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秀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并在各學段閱讀目標中都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能力,是關乎學生素養的一項重要能力,而朗讀同時又是學生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朗讀應成為每篇課文教學目標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有效的朗讀指導,應還原語文美的音韻、美的意境、美的意蘊。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呢?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對策。
一、抓字眼,觸發情感的弦
果戈理說:“像樣地朗讀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詩人分享那充滿他心靈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個心靈去感受它的每一個詞。這時在朗讀者的聲音里聽得出一種真實的內心激動?!眻探獭犊缭胶{的生命橋》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你還從哪里可以看到小錢那顆不平靜的心?學生找出相關句子。根據學生的回答,筆者繼續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眼“輾轉”,啟發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聯系上下文理解“輾轉”的意思。學生回答,“輾轉”的意思是“經過很多人的手,找了很多地方”。筆者追問:“會經過哪些人的手,誰會幫小錢找?”有學生說“小錢的親人”,有學生說“醫生、護士”,也有學生說“小錢的同學、朋友”,甚至有的學生答“關心他的熱心人”。學生的回答越來越精彩,他們與文本的距離越來越近,與作者的情感逐漸產生共鳴。筆者再次觸發學生情感的弦:“這些熱心人,為了小錢到處在找合適的骨髓,他們可能會到杭州找,到北京找,到新疆找,跑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但是……”筆者的“但是”還沒落音,學生就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合適的骨髓?!贝藭r,筆者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相關語句,要求男女生分組讀。這樣,緊扣“輾轉”,撥動學生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學生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聲音和情感來表現課文的意蘊美。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小錢內心的波瀾起伏,感受到了海峽兩岸的濃濃親情。真情在課堂恣意流淌。
二、想畫面,點燃朗讀的“火”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有關方法的知識?!比绾问箤W生掌握朗讀的方法,學會朗讀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要善于傾聽,準確抓住有代表性的個例,對學生進行示范和指導。在教學童話故事《七顆鉆石》時,一位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一天夜里,一個小姑娘拿著水罐走出家門,為她生病的母親去找水……罐子里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其他學生聽得神情專注,仿佛被帶進了靜謐的夜。教師及時評價:“你的‘夜里讀得特別飽滿,引發了老師很多想象,讓我仿佛見到了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一個小姑娘拿著水罐走出家門?!辈⒆穯枺骸澳憧吹搅嗽鯓拥囊梗俊边@位學生說出了自己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教師總結:“課文的描寫,在你的腦海里變成了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你把文字還原成畫面,讓老師發現你走進課文了?!苯處熡肿屃硗獾膶W生讀,此時學生融會貫通,邊讀邊想畫面的讀書方法,自然而然地根植于他們的心中。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讀,逐步把學到的讀書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朗讀能力。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善于點亮學生朗讀的“火”,讓他們的心“火”起來,使學生會讀,樂讀,把讀書當做一種享受,使朗朗書聲成為課堂華美的樂章。
三、巧助讀,引發情感的共鳴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比绻麑W生朗讀的感情不到位,教師可以采取適當策略,讓學生深入課文涵泳品味。
1. 加動作助讀。教學《七顆鉆石》時,學生讀“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著,罐子里的水還是滿滿的”。教師從學生的朗讀中,發現他們沒能感受到“小姑娘的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如釋重負”。于是教師提示:“你把手摁在胸口,讀得再舒心點?!睂W生照教師的提示,加上動作再讀,引發了新的聯想,迸發出新的靈感,也產生了新的感悟,個個都讀出了小姑娘從虛驚到平靜的感情變化。
2. 加語氣詞助讀?!镀哳w鉆石》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學生回答:“我從‘趕緊‘匆匆忙忙體會到小姑娘的心中想的是母親,她想早點把水送到母親身邊,小姑娘的心中充滿了對母親的孝心?!惫P者傾聽學生發言后點撥:“你用趕緊的語氣讀讀這幾個句子,讀出小姑娘送水的焦急。”學生還是沒能讀出小姑娘的焦急。筆者又耐心地啟發:“老師給你加上一個‘呀,你把‘呀放在心里,再讀讀?!币粋€“呀”,神奇地讓學生走進了姑娘的內心,他們把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聲音真實地再現了出來。
四、善引讀,奏響激情的樂章
往返回復、一詠三嘆的引讀,不僅能把學生帶進文本,而且能營造感人至深的課堂氛圍。執教《紙船和風箏》時,筆者對課文中描寫小熊和松鼠友誼破裂的段落“山頂上再也看不到飄蕩的風箏,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紙船了”進行了這樣的引讀——先在大屏幕出示這個句子,然后先引:“承載著松鼠和小熊友誼的風箏和紙船,此時,山頂上,小溪里,再也看不見了”——(學生朗讀)。接著引:“山頂上的松鼠,山腳下的小熊,回想著往日的歡笑,回想吵架的一幕幕,眼巴巴地盼著,淚汪汪地念著”——(學生再次朗讀)。再接著引:“帶給小熊許多快樂的紙船,不再漂流了;帶給松鼠很多幸福的風箏,不再飄蕩了”——(學生第三次朗讀屏幕上顯示的語段)最后,教師小結:“憂傷彌漫在山頂上,憂傷流淌在小溪里?!痹谶@里,教師將學生想象的內容進行提煉,作為引言,引領學生通過朗讀走進故事情境,走進松鼠與小熊的心田。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一次又一次地朗讀,將松鼠和小熊的失落、傷感、懊悔表現得淋漓盡致。仔細推敲這個案例,筆者對引讀產生一些新的思考。
1. 解析文本,找準引讀入口。教師在進行引讀設計時,需找準引讀入口,關注承載文本大量信息的句子,關注蘊含豐富情感的句子,引導全體學生有感情朗讀,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內核,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熏陶學生的心靈。
2. 順學而導,打磨引言。引言對引讀的內容起到提示作用,學生在教師引言的引導下,能更為深刻地走進文本內核。因此,引言的設計至關重要。教師應捕捉學生的思維火花,精心提煉引言。
總之,我們要善于抓準字眼,觸發學生情感的弦;引導學生想畫面,點燃學生朗讀的“火”;適當助讀,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有效引讀,奏響課堂激情的樂章。做好這些,一定會創造出“如詩、如畫、如歌”的課堂情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