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發權
語感,即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感受力,其正確、靈敏的感受反映,是語文素養的直接體現,這種能力是必須通過長期、系統、有效的訓練、積累才能形成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加強語感訓練應貫徹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中訓練語感、培養語感,汲取漢語言文字的精華。下面就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語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加強朗讀訓練,悟情品味,培養語感
“讀”是最基本的語言實踐。唯有讀,才得以悟,悟得其中的情與境,悟得漢語言文字的和諧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品讀體驗,充分理解課文中字詞句段所表達的深刻含義,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聲悟義,獲得音韻之美、節奏之妙、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1. 巧設比較,引發想象、讀中悟情。如教學《黃繼光》一文,指導學生朗讀“啊!黃繼光突然站起來了!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他舉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燈的光亮中閃閃發光”這段話時,先用擴句形式出示:
(1)黃繼光站起來了。
(2)啊!黃繼光突然站起來了!
(3)啊!黃繼光突然站起來了!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
(4)啊!黃繼光突然站起來了!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他舉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燈的光亮中閃閃發光。
教師先讓學生比較(1)(2)兩句,把(2)句中的“啊”“突然”和“!”所表達的驚喜、贊嘆之情讀出來。接著比較(2)(3)兩句,讓學生說說黃繼光是在什么情況下站起來的,從而感受黃繼光面對敵人瘋狂射擊時無所畏懼的氣概。再比較(3)(4)兩句,讓學生說說此時看到了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然后讀出黃繼光英勇殲敵的豪邁氣概以及對黃繼光無比崇敬的感情。這樣巧設比較,引導學生感文、悟情、入境,合理想象,仿如置身于炮火紛飛的戰場,親眼目睹黃繼光在槍林彈雨中昂首挺立的高大形象,崇敬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2. 突出重難點,引導分析,讀中品味。教學藝術是移情的藝術。教師自己要入情,才能喚起學生的真情。教師先把自己的感情融進課文里,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去感染學生,然后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喚起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使師情、生情、作者情,三者融為一體。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品出文中所表達的深意,感悟文中所蘊含的哲理,感受作者所要表現的真情實感,有效地培養語感。如教學《狐貍和烏鴉》,要抓住“狐貍為了騙得烏鴉嘴里的那塊肉對烏鴉的三次‘討好”,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讀”,去“品”,去“悟”,感知狐貍與烏鴉的內心活動,感悟兩個角色的性格特點,然后進行有感情地朗讀。狐貍的虛情假意、陰險狡猾,烏鴉的得意、虛偽在學生的朗讀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學難點迎刃而解,“語感”也就躍然于學生的表情以及時緩時急、抑揚頓挫的朗讀中了。
二、揣摩詞句,發展思維,訓練語感
優秀的文學作品,字里行間無不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在小學語文課堂進行語感訓練與培養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字斟句酌,反復揣摩。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這一句的教學,筆者是這樣進行的。先問學生:“這句話中‘屹立一詞是什么意思?”學生答:“是矗立的意思。”顯然,這樣的解釋是不夠確切的。筆者接著問:“誰能說得更確切些?”第二個學生說:“就是穩固地站立著。”第三個學生說:“‘屹立是堅決不可動搖的意思。”筆者乘機追問:“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更準確地說說它的意思?”……筆者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評價,然后繼續引導:“那么,‘五壯士屹立狼牙山頂峰又是什么意思呢?”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踴躍發言:“他們頑強地站在頂峰上,沒有一點兒動搖。”“他們屹立在頂峰上的姿態就像個巨人。”“他們個個昂首挺胸,毫不畏懼。”“五壯士屹立在峰頂上,就如五座巨峰似的。”……這樣從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確切地理解了詞語的含義,而且進行了想象訓練,把語言訓練和發展思維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三、帶入情境,激發聯想,強化語感
語感與聯想是相輔相成的,而聯想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產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創設情境,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讓學生的思緒在這一情境中肆意遨游,從而產生“內心視像”,自然而然的,學生就會把已掌握的語言文字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
首先,憑借課文所描繪的形象,把學生帶入課文語句所描述的情境里,充分理解課文所表現的語言形象,再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地創造聯想補充,再造形象。如教學《月光曲》這篇課文,在指導學生領會貝多芬創作樂曲情境的這段話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畫面,背景音樂是《月光曲》。教師用舒緩、輕柔的語氣范讀描寫環境的語句,然后指著畫面進行旁白:“一輪明月,灑下清輝,萬物披紗,萬籟寂靜。萊茵河畔遠處一小茅屋內,顯得格外幽靜。貝多芬手按琴鍵,音符似潺潺溪水,緩緩流出,傾訴著人間的真誠與善良、美好與希望……隨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旁白以及美妙的旋律,學生在閉目聆聽中,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于課文內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時也強化了語感的訓練。
其次,訓練與培養學生語感要重視語言與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進行語感訓練,有時應還原或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因為這種零距離的訓練,更益于引發情感與思維上的共鳴。如筆者在教學《秋天》一課之前,先組織學生到郊外尋找秋天的足跡,在快樂的自然體驗中,引導學生觀察所見到的景物,并用詩一般的語言現場描述。到了學習《秋天》時,文中所描寫的情境,自然就活生生地再現在學生的腦海中。學生與作者的情感交融,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以及對豐收的喜悅之中,由此達到了訓練語感、培養語感的目的。
可以說,語感是通往更高的語文境界的橋梁,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加強語感訓練是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加強語感的訓練,努力提高學生語感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