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裕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或生活實際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進行考察探究,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
我們在指導小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常常感到教學效果不理想,集中體現在學生對研究主題興趣不高、制定的研究計劃與實際活動脫節、研究過程沒落實、活動收獲小等方面,耗時又低效。筆者經過實踐反思,認為如果能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做到“巧、易、實、新”,學習效果將大大提升,學生也將在研究性學習中有所得。
一、研究主題的確立在于“巧”
綜合實踐課程實施多年,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師生覺得相比語數英等學科,該課程不是那么重要。由于這種認識上的不足,影響了課程實施的效果。如果教師能夠尋找該課程與其他學科的結合點,巧妙確立研究主題,便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例如:人教版《數學》六下有個數學活動“有趣的平衡”,讓學生借助杠桿稱東西來感受反比例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筆者以此為題材,引導學生確立了一個研究性學習主題——“桿秤制作”,重點圍繞“桿秤上的準星怎么確定”這一問題來開展探究,并進行實踐操作。將數學課本中的例題拿來創設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大大增強,使得該活動既順利達成了預設的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操作的目標,也深化了數學學科中反比例知識的學習,效果極佳。
抓住“巧”字來幫助學生確立主題,能夠一改以往主題由教師說了算的做法,尊重學生的選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是研究性學習高效開展的有力措施。
二、研究計劃的制訂在于“易”
研究性學習主題確立后,需要制訂符合學生實際、利于實施的研究計劃。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為了追求完美,把計劃制訂得過于空泛或繁瑣。課程實際操作難度大,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距甚遠,致使他們在研究過程中覺得研究難以繼續開展,中止了研究活動。因此,研究計劃的制訂要做到“易”,即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有可以實際操作的具體措施,便于學生開展研究。一個考慮周全的、易于實行的、接地氣的計劃,無疑能為后續的實踐活動提供堅實的保障。
例如,在開展“鷺島美食探究”這一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時,學生們便以“尋美食→品美食→做美食→繪地圖→揚美食”為活動主線,制訂了以下兩種不同的計劃。
【計劃一】
1. 到廈門各地尋找著名的地方美食,記錄下來。
2. 選擇一種或幾種你喜歡的美食,調查它們的傳承,并品嘗它們。
3. 學會做其中的一兩種美食。
4. 獨立制作一張“鷺島美食地圖”。
5. 寫一篇宣傳廈門美食的宣傳稿。
【計劃二】
1. 和小組內同學說一說你所知道的鷺島美食,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通過與同學交流、網上搜索等方式,找到一兩家名店的地址。
2. 利用周末時間與家人或朋友到名店里品嘗美食,并想辦法盡量多地了解所嘗美食相關的信息。
3. 查閱資料,或是請教他人,了解制作這款美食的方法,并試著制作,可以幾個人合作,也可以在大人的指導下進行。
4. 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張“鷺島美食地圖”,美術功底好的同學可以手繪,也可以在老師提供的“鷺島地圖”上添加信息完成。
5. 結合自己的優勢,用詩歌、快板、三句半、宣傳畫、標語等自己喜歡的形式來宣傳美食。
計劃二與計劃一相比,一些任務的難易程度基于學生實際,允許他們通過合作完成。因此,計劃二學生更易于付諸實踐,也容易達成目標。同時,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好表格,引導學生以補充信息的方式來制訂計劃,可以使研究計劃的步驟更加有序,更容易執行。
三、研究過程的指導在于“實”
研究過程是學生實踐探究能力形成的關鍵環節。教師在研究過程的指導中要在“實”上下工夫,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實實在在地參與研究,使研究性學習的效果最優化。具體來說,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 任務分工有落實。
小組合作學習是小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有利于分化學習難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好的做法是將研究任務細分成幾小塊,讓學生各自認領。同時,要注意讓學困生先認領力所能及的任務。這樣,就能確保每個人都參與研究,每個人都能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發展。
2. 查閱資料要真實。
查閱資料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搜索引擎進行網絡查找,并查閱正規圖書等方式來輔正資料,確保資料真實可靠。
3. 調查問卷數據要信實。
調查問卷也是研究性學習的常見方法,但調查的對象、問卷的范圍,都關系到數據的真實可信。因此,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指導。
4. 研究成果梳理重敘實。
學生通過調查訪問、查閱資料、實踐操作等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后,要對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這也是小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難點。根據小學生邏輯思維不完善、表述不嚴謹的特點,教師可要求他們通過敘述的方式,談談自己做了些什么,得到了什么答案,最多再說說得出了什么結論,不必要求寫成規范的研究報告。
四、活動分享在于“新”
由于學習個體的不同,每位參加研究性學習的學生的收獲也是各不相同的。通過適當的活動分享,能夠促進不同學生間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然而,在活動分享時,常常會因為形式的單一、老套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根據筆者的經驗,活動分享若能做到“新”,這一狀況將會大大改善。
1. 分享內容的角度要新。
研究性學習帶給學生的最大收獲是創新能力的發展,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要途徑之一是學會通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分享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總結活動成果,分享活動所得。久而久之,必然能夠讓學生養成換個角度看問題的習慣,從而使其創新思維品質得到發展。分享的內容,不但可以有研究的結果,還可以是研究過程的體驗感悟、成敗得失、問題困惑等。
2. 分享的形式要新。
有些教師喜歡以匯報作為主要的分享形式,但匯報的過程也大多是讀研究報告,這會使原本內容豐富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大打折扣。實際上,分享研究所得的形式還可以有辯論會、手抄報、電子板報等。活動分享更無需排練,重在真實,在真實中發現新的亮點,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