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為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形成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學習環境,將名著閱讀納入“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成為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筆者也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了相關嘗試,現以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閱讀為例進行分析探討。
《老人與海》的情節并不復雜。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著一條魚。后來,他獨自一人出門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斗,終于捕到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途中,一條條鯊魚陸續圍了上來,盡管老人奮力拼搏,但還是沒能抵擋住兇猛鯊魚的進攻,等他回到海岸時,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在學生課外閱讀的基礎上,《老人與海》整本書閱讀的指導交流花了四個課時。首先,因為海明威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創作的“冰山原則”,選擇優秀的中譯本非常重要。斟酌比較,我選擇了魯羊的最新譯本,該譯本出版前,譯稿曾經國內外多方傳閱,贏得諸多好評。我給學生布置的暑假閱讀作業就是要求精讀 《老人與海》,并進行批閱評點,在提供的選題中任選其一寫一篇閱讀小論文。
選題如下:
1.文中關于老人捕獲大馬林魚并與鯊魚展開驚心動魄的五次搏斗的精彩描寫,是如何體現海明威創作的“冰山理論”的?請結合具體文本談談你的思考。
2.象征,雙重象征,不管是形象、故事、細節的單純都具有某種象征性。這是《老人與海》這部作品的鮮明特征。試結合作品中的具體意象及相關獨白進行分析。
3.這部作品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寫人與自己的對話、人與大自然的對話,靠一個老人的自言自語,道盡了人世的滄桑。請寫下海明威獨特的語言風格給你的啟迪。
4.有人說老人桑地亞哥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盡管他是條硬漢,但還是失敗了。王小波卻認為老人沒有失敗,老人從未放下武器,只不過是喪失了武器。老人沒有失去信心,因此不應當說他是“失敗了的英雄”。你怎么看?寫寫你心中的圣地亞哥。
5.麥家說:海明威把老人的故事變成了我們的故事,人類的故事。結合你的體悟試作探究。
開學后,我批閱了學生的閱讀作業,并歸納分類,并要求相關小組改寫并準備表演精彩片段。四節閱讀指導課首先讓學生觀看了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彼得洛夫導演的影片《老人與海》,此片獲得了第72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影片充滿寫實性油畫風格的畫面、具有節奏感的敘事、視聽語言的運用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看完影片后后是學生推舉的小組表演,學生表現很出彩,有的演出了老人的平靜滄桑,有的演出了少年的銳氣抗爭。經過第二輪對作品的表演,學生的興趣增強了。
閱讀交流討論就圍繞之前的備選題進行,交流中可以提問也可以質疑。學生思維很活躍,圍繞“冰山理論”“硬漢精神”和“生存困境”等方面得出了很多領悟。
這部著作最精彩的是老人一個人在海中間的那些樸實的描寫,而故事兩頭不過是人物行為和故事情節。在海中心,老人的形象描寫極其經典,脖子上被魚線勒出的深溝,尤其是老人那雙皺紋和青筋暴露的傷痕累累的手的細節描寫,被魚線刻出的骨頭和皮肉的勒痕。最為可歌可泣的是老人這時候對小朋友的對話和思念以及他們倆共同對棒球明星的崇拜和對他們的球隊的驕傲。在海中心,老人與天空云朵、遠山的對話、與魚群的對話……最為印象深刻的是老人與對手的周旋和獨白,完全是一種境界、態度、精神的抽象,這位曾經的英雄、經歷豐富的老人、善良、單純,人們都說海明威是個硬漢、英雄,事實上真正的硬漢其實是埋藏在他內心深處的溫柔,那才是真正的硬漢。《老人與海》是象征、詩、散文、小說,哲學,他刻畫了一個老人的如同木刻一樣的形象,描述了這個老人的內心、經歷、性格,更為深刻的是老人的夢想、幻覺、甚至沉默的力量,那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對手的真誠欣賞以及失敗時的自尊自愛,令人動容。
“你在殺死我呀,魚,老人想。不過你有權這么做。我從未見過比擬更優美,或者更冷靜高貴的生物,我的兄弟。來吧,殺死我吧。我一點也不在乎誰殺死誰。”捫心自問,我們誰又能夠保證自己在挑戰失敗時能如此淡定從容優雅坦蕩?“它的選擇就是堅持留在黑暗的深水里,遠離一切圈套、陷阱和詭計。我的選擇是超越所有人,到它藏身的地方找到它。超越世界上所有的人。現在我們結合在一起,而且從中午開始就這樣了。而且我們各自都孤立無援。”這樣充滿象征啟人深思的語句比比皆是。其中最精彩的是描寫老人的內心,通過獨白,與自然的交談。其中最為感人的是在大海深處老人曾幾次叫小男孩的名字。這個孤單老人心中的想念著他,以及他們共同的美好幻想,他們的棒球隊。老人給予他愛、幻想和慰藉的大海。老人愛大海,他把大海看作是一位仁慈的、美麗的女性;他把鳥、魚和海風看作是他的朋友。從他們的對話,可以看出老人豐富而又復雜的內心世界。就算是對大馬林魚,老人的情感也是一直在變化的。剛開始,老人是興奮的,因為他終于可以結束他的噩運了,而且這樣一條大魚可以為他賺很多錢;但是漸漸地老人開始欣賞馬林魚的智慧和毅力了,甚至把它當作是一個偉大的敵人;到最后老人被感動了,他為馬林魚的死而感到難過。
課后學生修改潤色了相關作品,并打印裝訂,互相傳閱。在這次的閱讀活動中,學生深入文本,精讀思考,從一本書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也學會了由表及里,去探究文字背后豐富的意蘊。他們通過自己的閱讀活動,從那些生硬的標簽和題目中跳脫出來,逐漸形成獨立思考、追問價值的思維品質,甚至有個別學生重新認識了自己和語文。整本書閱讀需要教師潛心閱讀得出自己的結論,與學生同思考共分析,只有回到文字和文本本身,觸摸這些作品真實的提問,整本書的閱讀活動才不是形式主義的,才能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