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卿



[摘 要] 互聯網金融正由爆發式向規范化發展,行業的飛速發展對于互聯網金融人才產生了大量的需求,很多高校紛紛開設了互聯網金融課程。以《互聯網金融》課程教學中模塊主題化教學為主線,結合網絡借貸發展現狀,以網絡借貸為例介紹案例教學法在互聯網金融教學中的應用,通過真實、生動的案例,讓學生發現互聯網金融產品產生的原因、背景,了解互聯網金融產品和傳統金融產品的差別和利弊,搭建風險防范的體系。進而讓學生對現代金融的新形式有所了解,擴展學生金融視野,培養互聯網金融人才。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網絡借貸;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6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2-0187-02
2013年被視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元年,自此互聯網金融便開始了在我國爆發式的發展。2015年7月,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確定了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互聯網金融主要業態。網絡借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個主要業態,也逐步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
一、互聯網金融課程的內容設置
隨著互聯網金融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對于互聯網金融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形成了不同的結構體系,針對理工科專業學生開設公共選修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現代金融的新形式有所了解,擴展學生金融視野,因此采用主題式的模塊化教學方式,共設置9個主題對互聯網金融的新業態分別展開介紹。
二、我國網絡借貸發展現狀
我國第一家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于2007年誕生,由此國內網貸行業發展的序幕被拉開。2010年網貸平臺數量首次突破個位數,達到15家,2013年互聯網金融元年的到來,網貸行業也開始了集中爆發式的發展,2013年平臺數量達到590家,到2014年平臺數量達到2177家,增長近3倍,到2018年7月P2P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1447.54億元,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了74789.41億元,累計平臺總數更是達到6385家,在大規模發展的同時,行業進入了風險集中爆發期,不乏有成交規模較大的平臺出現問題,累積問題平臺數量也達到2297家。如圖1所示,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累積平臺總數及問題平臺走勢圖,平臺數量增加的同時,問題平臺數量也在增加,行業風險在增加。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門仍在不斷發展、完善的課程,其中的主要業態之一網絡借貸近些年在飛速發展的同時頻頻出現一些問題平臺,而問題平臺的主要類別有三類:提現困難、經偵介入、跑路。從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新增問題平臺數量不斷增加,如圖2所示。2018年7月共有171家平臺出現問題,其中提現困難的147家,跑路的19家,經偵介入的5家。作為普惠金融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潛在風險的分析以及風險防范已成為重要的內容。
三、案例教學法在互聯網金融課程中的運用
(一)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思路
案例教學法是教學中應用較多的一種方法,19世紀7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克里斯·哥倫布·朗戴爾教授首創。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倡導,首次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商業教育,教學案例都是來自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及事件。到了1980年代,此教學方法受到師資培育的重視,在我國的推廣應用越來越廣。
在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選取近期熱點的案例事件,展開教學,如下圖3所示。首先,通過引出案例,引出一個P2P網絡借貸平臺案例,介紹網絡借貸在國內外的發展歷程、網絡借貸的金融基本原理、該平臺的發展歷史、當前的發展規模和現狀,同時將網絡借貸和傳統金融的資金借貸進行對比,分析異同,進一步分析網絡借貸的新特征。然后,對案例平臺按照不同的經營情況進行分類,區分正常運營平臺和問題平臺,并針對不同經營情況平臺的主要指標情況進行分析。再次,對于問題平臺綜合各類指標進行分析后,查找問題原因、分析問題發展路徑,總結風險所在,同時對于傳統金融借貸存在的風險,對比分析風險的不同類別及產生原因。最后,對問題平臺的風險進行總結,結合正常運營平臺的運營指標進行評定,分析得出該類平臺的潛在風險,并提出風險防范的思路和方案。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對于金融新模式的風險進行重新認識,建立風險框架,以此培養學生對其他平臺的分析思路,加強風險防范。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師在進行案例分析和講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對網絡借貸案例進行分析時,不斷聯系已經掌握的金融知識,與傳統金融行業進行相關性對比分析,并歸納總結,提高學生整體的參與度。通過案例向學生展示分析問題的思路,并將分析過程中所獲得的新的指標和想法加入到分析系統中進行補充完善。
(二)構建案例庫,共享資源
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也是案例教學設置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向學生展示案例及其分析思路,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課后通過學生小組作業的形式,組織學生搜集更多的典型案例展開分析、討論、總結,突出小組的新思路新創意,并形成案例分析報告,通過課堂展示分享給其他小組成員。
教學過程中,引入網絡教學手段,可以通過教學小程序或是建立公眾號的形式,如通過藍墨云APP創建班課,將學生完成的案例分析報告進行上傳分享,逐步形成案例庫,實現資源共享。形成的案例庫在后續教學中可作為教學參考資料,擴展學生的知識范圍,并不斷進行更新,梳理更為清晰的行業發展歷程框架。
互聯網金融課程作為一門較新的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理論體系尚不完善,其與傳統金融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多的側重于基本概念和理論的教學,而案例教學法作為理論教學的補充可以通過真實、生動的案例,讓學生發現互聯網金融產品產生的原因、背景,了解互聯網金融產品和傳統金融產品的差別和利弊,并搭建風險防范的體系。
[參考文獻]
[1]黃玲.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互聯網金融》公選課的教學探索[J].高教學刊,2016(15):117-118.
[2]邵騰偉.財經類專業的《互聯網金融》課程設置[J].教育教學論壇,2017(17):37-38.
[3]李建軍,呂勇斌.互聯網金融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18(5):64-68.
[4]趙培培.《互聯網金融》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福建電腦,2018(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