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南
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最能體現文章特點,直指文本要義,表達作者感情,這種關鍵詞句就是文眼。所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在教學中,教師要巧抓文眼,引領學生沉入文本,體會文本的語言,感悟知識的靈性,感受人物的形象,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簡潔、靈動、高效。
一、抓住文眼,概括主要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3~4年級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5~6年級學生“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這就表明教師要在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文眼,扣緊關鍵詞,汲取信息,提煉文意,把文章由厚讀薄,學會簡明扼要地概括,不斷提高學生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爬天都峰》第二段時,教師引導學生概括這段話的主要內容。教師拋出問題:“這段話主要講什么呢?”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這段主要講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向上望?!薄斑@段講了峰頂在云彩上。”“這段講了石級邊上有鐵鏈?!薄斑@段講了筆陡的石級。”……顯然,學生的回答,有的望文生義,有的理解粗淺,還有的答非所問,達不到預定的學習目的。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剛才大家的回答都不太準確,在這段話里有兩個關鍵字寫出了天都峰的特點,請你們再讀讀課文,把它們找出來?!睂W生繼續讀文后,像發現新大陸似的找出“高”和“陡”兩個重點字。教師再順勢點撥:“是呀,那么這段是寫了天都峰又……又……”學生一下子就了然于心了。抓住關鍵詞概括一段話或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語文教學常用的方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適時練習,熟練掌握。
二、扣緊文眼,理清文章脈絡
“庖丁解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一把小刀就能把龐然大物似的牛肢解得條分縷析,刀卻不卷刃,何故?那是因為庖丁對牛的內部結構了如指掌,所以游刃有余。閱讀課文,理解文本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不從梳理與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入手,那么對于文本的解讀無異于盲人摸象。小學語文課文精挑細選,行文優美。從文章體裁看,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詩歌、小說……不同體裁文章的文脈特點不同,有的凝聚于題,有的顯于段首,有的穿針引線,有的反復出現,也有的隱性潛藏,需要讀者熟讀深思后,才能把握文章主旨,理清課文情感脈絡。扣緊文眼,有助于理清文章脈絡。有的文章脈絡一目了然。如六年級上冊《索溪峪的“野”》,第一段“走進張家界的索溪峪,腦子里只剩下了一個字:野?!遍_篇明義,以“野”字統領全文。接下來的段落,通過閱讀課文,學生能輕易地找出各段中蘊含著的文眼“山野”“水野”“動物野”“人野”。這樣的文章,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可見,抓住了這些文眼,對課文的理解就簡單明了。有的文章脈絡經查找后亦可得之。如三年級下冊《一面五星紅旗》,關鍵詞“國旗”“紅旗”在文中反復出現,可讓學生畫出描寫紅旗的句子,梳理概括出文章主線——“手舉紅旗”“脖系紅旗”“輕解紅旗”“凝望紅旗”“拒換紅旗”“花擁紅旗”。也有的文章脈絡是隱性的主線,教師捕捉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線后,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就呼之欲出,教學環節就不會拖泥帶水。如教學《飛機遇險的時候》,于永正老師只問一個問題:全文中這么多人,你最佩服誰?順著這個思路,學生迅速捕捉到課文的主要人物與主要內容,理清了主要脈絡。
三、把握文眼,觸摸情感溫度
好文章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是作者的喜怒哀樂在字里行間的跳躍。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會與作者產生共鳴:或眉開眼笑,歡呼雀躍;或黯然落淚,義憤填膺;或滿臉羞愧,自怨自嘆;或肅然起敬,感動不已……這是學生、文本、作者三者情感的融合,也是學生情感的蓄積與升華。通過抓住關鍵詞,把握文本的文眼,易于觸發情感磁場,觸摸語言溫度,增強學生的語感。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文本精妙之處,品詞析句,激發情感共鳴,啟迪語言智慧。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白鵝》,抓住文中“好一個高傲的動物!”這個文眼,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其一,“一個”是形容人的數量詞,怎么能說“一個白鵝”呢?其二,“高傲”表現了作者什么感情?其三,文中的“!”讓你感受到了什么?讓學生邊讀邊悟出:“一個”說明作者視鵝如人,親如家人;“高傲”采用反語的寫法,明貶實褒,寫出作者對白鵝的喜愛;感嘆號說明作者喜愛程度之深。又如四年級下冊《生命?搖生命》一課,學生對生命的感悟比較膚淺,難以真正地走進文本。在教學第二段時,可以扣緊“冒”字展開教學:1. 找“冒”。這段話中,哪個詞讓你感受最深?”2. 換“冒”。在這個句子當中,“冒”是一個動詞,我們還可以換成哪些動詞?比較一下,哪個動詞用得好?3. 悟“冒”。出示“冒”字金文及《說文解字》中“冒”的注釋“蒙而前行也”,教師順勢引導,人蒙著眼睛向前走會怎么樣?那瓜苗呢?它生長在怎樣的環境里?讓學生感悟到瓜苗生長在磚縫中,沒有水,沒有土壤,沒有陽光,環境惡劣,就好像人被蒙住了眼睛一樣,前途渺茫,但瓜苗并沒有失去對生命的渴望,仍然頑強地生長,彰顯了生命的真諦。4. 讀“冒”。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有感悟地朗讀課文。這樣的教學,學生披文入情,在優美文字中徜徉,享受語言的滋養,實現情感的碰撞。
四、發掘文眼,學習表達技巧
語言是構筑文章大廈的材料,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載體。課本中有許多名篇佳作,用詞遣句非常精妙,教師要刻意引領學生細心揣摩,反復含英咀華,體會作者如何運用語言來傳情達意,探悉習作的門路與規律,解決學生習作中“怎樣寫”的困惑,夯實學生的習作基礎。如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老舍以時間為經線,以活動為緯線,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語言樸實簡潔,耐人尋味,透出人們的喜悅之情。在描寫除夕這段時,有兩方面知識點值得探究。其一,從描寫方法來看,教師可以抓住關鍵詞“酒肉的香味”“紅紅的對聯”“鞭炮聲日夜不絕”入手,讓學生懂得作者是從“味覺、視覺、聽覺”三方面來寫除夕??梢宰寣W生借鑒作者寫法,仿寫節日或活動的熱鬧場面。其二,從構段方式來看,作者圍繞著中心詞“熱鬧”,運用了“總—分”的寫法,寫出了除夕那天的熱鬧情景??梢宰寣W生拓展賞析相同題材的佳作——梁實秋筆下的《過年》。這篇文章同樣運用“總—分”的寫法,卻從不同角度去描寫除夕。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就會明白,寫作時,不能人云亦云,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別出心裁,與眾不同。
總之,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文眼,提綱挈領,刪繁就簡地展開教學,引導學生由淺入深,漸入佳境,品析感悟,邂逅語文的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