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茹
當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已經成為語文教育界高度關注的話題和普遍追求的目標。部編版語文教材努力建構適合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一改以往“主題單元”的結構方式,采用了“寬泛的人文主題+明確的語文要素”這種雙線組織的單元結構,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語文要素具體化為知識或能力的訓練點,落實到每一篇課文之中。在第一學段的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幼小銜接—平穩過渡—穩步推進”的原則,有層次、有梯度地凸顯語文的學習要素,扎實有效地落實各個語文要素的訓練,從而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奠定基礎。
一、觀照全文,適時訓練
語文要素在課文中的呈現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課后的練習題來呈現,另一種是在文中以“小泡泡”的形式進行必要的提示。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將課后的練習題視為單向的問答題,也不能把文中的“小泡泡”當作對文本內容的簡單提示,而應該觀照全文,尋找語文要素的訓練點,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在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一課中,課后習題提示“朗讀課文。說說你會為每個季節畫什么顏色的太陽,試著畫一畫,并說明理由”。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想一想:你想要畫個什么顏色的太陽?你想要把它送給哪個季節?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說一說:文中的小朋友畫了幾個太陽呢?他把什么顏色的太陽送給夏天,又把什么顏色的太陽送給冬天呢?又如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一課,凸顯的是“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了解詞句的意思”這個語文要素,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以一個泡泡的形式對這一要素進行了提示,鼓勵學生遇到不懂的詞語,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來推測意思。教學中,不能局限于“陡峭”一詞的理解,而應側重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用這種“猜一猜”的方法去推測“秀麗神奇、中外聞名、奇形怪狀”等詞語的大意。通過這樣的閱讀訓練,促進學生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詞句理解能力。
二、貫穿整組,逐步前進
把語文素養劃分為若干因素,然后再以這些因素來組合單元,是部編版語文教材框架體例的創新之處。這樣以單元整組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能力的發展有了更清晰的目標。教學中,教師要建立單元整組的意識,把語文要素貫穿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使語文要素的落實逐步推進。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自然的秘密”,凸顯的語文要素是“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全組共有3篇課文,分別是《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和《植物媽媽有辦法》,準確生動地使用動詞是本組課文共同的特點。例如,《小蝌蚪找媽媽》一文中,“甩”寫出了小蝌蚪擺動細長的尾巴在水里穿梭的可愛模樣;“迎、追、游”寫出了小蝌蚪尋找媽媽時由從容到迫不及待再到興奮的不同心情;“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中“蹬、跳、蹦”3個連續動詞的描寫,讓小青蛙的輕盈和敏捷躍然紙上;“蹲、披、露、鼓”這4個描寫青蛙媽媽的動詞,形象生動地勾畫出大青蛙鮮艷的外表和神氣的姿態。每個動詞的準確使用都給人帶來了生動感和真實感。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整組課文動詞使用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并通過用動詞說句子,把文中學到的詞語和日常的生活情境建立聯系,在運用中提高語言能力,發展思維。
三、聯系前后,螺旋遞進
為了切合第一學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部編版第一學段的語文教材在呈現語文要素時,采用的是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方式,讓同一個語文要素在不同單元主題、不同課文中有梯度地出現。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關注語文要素的前后聯系,循序漸進地落實語文要素的訓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提出了“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的教學目標。部編版第一學段的語文教材把這一教學目標分解成“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詞語的意思”和“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了解詞句的意思”三個層次的語文要素,由易及難地分布在一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第六單元和二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通過螺旋遞進的方式落實這一教學目標。又如:“復述課文”這一語文要素的呈現,教材的編排方式也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缎◎蝌秸覌寢尅分?,借助5幅圖片引導學生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體現了與一年級“借助圖畫閱讀”的有效銜接;《曹沖稱象》要求先讀課文第4自然段,接著給句子排序,再說說曹沖稱象的過程,實現由“借助圖片,閱讀了解課文內容”向“借助詞句,了解課文內容”的自然過渡;《大禹治水》和《風娃娃》這兩篇課文,更是體現了復述從“提示關鍵句子”到“提示關鍵詞語”的難度提升。
四、注重融合,滾動推進
在第一學段的語文教學目標中,識字寫字、朗讀訓練、閱讀體悟、表達交流和語言積累等相對應的語文元素雖然是以相對集中的方式呈現在不同的單元主題里,但各語文元素并不是孤立的、各自為陣地存在,而是既有所側重,又有機融合地并存在每一篇課文中。教師應該關注不同語文要素在同一篇課文里的有機融合,關注語文要素在不同單元主題的鞏固和延伸,滾動推進語文要素的落實。例如,“借助提示、復述課文”是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在《紙船和風箏》一課中卻沒有要求學生根據提示講故事、復述課文,而是再次提出“學習默讀”的要求。教師在鞏固默讀方法的同時,不僅應鞏固以往掌握的語文要素,更應該關注本單元即將落實的語文要素。如默讀第1~6自然段時,教師可以提出三個問題:“小熊和小松鼠分別住在哪里?小熊寫了什么祝福語?小松鼠又寫了什么祝福語?”學生帶著這3個問題進行默讀,可以鞏固對一年級下冊中“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這一語文要素的掌握。又如默讀7~11自然段時,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誰先提出和好的請求呢?這樣默讀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為學生的復述課文做好鋪墊,也為本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打好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