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金融管理類相關專業高職應屆畢業生初次入職的現狀入手,調研用人企業的訴求,分析學生融入社會的技能需求,提出了以行業需求為標準構建《商務禮儀》實踐教學體系的設想,對高職院校金融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科學構建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金融管理類專業的《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應該體現課程的通用性與實戰性,提出了相關崗位的模擬工位教學以及“校中企、企中校”交互式教學等創新性教學方式。
[關鍵詞] 行業標準;商務禮儀;教學改革;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2-0177-03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金融行業全球化進程也在迅速加快,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勢頭迅猛,已成為世界金融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不完整調研數據顯示,金融企業中人才缺口有近百萬人,主要崗位分布在國內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理財金融機構、民間金融機構等領域。隨著金融行業對外開放,金融行業全球化推進,國外金融人才的融入,從市場化、職業化、產業化和全球化方面都會沖擊到國內的人才市場。為了適應全球化的沖擊,新的人才培養改革勢在必行,在崗位的需求上,大部分高職院校根據目前金融管理類行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在畢業要求中明確提出“學生畢業證和行業從業資格證”才能順利畢業,然而即使具有“畢業證和行業從業資格證”的畢業生參加工作后,用人單位發現他們仍然沒有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
金融行業全球化促進了金融崗位對人才的技能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即員工懂得要多、要廣。金融從業人員除了具備專業的知識——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等,還要滿足——具有職業品德和操守、社交能力、公關能力等等。除了專業技能一方面脫離企業崗位需求之外,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沒有得到行業禮儀的鍛煉是影響最大的因素。我們認為,“畢業證和行業從業資格證”固然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快適應崗位需求而必須的專業知識技能,但只有按照金融行業標準來培養高職學生,才能讓他們能更快更好地符合金融管理類企業用人的要求,縮短金融企業與畢業生之間的磨合過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業課程體系,如何優化高職院校金融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使其更適應當前金融人才培養的目的是目前各高職院校金融管理類專業所面臨的新挑戰[1]。(吳健鵬,2014)經過不斷與企業交流、課程的改革創新,通過準確認識《商務禮儀》課程體系、案例設計、課程特色等基礎上,探討基于行業標準的《商務禮儀》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建立。
二、基于行業標準的教學改革
(一)行業標準及其性質——金融行業商務禮儀規范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金融行業全球化進程也在迅速加快,對于能否培養出適應激烈競爭環境的高技能、高素質金融人才,已成為我國金融業參與金融全球化、在競爭中獲得有利位置的關鍵。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表現不僅僅在專業上,在金融企業對待客戶的服務中,他們非常注重員工的自身儀容、儀表、儀態、行為,通過規范的形象和高素質的行為處事給客戶留下良好的印象,從而提升客戶對公司企業形象的認知度。
(二)基于金融行業崗位標準的人才評價關鍵詞
金融業與產業的內生性發展,相輔相成,各行各業的發展需要金融業的支持,而金融業必然促進產業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金融日益廣泛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作用會越來越高。相與此同時,金融業是一個典型的高收入彈性產業,金融業的蓬勃發展也對金融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即將離開校園,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在從事金融工作前,理應對當下金融行業對人才素質和能力的要求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經過作者對各類金融企業的調研,整理出用人單位對本行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評價關鍵詞。
(1)誠實正直:是一切行動的基礎。
(2)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內有利與團結,對外有利于工作暢通。
(3)自信心:是樂觀向上的表現。
(4)專業技能:掌握崗位必須的專業技能——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等。
(5)敬業精神:對工作負責,對崗位負責,講求合作是取得朋友圈良好評價的基礎,是取得先于他人機會的條件。
(6)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反應迅速,寫作能力強。
除此之外,合作精神、開拓創新等也是用人單位考核的重點方面。
三、基于金融行業標準的教學改革研究依據
默會知識理論可以解釋:為什么教師學了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還是不會教書?或者說,教師掌握了專業知識而無法給學生傳遞知識。實際支配教師教育教學行動的不是理論知識,而是他的實踐知識(或默會知識)。陳向明認為,實踐知識(教師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表現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比理論知識更重要。因為它影響著教師對理論性知識的吸收與運用;它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行為;它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2]因此,教師的知識在傳遞的過程中要與實踐相結合,與學生需要掌握的崗位相結合。這就是基于行業標準的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四、基于行業標準的《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改革內容
(一)以行業標準為依據,突出課程的適用性
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為目標,以創新課程體系和改革教學內容為重點,準確把握課程定位,科學制定課程標準,整體優化教學過程,充分發揮課程標準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撐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各地方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質型人才,而高技能、高素質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從當地產業出發,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然而,很多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脫離當地經濟發展實際,通過調研其他兄弟院校,脫離了當地企業的需求,造成經驗主義,使得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崗位需求脫節。
因此,必須將金融企業各崗位的實踐環節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在每個崗位中融入《商務禮儀》的元素,使得《商務禮儀》課程在設計過程中參照行業的用人標準提高學生素養。通過對金融企業的調研和統計企業的招聘啟事的關鍵詞,我們可以歸納出金融企業在錄用基層員工的時候都比較強調以下幾點: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水平;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具有較好的辦公自動化操作能力;具有適應本崗位的實踐操作能力。針對金融行業提出的需要,可以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內容的實踐,以滿足行業的需要。
(二)構建與行業發展相適應的課程教學體系
2010年,國家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推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4]政策的導向、市場的需求是學校培養人才的方向和目標,因此,作為金融管理類專業的重點課程《商務禮儀》,應該在研究金融行業對人才的真正需求后,增加所學知識的針對性,培養學生領悟、理解與人溝通的能力,通過禮儀的表現層次、成熟的溝通技巧實現崗位職責,從而達到社會需求的目的。
總體思路:調查現有金融企業從業人員狀況,統計企業在培養新入職員工的工作上遇到的困難,以及新員工通過培訓后仍然感到欠缺的知識,通過用人單位與員工提出希望解決的關鍵問題提煉出一名合格員工的標準。然后在《商務禮儀》的課程設計中,把相關的內容融入到知識點中,通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使畢業生盡快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具體的研究內容和目標:行業崗位標準調研,通過對各類型金融從業人員人才進行調研,歸納不同金融機構所需人才的特點,以此為基礎形成標準化文件;應屆畢業生遇到的困難,通過跟蹤往屆畢業生在入職時遇到的困難,統計這些困難發生的頻率,分析存在的原因,得到應屆畢業生在知識能力上與行業標準之間的差距,以及調研企業培養的過程存在的前導課程;構建符合行業標準的《商務禮儀》課程體系,根據調研結果對能夠通過改變形象、提高有效的人際溝通技巧而解決的問題,導入到《商務禮儀》體系中,不斷進行反饋評價與改革創新。做到以行業標準為導向進行課程整合和開發,從而構建符合行業標準的《商務禮儀》專業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在構建符合行業標準的《商務禮儀》課程體系后,對金融管理類專業《商務禮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崗位的“教、學、做”一體化。構建教師下企業實踐學習—>教師課堂講授—>師生案例分析、討論—>學生校內分步驟、分階段練習—>學生到企業實踐頂崗實習教學模式,在培養高技能、高素質型學生的同時,也在為企業培養高技能、高素質型員工。最終做到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更是提高了教師本身的技能水平,使教者與行業企業共同進步,與時俱進。
五、小結
基于以上創新性的討論,金融管理類專業的《商務禮儀》課程的建設目標應該是在校企合作、師資培養、教學體系、教學案例等幾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與創新,體現《商務禮儀》課程的系統性與金融相關專業的通用性。結合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提出一些創新性的建議。
(一)校企交互式、滲透式教學
第一,校企聯動,互助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和發散性相結合。一方面,企業提供員工培訓課程為學校定向培養具有其企業需要的某一崗位從業資質的教師和學生;另一方面企業人才方面的特定需求應與學習充分溝通,通過校企合作委員會,提出訴求,學校把企業訴求與人才培養方案結合起來,使得校企聯動實現人才培養高技能、高素質的目標。第二,師生滲透式教學和學習。滲透式教與學強調的是師生的實踐性與參與度。學校應充分利用好企業教師的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優秀企業教師的作用,學生通過企業教師的引導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在互助培養的過程中,加入企業的實戰課程,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培訓講師負責授課,經考核后納入學校的正式課程。
(二)模擬工位實踐性教學
《商務禮儀》課程體系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模擬工位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可以深入體會和掌握金融企業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雖然前輩們對實踐性教學的理論研究研究較深入,但在課堂上應用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本文認為以結果為導向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實際案例操作中使用企業案例作為對照學習,構建教師下企業實踐學習—>教師課堂講授—>師生案例分析、討論—>學生校內分步驟、分階段練習—>學生到企業實踐頂崗實習相連接的教學運行模式和教學做一體化的機制。通過“案例操作模擬”+“企業真實業務操作”+“崗位角色扮演”的“三合一”課程模式,使學生對金融企業各個崗位有真切的感受,使課堂教學和企業真實業務操作科學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盡快融入企業的工作環境,真正做到畢業即上崗的無縫銜接。
[參考文獻]
[1]于曉紅.基于行業標準的金融本科專業課程群構建研究[J].科技向導,2013(23).
[2]李曉健.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金融專業課程建設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3(3).
[3]吳健鵬.基于行業標準的高職《保險學原理與實務》精品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現代交際,2014(10).
[4]寧艷珍.《商務禮儀》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經濟師,2015(7).
[5]李奕華.精品課程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建議[J].文學教育(下),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