德師風的培養也是凈化教師隊伍的首要前提。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就不難發現,孔子極其注重教師的個人品德修養。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笨鬃诱J為一名教師如果具有崇高的道德修養,“不令”也會達到“紛紛而行”的效果,突出了教師良好的師德師風對于培養和塑造學生的良好人格和品質的重要性。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薄叭诵?,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睘榱诉_到“師者,人之模范”的標準,孔子一生中都在用“君子”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克己復禮”以使得自己的品德修養達到較高的境界。
提高個人品德修養還遠遠不是師德師風建設的全部,關愛學生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是師德師風的重要組成部分。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顏淵早逝,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無論是不顧眾人勸阻看望身染重病的伯牛,還是為了顏淵的早逝而傷心欲絕,都體現了孔子對于學生的疼愛和關心。但孔子對于學生的熱愛不僅表現在生活方面,還表現在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三個方面。[1]子曰:“當仁,不讓于師?!惫膭顚W生堅持真理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反對學生對老師唯命是從。對待學生,孔子還堅持嚴寬相濟,批評與表揚相結合的原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看到子路魯莽孔子就批評說:“野哉由也!”但對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則大加贊賞,稱之為“賢哉回也!”
作為學生只有被老師欣賞、愛護、平等對待,他的個性和才能,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作為老師,只有全面的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注學生,才能真正的走近學生。我國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通知》在職業道德這一項目中要求的中小學教師要志存高遠,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要能全面的了解、尊重學生,關注個體的差異。[2]兩千多年前孔子所堅持的教師理念在今天仍充滿活力,足以說明《論語》中孔子的教師理念符合我國“教育強國”戰略的發展要求,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我國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教師評價指標”中也著重提出了教師知識積累的問題,它要求為人師者要嚴謹篤學,與時俱進;要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能力。[3]終身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保羅·朗格特把現代社會中的終身教育的必要性概括為“現代人面臨的挑戰”。1972年發布的《學會生存》建議將終身教育作為今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若干年內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導思想。[4]“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一名“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只有我們是“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源頭才能源源不斷的教授學生新的知識??鬃訌男×⒅居谇髮W,并終生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朝聞道,夕死可矣?!敝R的積累離不開學貴有法,孔子也非常注重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嘗終日而思,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睂τ谥R的掌握和積累孔子特別注重溫習以及“學與思”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學是接受知識,思是獨立的思考。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對學的發展。學、習、思三者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孔子還堅持師無常師的求學原則,在韓愈的《師說》中就提到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的故事,只要遇到在某方面學識高于自己的人,無論他的地位、身份如何孔子就會向他們學習,用自身行動給學生做了不恥下問的范例。正是憑借著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終生學習的學習理念,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孔子積累了淵博的知識,成為一代圣人。
教學方法對于教學至關重要的,良好的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5]《中小學教師評價標準》中也提出教師應該使得教學適應學生的經驗、興趣、知識水平、理解能力;要為學生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對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進行及時的反思。通過對《論語》的分析可知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善于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敝祆湓凇端臅戮浼ⅰ分姓J為“憤”為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為口欲言而未能知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若不是處于“憤”和“悱”的狀態,孔子則不會對其進行“啟”和“發”。如果“舉一隅”而學生不能做到“以三隅反”則不再進行下一步的教學??鬃釉诮虒W過程中還非常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節中孔子讓大家一起談論自己的理想,鼓勵大家一起討論,孔子認為“切磋琢磨”的討論可以提升大家對知識的認識,開拓學生的思維。另外,孔子還非常的善于觀察學生,善于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智力、接受能力來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孔子也特別注重反思及時優化教學策略。如: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痹谡撜Z中體現的教育思想還可概括為啟發法、興趣法、討論法、觀察法、因材施教法這些教育方法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與現如今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綜上所述,《論語》在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孔子作為“至圣先師”,他在兩千多年前所遵循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對今天依然具有可供研究和學習的價值。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現“教育強國”,我們不僅要學習外國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經驗,更要向我們的傳統文化經典中尋求養分,要從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思想精華中汲取智慧,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力量,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