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摘要]目的探討社區產后抑郁篩查及心理干預模式臨床價值。方法選擇2015年12月-2017年4月在我院分娩后被納入社康中心管理的產婦共6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產婦分為兩組。于產婦產后14d以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評分情況進行產后抑郁篩查。對照組根據篩查結果予以產婦常規產后訪視、健康教育和產后護理干預,在此基礎上研究組予以心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產后42d抑郁程度和抑郁病情轉歸情況,以匹茨堡睡眠量表(PSQI)評估睡眠質量、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對兩組產婦產后自我效能感進行評估。結果產后14d兩組產婦抑郁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42d,對照組抑郁發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EP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產后抑郁篩查,可及早發現產后抑郁傾向,對產后抑郁的產婦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可促使產后抑郁患者的良性轉歸,利于改善其產后睡眠質量和自我效能感。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產后抑郁;心理干預;篩查;自我效能
[中圖分類號]R74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7-104-04
產后抑郁是產后發生的以持久性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礙,嚴重時可發展為抑郁癥,不僅危害產婦的身心健康,而且易導致嬰兒的認知能力、情感、性格、行為障礙以及家庭關系的不和諧,嚴重者還有自殺和殺嬰傾向。圍產期由于女性激素的變化及生理心理改變,是抑郁癥發病的高峰期。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患病率可高達10%左右,具有高發病、高復發、高致殘和高自殺率的特點。目前產后訪視,對產婦的心理問題關注較少,多對新生兒喂養和生理健康較為關注。因此如何關注產婦心理狀況、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率,越來越受到臨床關注,在產后訪視工作中同時開展產婦抑郁篩查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課題。本研究選擇在我院分娩后被納入社康中心管理的部分產婦為觀察對象,探討社區產后抑郁篩查及心理干預模式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2月~2017年4月在我院分娩后被納入社康中心管理的產婦共6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產婦分為兩組。研究組中300例;年齡23-34歲,平均(28.6±2.4)歲;經產婦102例,初產婦198例;剖宮產144例,自然分娩156例。對照組300例,年齡24-33歲,平均(28.6±2.4)歲;經產婦104例,初產婦196例;剖宮產146例,自然分娩154例。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意識清醒;足月分娩;均為高中以上學歷,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均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者;伴有精神病家族史或精神病史者;認知功能障礙者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抑郁篩查 產后訪視人員進行產后抑郁篩查知識的相關培訓。由產后訪視人員于兩組產婦產后14d進行家訪。根據EPDS標準評分情況對兩組產婦進行篩查,EPDS評分≥13分為抑郁陽性,表明產婦存在明顯的抑郁情況;EPDS評分為10-12分,表明產婦可能有抑郁情緒;EPDS評分<10分,表明產婦無抑郁情緒,分數越高則產婦抑郁程度越嚴重。針對篩查EPDS評分≥13分且臨床癥狀重的產婦,需進行心理專科門診確診,并予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針對可能有抑郁情緒的產婦需轉診區婦幼保健院,根據產婦心理問題、基礎情況及健康需求等,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咨詢方案和自我管理方案。
1.2.2干預措施 對照組實施常規產后訪視、健康教育和產后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心理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如下:(1)支持性心理干預。避免對產婦提及敏感問題,包括產后體形恢復、孩子會加重家庭經濟負擔等;予以產婦精神上的支持,減輕其心理壓力;引導產婦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2)認知心理干預。告知產婦口腔、臍部、臀部護理措施以及包裹、喂養、洗澡等嬰兒照顧方式;并向產婦宣教嬰兒保健要點及合理的營養膳食搭配措施,使產婦充分掌握育嬰技巧,減輕其心理負擔,使產婦順利實現角色轉換;指導產婦做好嬰兒早期教育,包括撫摸、游泳等,告知其對嬰兒成長進行記錄,及時發現嬰兒進步,增加產婦成就感與充實感。(3)家庭支持干預。注重家庭氣氛,告知產婦家屬密切關注產婦情緒變化,避免自身惡劣情緒感染產婦情緒。加強伴侶教育,加強產婦丈夫自身責任感,及時疏通產婦不良情緒,豐富其業余生活;鼓勵其多陪伴和呵護產婦。
1.3觀察指標
根據EPDS評分標準,對兩組產婦產后14d、42d的抑郁情況進行評估。包括抑郁病情轉歸情況和抑郁程度。參考PSQI評分標準,對兩組產婦產后14d、42d睡眠質量進行評估,內容包括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入睡時間、催眠藥物、日間功能等方面,總分為21分,分數高低與睡眠質量呈反比。參考GSES評分標準評估兩組產婦產后14d、42d自我效能感,分數越高則自我效能感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描述。基本方法如下:抑郁程度、睡眠質量、自我效能感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f檢驗;抑郁病情的轉歸情況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設置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抑郁程度比較
兩組產婦產后14d EP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42d兩組產婦EPDS評分與產后14d相比均有明顯改善,研究組EPDS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產婦抑郁病情的轉歸情況比較
兩組產婦產后14d抑郁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42d研究組抑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產婦睡眠質量比較
兩組產婦產后14d 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較產后14d,兩組產婦產后42dPSQI評分均有明顯改善,研究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產婦自我效能感比較
兩組產婦產后14d GSE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較產后14d,兩組產婦產后42d GSES評分均有明顯改善,研究組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抑郁癥為臨床心境障礙之一,發病率約為10%。在抑郁癥的發病患者中男女比例約為1:2。女性越來越多的患有心理問題可能與以下兩點因素有關:(1)與現代社會生活壓力較大有關;(2)懷孕、生產會使其內分泌及激素水平產生較大的波動,易出現情緒和精神分娩的問題。隨著社會競爭越發激烈,生活壓力增加,當妻子生育不工作時,會加劇丈夫的壓力,需更加積極地工作,容易忽視對妻子的關心;急需關愛、尚未完全適應身份轉變的女性,可能會產生強烈的被忽視感,敏感多疑,而后發生產后抑郁。產后抑郁發病高峰為產后第7周,以焦躁、恐懼、易怒為主要表現,會對自身健康及新生兒健康產生過度的擔憂,無法對新生兒進行正常的照顧,以致出現嗜睡及錯亂狀態。
誘發產婦產后抑郁的因素有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點:(1)既往有精神病理問題;(2)婚姻關系不好;(3)產前存在抑郁情緒;(4)沒有適當的社會支持;(5)出現新生兒科和產科并發癥;(6)家庭收入低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為社會心理因素。目前產后訪視工作多以新生兒喂養及生理健康為主,對產婦心理健康關注較少。本研究針對在我院分娩后被納入社康中心管理的部分產婦進行追蹤隨訪,產婦產后患有抑郁約有22.17%。經干預,產后42d,研究組抑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EPDS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產后抑郁篩查能早期發現產婦產后是否患有抑郁傾向,針對有抑郁傾向的產婦實施綜合性的心理干預,能抑制產婦病情發展,促進其良性轉歸。部分學者研究顯示,產婦產后睡眠質量的高低,能間接反映產后抑郁程度。本研究中,研究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對產后患有抑郁癥的產婦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能改善患者產后睡眠質量和自我效能感,利于降低產后抑郁程度。綜合性心理護理干預中告知產婦自身護理措施和照顧嬰兒方式,使產婦充分掌握育嬰技巧,利于減輕其負面心理,能促進產婦對自身心理、生理活動等控制,進而增強自我效能感。此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利于增強產婦對健康認知水平。心理干預中以多個方面出發,包括心理、社會、生理、技巧,對產婦實施針對性、全方位的幫助,促進產婦正確認知自身角色的轉變;同時告知產婦及其家屬疏通產婦不良情緒的方式,盡早發現、干預產婦心理問題,避免產婦抑郁嚴重化。同時,告知產婦嬰兒心理發育特點及管教措施,指導產婦做好嬰兒早期教育并記錄嬰兒成長情況,不僅能增加產婦成就感與充實感,改善產婦抑郁病情,還能有效減少產后抑郁對嬰兒的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通過產后抑郁篩查,可及早發現產后抑郁傾向,對產后抑郁的產婦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能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與發展,促使產后抑郁患者的良性轉歸,利于改善其產后睡眠質量和自我效能感,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收稿日期:201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