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風
(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吉林省公主嶺市雙龍鎮中心小學校)
在當前農村教師隊伍中,特崗教師占據著重要的一席。特崗教師的隊伍建設情況直接影響著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為了有效推進義務教育的發展,必須重視農村特崗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的工資水平是決定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可以這么說,教師對工資是否滿意,關乎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以及隊伍的穩定性。近年來,伴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我國教師的工資得到了提升。但是,城鄉教師的工資差距仍然較大,農村教師的工資仍有待提高。農村特崗教師對工資待遇滿意度不高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工資低、津貼補貼缺失兩個方面。與此同時,農村特崗教師的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特別是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與資金來源,并且執行力不足。大部分教師都比較憂慮當前的社會保障情況。
能否入編是決定“特崗計劃”實施效果的關鍵點。特崗教師普遍關心自己是否可以在服務期滿正式入編。入編信息的公開與透明,能夠切實保障特崗教師的合法權益。同時,設崗學校的入編考核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比如,設崗學校的教職工考核辦法缺乏科學性,無法客觀真實的反應特崗教師的工作成績?;蛘呷刖幙己酥贫容^為隨意,朝令夕改,無法公平、公正的評價特崗教師的工作。在特崗教師的入編考核工作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也缺乏必要的監督與管理。
大部分特崗教師工作于偏遠農村,生活工作條件非常艱苦,在吃、住等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物資的匱乏以及缺乏休閑娛樂活動等問題對特崗教師的生活適應性構成了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面對著巨大的城鄉差距,很多特崗教師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具體來講,心理落差主要變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無法適應農村的社會與自然環境。一般情況下,設崗學校多為偏遠地區學校,物質條件較差,那些來自城市的特崗教師很難適應這樣的生活;二是缺乏教育成就感。特崗教師缺乏教學經驗,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經常會手足無措,使得教育方法無法收到預期效果,因此會造成心理落差。
為了留住優秀的特崗教師,各地政府在入編以及工資待遇等方面向特崗教師給予了一定的傾斜,但是仍然存在著特崗教師離職的隱憂。從現實情況來看,大部分的特崗教師為20~30歲的未婚青年,以女性居多,這些青年教師存在著因婚戀問題而離職的隱憂。還有一些特崗教師存在著“騎驢找馬”的心態,打算以特崗教師的崗位為跳板,進入城市小學或者利用服務期考取公務員。
教師的專業發展包括職前學習與職后學習。之后學習與培訓是構建教師終身學習體系的關鍵所在。特崗教師都是剛走出校門的學習,缺乏教學經驗,教學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學習與培訓對其非常重要。從特崗教師本身而言,其對自身的專業發展也同樣抱有較高的期待。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受客觀條件的影響,特崗教師并沒有足夠的學習與培訓機會,無法滿足特崗教師專業的發展需求。
大部分特崗教師服務于偏遠農村學校,現有的工資無法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容易讓特崗教師產生心理失衡,影響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所以,可以考慮設崗學校的社會經濟水平,設置不同檔次的工資標準,那些各方面條件差的學校,特崗教師的工資待遇標準就應該要高。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特崗教師的生活質量,同時還能激勵特崗教師選擇偏遠地區任教。
面對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可以將社會保障經費的投入主體上移,完善特崗教師社會保障機制,解決工資待遇的地區差,使特崗教師能夠享受到與公辦教師一樣的待遇,這樣才能使特崗教師成為一個具有較大吸引力的崗位,實現特崗教師的“易招、易用、易留”。
在設計特崗教師的入編考核制度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將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及職業能力的提升作為考核的基本理念?,F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將升學率作為特崗教師的考核標準,忽略了對教師素養的考核;第二,必須充分尊重特崗教師的主體地位。在現實中,特崗教師無法參與到入編考核之中,完全沒有發言權與決策權,被排除于考核之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入編考核;第三,進一步完善考核的內容與設計依據。當前在特崗教師入編考核過程中沒有統一的考核標準,這就導致設崗地區在入編考核中需面對較大的困難;第四,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以此保證特崗教師入編考核的公平與公正。缺乏必要的監督與制約,權力容易導致不公的情況發生,因此,必須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
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必然需要政府在經費上給予大力的支持。而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平衡性,又直接造成農村教育經費的嚴重短缺。地方政府經費上的短缺,使得經費投入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大部分特崗教師都服務于偏遠農村,這些學校經費投入不足,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教學與生活環境差。所以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推進學校基礎實施建設的步伐,對農村特崗教師的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
編制管理是特崗教師隊伍管理的重要組成,直接影響著特崗教師的需求預算以及編制安排等。伴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農村學校的規模越來越小。在這種背景下,依據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應該合理確定教師的編制與崗位,為特崗教師的有效補充打開渠道,以此提高農村教師的吸引力,促進特崗教師整體素質以及數量的提升。
制度是特崗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保障。作為教育主管部門而言,應該積極組織特崗教師進行職前以及職后培訓,以此提升特崗教師的專業素養。具體的方法為省教育廳委托高校對特崗教師進行集中培訓與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單獨對本地方特崗教師進行單獨培訓兩種方式相結合的方式。其中,集中培訓利于特崗教師之間對工作實踐進行交流與溝通,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而地方單獨培訓則利于特崗教師全面深刻的了解地方教育實際。在分配培訓名額時,教育主管部門必須結合地方的具體情況,做到學科與專業的統籌兼顧。為了保障特崗教師都能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可以針對特崗教師設計培訓機會。鑒于“國培計劃”的影響力以及其對特崗教師的重要性,筆者建議將特崗教師培訓項目單獨列入到“國培計劃”之中。
總體而言,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特崗教師的隊伍建設現狀呈現積極向上的發展勢頭,特崗教師也確實為農村義務教育提供了一批高素質教師。但是,在農村特崗教師隊伍建設中也不可否認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值得教育主管部門以及相關專家學者給予關注與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