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李冬雪+肖彩霞+王海+劉賓

摘要目的:探討糖皮質激素治療發病大于3d急性期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方法:收治發病大于3d的急性期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73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用潑尼松片加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糖皮質激素治療發病大于3d急性期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糖皮質激素;急性期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臨床療效
資料與方法
2016年2-9月收治發病大于3d的急性期特發性面神經麻痹(Beli's麻痹)患者73例,男38例(52.05%),女性35例(47.95%),年齡16~70歲,平均38歲;73例患者均出現患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其中左側40例,右側33例,伴味覺減退18例,聽覺過敏20例,耳后疼痛15例。按照病例對照研究的要求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齡(37±1.44)歲;對照組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齡(36.37±1.4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按照2016年《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療指南》的診斷標準:①急性起病,3d左右達高峰。②單側周圍性面癱,可有耳后疼痛、聽覺過敏異常。③排除繼發原因。
入組標準:①3d<病程<7 d;②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分級Ⅳ級患者;③無糖皮質激素使用禁忌。
治療方法:觀察組給予潑尼松30mg/a口服,連續5d,于后5d內逐漸減停。同時給予抗病毒、大劑量B族維生素、理療、康復訓練。對照組不聯合潑尼松片治療,余治療方法相同。療程均為10d。
療效判定方法:病程8周隨訪,判斷標準:參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系統。①痊愈:H-B分級Ⅰ級,面神經功能恢復正常。②顯效:H-B分級Ⅱ級,輕度功能異常,大體:輕度面肌無力,輕連帶運動;靜止狀態:面部對稱,肌張力正常;運動:額部正常,稍用力閉眼完全,口角輕度不對稱。③有效:H-B分級Ⅲ級,中度功能異常,大體:明顯面肌無力和連帶運動;靜止狀態:面部對稱,肌張力正常;運動:額部減弱,用力后閉眼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輕度不對稱。④無效:H-B分級Ⅳ~Ⅵ級,Ⅳ級:中重度功能異常,大體:明顯面肌無力和(或)面部變形;靜止狀態:面部對稱,肌張力正常;運動:額部無運動,閉眼不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對稱。Ⅴ級:重度功能異常,大體:有不易察覺的面部運動;靜止狀態:面部不對稱;運動:額部無運動,閉眼不完全,口角輕微運動。Ⅵ級:完全麻痹無運動。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5.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錄入、審核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89.19%,高于對照組的63.89%(P<0.05),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糖皮質激素對發病3d后的急性期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有較好療效,見表1。
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出現胃腸道反應6例,痤瘡4例,低鉀血癥5例;對照組胃腸反應3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0.5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P<0.05),見表2。
討論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臨床常見顱神經疾病,男女發病率相近,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無明顯季節差異,發病率在(11.5~73.3)/10萬,病因未完全闡明,可能與病毒感染等相關。早期病理變化主要是面神經水腫,若不及時治療可出現脫髓鞘,甚至發生軸突變性,影響患者康復。本病通常急性起病,部分患者面神經麻痹前有患側耳后持續疼痛和乳突壓痛,主要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眉,閉眼不全,閉眼時眼球向外上方轉動,露出白色鞏膜,稱為Bell征;患側鼻唇溝淺,示齒時口角偏向健側,口輪匝肌癱瘓,鼓氣及吹口哨漏氣,頰肌癱瘓,食物滯留患側齒頰間。面神經管內鼓索支以上病變伴同側舌前2/3味覺喪失;發出鐙骨肌支以上受損,同時出現同側舌前2/3味覺喪失及聽覺過敏。
目前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眼部保護、外科手術減壓、神經康復治療、針灸理療等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使用糖皮質激素與抗病毒藥物及大劑量B族維生素。其中,糖皮質激素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它有快速、強大而非特異性的抗感染作用,可抑制毛細血管擴張,減輕滲出和水腫。發病3d內使用糖皮質激素口服,一般為潑尼松30~60mg/d,連用5d,之后于5d內減停,患者可獲益,但發病3d后使用能否獲益尚缺乏資料。臨床工作中有不少患者因自身因素或醫源性因素錯過最佳治療時期,本研究提示臨床對出現胃腸道反應、低鉀血癥、痤瘡等不良反應干預后絕大部分好轉。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期Bells麻痹患者,即使就診時病程已超過3d,給予大劑量B族維生素、神經康復、針灸理療等治療外,使用糖皮質激素口服可使患者功能恢復上獲益;不良反應發生率增加,但多數為可干預。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小,隨診時間短,對于遠期療效是否有差異缺乏對比;同時因患者對電生理檢查配合度差,缺乏電生理檢查的對比資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