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翔
(貴陽中醫學院,貴陽 5500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塑造靈魂;不但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更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但由于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專制主義,及解放后又長期深受計劃經濟影響,工具教育論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因而在教學過程過分強化了為社會政治服務的工具理性作用,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他們成為了知識和理性的工具,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需求與人性的內在需要的沖突,使本應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
為了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進一步提升教學的實效性,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6號文件),為深入貫徹16號文件精神,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簡稱“05”方案),但從目前現實的狀況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效果仍然不盡人意。
當前全世界高校課程模式都在經歷著一場歷史性變革,信息技術在不斷地沖擊著傳統課堂,新的在線教育技術層出不窮,目前在國內外運用比較廣泛的是MOOC與SPOC,MOOC出現的時間較早,2013年呈現出了井噴式的發展,并迅速影響全球。而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這如火如荼的形勢之下,于2014年3月,開設了國內第一個思想政治理論課MOOC平臺“上海高校課程中心”;4月,重慶大學發起的“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MOOC平臺,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清華大學“學堂在線”MOOC平臺,相繼推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程;2015年武漢大學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精粹》課程。
然而伴隨MOOC的急劇擴張,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清華大學的康葉欽認為,MOOC平臺上的課程和學生數量的激增引發了教學質量的危機,大規模的個性化學習更加困難,師生間缺乏互動,學習效果難以評估,學習者的充分自主造成了學習主動性的缺失,使MOOC完成率低下;NicholasCar認為,MOOC學習者學習體驗的完整性缺失,這是與學習過程、學習環境的完整性密切相關的,是MOOC這種單一的在線課程、論壇和討論所無法取代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rmandofox教授指出,當前MOOC對大學實體課程的影響較小,這應是大學最初的目標與出發點;Larry Johnson博士指出,目前MOOC模型已經遠離聯通主義教學理念,仍然維系著傳統的教學方式,并沒有體現西門子和道恩斯所倡導的開放、聯通的概念等,這些問題使得許多教育界人士與理論界人士對MOOC的科學性、可持續性與成效性提出了質疑。
針對MOOC所產生的質疑與批判,SPOC教學模式作為MOOC應用發展過程中誕生出來的一種網上與網下課程相融合的、更具可行性的混合教學課程模式開始迅速成長起來,SPOC依然是開放和免費的,本質上仍然秉承了MOOC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利用MOOC的優秀資源,改變和重組學校的教學流程,促進混合式教學和參與方式,提高教與學的質量,主要目標是實現傳統課堂教學與MOOC的深度融合,不僅可以保證學生接受信息這一步,還可以讓他們去認識、思考、分析、綜合、討論、反饋、總結、內化,以至產生新的知識,這是符合高等教育本身的學習過程的,大學生并不是知識的復制器,他們也需要整合已有的思想與信息,進行系統和深入地研究,因此可以說SPOC是對MOOC的一種揚棄,具有著MOOC無法比擬的優勢。
如果說MOOC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大革命,那么SPOC就是一種“至小無內”,是一場靜悄悄的改革。2013年起,美國各大高校都進行了各自的SPOC實驗,如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等;我國也已有20余所高校開展了SPOC教學模式。
從國內外SPOC課程的開展模式來看,主要采用的是Classroom(線上)+MOOC(線下)教育模式,體現了傳統教學與教育技術的高度融合。SPOC教學模式不僅適用于精英大學和優等生,普通學生也可利用高質量的教學資源來獲得成功,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校本部的教學質量,提高教師能力,降低教學成本,最重要的是可以改變MOOC在我國地方高校水土不服的局面,它更符合傳統大學校園的價值訴求。
SPOC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勢必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會給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培養方式、教學模式及學習方式上質的飛躍,只有不斷地實現二者之間的高度融合,才能更加有效地引領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才與健康成長,這是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大勢所趨。否則經典理論就會束縛在陳舊的條框之中,不能以被大眾熟悉的方式表達出來,無法被內化與認同,更不可能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時代性與前瞻性。因此本文對SPOC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進行了初步地探索。
SPOC教學模式作為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學習潛力為主的學習方式,課堂設計不只是簡單的“照抄書本”或是MOOC的簡單“搬運”,而是基于當前的教學條件、教學環境、教學目標、教學主體、教學對象等把現實與虛擬、理論與實踐、學習與探究、繼承與創新、教師與學生等各個方面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構建一種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化的知識學習體系,被學習者所期待、喜歡、接受、認同,幫助他們完成“接受——理解——內化——運用——創新”的整個學習過程。本文從教學前端、教學設計與教學考核三個方面來探討SPOC教學模式基礎框架的構建。
SPOC與MOOC相比則更側重于小班化教學,達到申請條件才會被納入,那么SPOC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運用必然也需要設置限制性條件,如在專業、能力、環境、目標、對象、條件、任務等方面,以便老師在教學環節中做到合理的把控。
具體來說,首先設置課程必然是以大部分學習者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為前提;第二,課程開設上要符合學習者的專業培養目標,并要與其今后的專業崗位要求相契合;第三,通過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考查來評判學習者是否達到該課程學習的基礎要求;第四,了解學習者是否已經具有在線學習的相關知識、技能、條件等;最后,充分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以及可以接受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等。
教學設計是SPOC教學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把其分為兩大環節:第一實體教學環節,即基礎性環節;第二在線教學環節,即拓展性環節。雖兩者之間側重點不同,但必須協同實施,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SPOC教學模式的優勢。
實體教學主要涉及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行傳統面授教學方式,嚴格遵守課程專業教學體系,突出課程的重難疑點內容,力求搭建全面的、系統化的知識理論框架,避免知識的碎片化與零散化。因此在實體教學環節必須明確老師應該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采取何種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對學習者的報告或論文等書面材料進行相應地點評;對學習者在線拓展學習內容、模式、資源類型、作業等給予必要的指導。
SPOC教學模式依托實體教學與在線教學這兩大平臺,以學科知識點為主線,把學習內容分解成若干個學習任務,以學習任務的完成為驅動力,以學習目標的實現為核心,把學習內容融入學習任務的各個環節中,以任務的完成來帶動目標的實現,真正做到實體教學與在線教學的有效融合。
教學考核可以全面地考查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夠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鞏固所學知識。雖然SPOC教學模式的考核方式是帶有多元性、靈活性與智能化的,但考核方式必然要與其教學設計相符合,才能實現SPOC教學模式各個環節之間的有效銜接與對應。
本文以SPOC教學模式為基礎,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模式的構建,雖只提出了基礎性的框架,但與原有教學模式相比,它創建的新型教學環境,克服了原有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與無法突破時空的缺陷限制,又融合了MOOC的優點,彌補了它受限于互動的特點。但SPOC也不是萬能的,不能將其絕對化與教條化,任何以技術轉移為核心的教育變革,最終都應該回歸教育的本質,實現教與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徐蓉.慕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生態優化[J].課程教育,2014年5月:57-62.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5.
[3]稻川三郎. 第三種課堂教學——培養會學習的學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