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端
【編者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要讓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由此可見,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那么,如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指導學生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呢?希望本期專輯的幾篇文章能給讀者一些參考和啟示。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重塑一個開放創新的教育形態,成為許多教師的探索追求。因此,正確認識新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之間和諧共生的利好關系,在新技術環境下多元化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將縮短學生的認知路徑,擴大學生的學習視野,優化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改變成為可能。
一、前端推送,引導預習,適學而教
有效的學習過程,應該包含教學前的彈性預設、教師與家長及學生的交互、學生的自主預習及課上反饋,教師不斷調整預設的教學程序、教學活動和教學行為的過程。教師要嘗試利用課前有效的資料推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建立新型教學模式。
語文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在一節課內如若面面俱到,勢必造成學習上的蜻蜓點水,因此倡導一課一得。在教學《羅斯福集郵》一課時,學習抓關鍵內容概括段意方法,了解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羅斯福集郵是教師設置的教學重點。課前,教師除布置學生查閱羅斯福的資料外,還精心制作了“如何概括段意”的微課視頻。教師通過微課向學生介紹了幾種快速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摘句歸納法、取舍歸納法、合并歸納法、縮句歸納法等,并對三年級學生提出了概括段意的目標要求,即明確、簡要、通順,同時提供例段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提升閱讀能力。
舉“取舍歸納法”微課片段為例。
取舍歸納法是取段落主要內容,舍段落次要內容,即取主舍次。
【例文】鳥的羽毛顏色艷麗,體態活潑多姿,在樹林中飛舞,在高空中鳴叫,是那樣生機勃勃,生動優美。絕大多數種類的鳥是消滅老鼠、害蟲的能手,是樹林的醫生,農民的助手。在科學研究中,鳥有很多用處。如:人們根據鳥的飛行發明了飛機,鳥為研究空氣污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分析】這段話中第一句講了鳥的外形特點,其他大部分文字在介紹鳥的作用。顯然,介紹鳥的作用是本段的主要意思。歸納此段段意,我們采用取主舍次方法歸納,取關鍵語句概括段意:鳥有很多用處。這種方法我們叫它為取舍歸納法。
在四種方法都播放完之后,再進一步歸結方法:“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四種概括段意的方法:摘句歸納法(摘中心句歸納)、取舍歸納法(取主舍次歸納段意)、合并歸納法(把段落中各層意思合并概括)、縮句歸納法(像句子縮句一樣給段落縮句,抓主干概括)。”然后引導學生運用,要求學生根據微課的學習,結合《羅斯福集郵》一課的預習,完成導學單,嘗試給各自然段概括段意,寫在導學單的相應題上。
學習成效金字塔理論根據信息的不同傳播途徑揭示個體對知識的保持率,指出學生采用聽講、閱讀、視聽、看演示等方式學習,還屬于被動學習,而采用討論、實踐和教授給他人等方式學習,才屬于主動學習。以此論,課前教師依據教學重難點將涵蓋圖、文、聲、像的微課資源推送給學生,引導學生對知識點先行學習,還是被動學習。基于學習金字塔理論,教師可搭建微信平臺,通過微信群為學生提供在線輔導,了解和分析學生懂與不懂,學生也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向教師提出問題,在重難點、困惑點、失誤點、生發點等幾個方面進行嘗試學習,師生互動,共同建構并形成新的信息資源,這才是主動學習。通過交互,教師也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情,適學而教,為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過程整合,體驗生成,提升效度
基于簡易或交互式的多媒體教學環境下開展教學,較為僵化,教師根據做好的課件操控著學生的學習,學生的主動學習受束縛,教師無法靈活調控教學。整合視野下新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交互式語文教學成為可能,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新常態正在呈現。
如《松鼠》是一篇知識性的文章,引導學生讀懂說明文,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策略,關注學生的閱讀理解過程,實現從教課文到教閱讀的實踐是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關于松鼠你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選擇閱讀內容,參與閱讀活動,通過發現中心句、抓關鍵詞進行體驗閱讀學習。教師利用思維導圖軟件,巧用手機無線同屏技術,幫助學生整理信息、讀懂信息。新技術的運用,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養成理解、辨析、探究意識。
在第一個“憶舊知會提問”學習環節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KWL表格(學習單)整理自己的想法,為讀文章做好準備。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我從_______________ 已經知道松鼠 。”的說話句式,了解松鼠的知識,并嘗試用“為什么?什么?怎么樣?”來提問,鼓勵學生互相肯定與質疑。教師運用手機無線同屏技術,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在屏幕上呈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根據學生的反饋,教師及時解讀點評,促進課堂的生成,對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在第二個“抓重點找信息”學習環節里,教師提出學習任務,放手讓學生自由讀文,初步了解課文介紹了松鼠哪些方面的知識,形成對說明文的初步認知,產生學習的獨特體驗。在學生帶著任務自主學習之后,教師再次運用手機無線同屏技術,結合思維導圖軟件,給學生講解思維導圖的幾種形式。學生有了直感之后,結合自己的理解,畫出與問題相關的重要信息,選擇合適的思維導圖梳理相關知識。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為學生提供問題支架和學法提示,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互動探究,深入體驗。教師還運用思維導圖軟件及時整理學生在文中搜索到的相關知識,共享了學生體驗的結果。通過思維導圖,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文章段落的結構特點,并且學習了抓中心句和關鍵詞進行知識梳理的方法,進一步明確了知識點和語文學習要素,有效地突破了學習的重難點。endprint
在第三個“想所學再探究”的學習環節里,教師將梳理出的思維導圖再次以可視化呈現,進行統整反思。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這次的閱讀,你學到了什么?哪些信息讓你產生了想進一步了解的好奇?”從而保障教學的繼續生成。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威特羅克提出生成性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根據原有的認知和呈現的信息材料與教學內容進行交互并意義建構,便是創造力的生成過程。在新技術的支持環境中,教師從文本出發,立足于生本,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參與度和創造性。
三、后續拓展,家校連接,優化閱讀
部編教材首次將課外閱讀納入課程,課外閱讀的指導已成為教師不可回避的責任。“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欄目的設置,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何將部編教材的編寫理念落實到位,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實現從學習閱讀到閱讀學習的過渡?首先,教師要有足夠的兒童文學積淀,能給學生推薦優秀的書籍;其次,教師要深諳閱讀策略,能指導低、中、高閱讀層次的學生的課外閱讀。要達成這些目標,利用“互聯網+”的方式無疑是便捷的途徑。
給學生推薦優秀書籍,教師要有信息傳輸和搜索篩選的能力。教師可以給低年級學生家長推薦“童書共讀”“哈爸講故事”“愛蓮子”“給孩子”等優質微信號,這些微信號里的電子書有聲、有圖畫、有文字,適合家庭親子共讀。教師也可以推薦優質電臺,讓家長把孩子讀的故事、朗誦的兒歌等錄制下來,給童年美好的記憶留聲。
在組織親子閱讀時,教師作為閱讀活動開展的倡導者、指導者、組織者、管理者,要對家長進行閱讀策略的專業引導。其中,讀前“親子閱讀策略提示”和讀后“閱讀記錄點評”尤其重要。程序如下:一是在班級微信群上傳編號的電子繪本,每天統一按順序閱讀;二是在微信群中直觀地示范策略性閱讀的過程,讓并不專業的家長試著運用閱讀策略進行親子閱讀指導;三是家長在家校聯系本上標記,教師檢查確認;四是家長依自愿原則在微信群分享和孩子閱讀的過程的記錄;五是教師通過點評親子閱讀記錄,再次進行閱讀策略指導,將預測、聯結、表演體驗、圖文結合、圖像化等閱讀策略運用到親子閱讀中。
溫儒敏教授說過:教師要把家長從“刷微信”中“搶”出來陪孩子讀書學習——陪伴孩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教師利用“互聯網+”營造了“書適”和“舒適”的學習環境,提供了拓展閱讀資源以及創作交流的空間,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需求,家校連接,多元體驗,不斷優化閱讀生成。
整合視野下,對教師提出了利用新技術進行信息化教育的新要求,教師構筑適宜的現代化教學情境,改變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的局限性,構建了課前預設生成、課中交互建構、課后探索創造的學習發展環境,大大提高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