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璇
(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內化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表現為一個人的創新力和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使命感。“互聯網+”時代,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迅速發展,呈現出網絡化、智能化特點,為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更多新型教學模式和更為多元化的教育手段。
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人文素質類課程主要有高職語文、德育類課程、心理學課程、體育等,有些院校甚至取消了某些專業的語文課,以每學期舉辦幾次大型文學類講座的方式替代。《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明確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于培養全過程。”高職院校歷來重技能,輕人文,但不具備基本人文素質的高職畢業生是不受用人單位歡迎的。企業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據用人單位反饋,與畢業生專業技術能力相比,企業更注重畢業生的德行和修養,因而高職院校學生學習人文素質類課程,開展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目標,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價值,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懷,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人文素質教育應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方面,人文素質類課程作為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應形成體系納入整體課程系統之中。
1.顯性課程體系
“所謂顯性課程是根據教學計劃安排的,與一定的學科、實踐相聯系的育人媒體,它包括學科課程和實踐課程。”人文素質類顯性課程一般涉及政治、歷史、文化、心理、藝術、法律、就業等幾大方面。構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體系,首先應當在了解學生需求和師資力量的基礎上,結合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統一規劃、開設課程。以傳統文化類課程為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可以作為核心課,配合開設中國古典詩詞鑒賞、國學、經典誦讀等系列課程,形成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分年級、分階段,循序漸近的開設課程,以滿足不同文化基礎學生的學習需求。鼓勵教師結合地方特色及院校學生特點研發新的人文課程,院校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在師資比較緊張或學校本身缺乏精品課、名師課的情況下可引入MOOC。智慧教育背景下,學生對MOOC等新型學習資源非常感興趣,學校可結合自身的課程設置情況,酌情選擇購入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網絡課程,納入人文素質培養課程體系之中并配備專門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
2.隱性課程體系
“所謂隱性課程即那些沒有在課程計劃或學校政策中顯現,但卻是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結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組成部分”。隱性課程體系主要由校園文化、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非行政班課程活動構成。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在實踐活動中熏陶漸染學生的人文素養,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實際行動。健康的校園文體活動、校園物質與精神環境、校風、教風、學風等,對學生人文素質養成有著重要影響。聯合校團委和實習實訓基地,以學生社團或企業為依托,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增強學生的人文修養與職業素養,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評價體系是公正、客觀、科學的評價人文素質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手段,應構建全方位、過程性評價體系。評價主體多元化,除任課教師外,還要增加教學管理人員、輔導員、學生、社會實踐單位人員、校團委等;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人文知識、思想品德、個人修養、行為規范、責任感、職業道德、創新創業精神等;評價方式可選擇學生比較喜歡的網絡測評方式。另外,可聯合校團委為學生定制《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手冊》,學生可以向校團委申領,手冊將記錄學生在校期間修習人文素質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及參加各種講座、社團、實踐活動情況,畢業時由學校統一評語鑒定。
互聯網+時代,教育教學手段飛速變革,傳統課堂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智慧課堂”是以社會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利用大數據、移動互聯、云計算等技術構建的信息化、智慧化、高效互動的課堂。
MOOC學習資源減輕了某些高校師資力量不足的壓力,學生在“無門檻”的情況下學習到許多名校的精品課、名師課,可以說是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但并不是所有的網絡課程都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學習。高職院校在選擇網絡課程時首先應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現有知識經驗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教學實踐證明,完全的翻轉課堂并不適合高職學生,教師指導下的“半翻轉課堂”更符合高職學生的學習實際。課前,任課教師將預習視頻或資料發給選課學生,要求學生針對預習內容每人至少提一個問題。課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問題分享、討論,并適時拋出重點問題引導討論方向。對于比較難于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課上組織學生共同觀看、研討。課后作業的批改可采用學生網絡互評、教師審核的方式。
“雨課堂”,是一款基于PPT和微信的免費在線教學工具,這種輕量級智慧教學工具可以基本實現智慧教室的基礎功能,構建大數據背景下基于學習數據分析的智慧課堂。它的出現迅速變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前,使用“雨課堂”推送預習PPT、視頻等學習資料。課上,“雨課堂”軟件貫穿于整個授課過程,PPT同步到學生手機端,推送習題、隨機點名等功能便于教師隨時檢驗學生學習情況,集中學生聽課注意力。投票、彈幕、投稿等功能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的全過程實時數據分析掌握整節課的數據,如學生答題情況、出勤情況、課堂表現等,學生也可以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
MOOC和“雨課堂”等智慧教學手段的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了課堂上的教學效果,網絡資源和網絡技術的雙重優勢是構建優質、高效的人文課堂的重要保障,提高學生學習人文素質類課程的興趣和效果,進而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職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