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偉
摘要:高校共青團組織是校園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互聯網+”的發展為高校共青團組織創造了新機遇,同時也是對以往的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工作方式提出更大的挑戰。目前的多數高校的共青團建設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未能做有效的結合,造成共青團組織工作沒有充分發揮在高校青年思想發展和校園文化建設領域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共青團組織應不斷提高需要互聯網技術的工作能力,掌握青年思想生活的新特點,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幫助校園青年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和價值觀。本文分析“互聯網+”情況下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路上發生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幫助高校共青團更好地助力于高校青年成長成才。
關鍵詞:“互聯網+”;共青團組織;高校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走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現今的高校青年,更是被稱為“互聯網一代”,他們的學習生活都與互聯網息息相關。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對于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互聯網在為創造了更廣闊的平臺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認識并解決這些問題,是用好互聯網科技這把雙刃劍,使其最大限度發揮優越性的重要之舉。
(一)“互聯網+”時代為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的內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互聯網+”時代使網絡中充斥的大量信息飛速更新,這使高校團員青年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可能性接觸到不同的新事物。如果團組織建設的內容不能緊跟時代的潮流,關注當代高校青年此時此刻感興趣的話題,并依據社會時事的變化進行適當調整,就很可能無法吸引高校青年的興趣,無法滿足他們對新知探索的需求。因此,加快更新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的內容,用新話題替代舊話題,是促使團組織建設緊跟時代的有效措施。
(二)“互聯網+”時代為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的方式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互聯網使高校團組織的管理和建設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線會議、遠程學習、視頻督導等智能化時代的產物為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媒介。如何規劃線上組織建設與線下組織建設的比例,如何在線上組織建設中充分調動全員積極性,都是互聯網新時代帶來的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掌握線上技術與線下技術各自的特點,根據不同組織建設的特征進行合理應用,是鼓勵高校共青團全員參與組織建設的重要之舉。
(三)“互聯網+”時代為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條件。
如今網絡社會的匿名性被廣泛熱議,其背后帶來的信息真實性、言論的隨意性等問題也深刻影響的高校的青年。高校青年在面對龐雜的網絡信息時,難免接觸到一些負面信息乃至虛假消息,產生一些疑慮與困惑。這就要求共青團組織建設的核心人員學會辨別信息的真偽,并加強對共青團青年學生群體的指導與監督。
“互聯網+”浪潮如同共青團力量,都是時代的選擇。盡管“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存在諸多問題,但是兩者的有效結合是大勢所趨,也是保持高校共青團組織先進性,完善組織成員思想建設,發揮共青團組織領導作用的重要路徑。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對策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共青團建設應進一步加大開放性。
傳統的共青團組織容易出現不能貼近同學們實際需求,不夠“接地氣”的問題,因而工作難免給人以嚴肅刻板的印象。目前,高校共青團對互聯網的應用沒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前沿性、互動性和高科技功能。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高效共青團建設進一步加大工作的開放性,充分與互聯網相結合,理解現今網絡一代高校青年對互聯網的多樣化需求,將團組織工作與高校青年學習、生活、交友充分結合,將線上內容與線下團組織生活密切結合,全面融入高校青年生活的各個角落,豐富高校青年的校園文化生活。
(二)共青團建設中注重對“95后”、“00后”一代高校青年對互聯網平臺社交化應用的需求。
互聯網平臺的社交性是其一大亮點,也是吸引當代高校青年投入時間精力于其中的重要原因。微信、微博、QQ等各種社交網絡平臺的出現一方面豐富了高校青年的校園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它們為高校青年提供了自我展示與人際互動的平臺。然而,當線上互動成為了主流趨勢,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溝通的機會便會減少,這種互聯網驅動的人際互動模式的轉變必然會導致一系列的消極影響。為了迎合當代高校青年互聯網平臺社交化應用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其消極影響,共青團應該在其中發揮指引作用,引導高校青年科學認識互聯網社交平臺,意識到其與真實社會的差異性與共同點,學會在不影響現實生活中社會功能的同時,享受豐富多彩互聯網生活。
(三)共青團應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網絡觀。
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以及高校青年這一特殊群體,共青團應發揮其必要的指引作用,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網絡觀。在認識互聯網方面,共青團應引導高校青年意識到互聯網的復雜性。互聯網里面充斥著良莠不齊的信息,且“匿名性”這一特征很多虛假消息得以瘋狂傳播,更加真假難辨。因此,共青團應該向學生傳授分辨信息真假的一些必要技能,并讓學生遠離成為為虛假消息推波助瀾的一份子。同時,共青團應引導高校青年使用互聯網中有益于身心健康及自身發展的功能。同時,共青團應幫助高校青年認識到過度使用互聯網的危害性,可以通過主題講座、情景劇、工作坊等形式展開相關教育。學校領導應重視教育學生在互聯網中辨別是非的能力,以確保高校團組織信息化建設往正確方向發展,最終實現師生都能夠通過互聯網真正受益的目的。
(四)深化互聯網+建設與共青團思想引領工作的結合。
共青團的思想引領工作也應與互聯網+的發展深度結合。在基層團建活動中,建立中國夢理論于信息化相結合的宣傳教育和學習的網絡平臺,加強團員的自律性及抗挫能力,并擴增組織活動,利用“互聯網+”這種新型的形式擴大主流輿論,開辟思想引流的新陣地,從而使團員的思想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瑾.大學生社團在高校全民閱讀活動中的作用——基于“互聯網+”時代的視閾[J].中國成人教育,2016 (14):10-13.
[2]李宇輝“互聯網+”時代高校團屬新媒體傳播機制研究[J].出版廣角,2017 (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