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坤 唐楠
摘要 目的: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及對炎性因子的影響。方法:收治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117例,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OL)治療,觀察組采用LC治療。結果: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疼痛評分優于對照組(P<0.01)。與術前比較,術后24h兩組血清CKP、IL-8、TNF-α水平及對照組IL-6水平升高(P<0.01),且對照組高于觀察組(P<0.01)。觀察組術后出血和感染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LC可明顯減輕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術中損傷,降低機體炎性反應,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關鍵詞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炎性因子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屬于一種急腹癥,臨床上比較常見,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手段,創傷會刺激炎性細胞因子大量分泌,引發全身炎性損傷,影響預后。LC可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創傷,利于術后康復。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LC及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對比術后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變化。
資料與方法
2014年8月-2017年2月收治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117例,搜集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術前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及術后病理檢查確診,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據術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63)及觀察組(n=54]。對照組男33例,女30例,平均年齡(48.21±2.69)歲。觀察組男29例,女25例,平均年齡(48.21±2.69)歲。兩組主要基線資料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執行組間對比研究。
方法:兩組均取仰臥位,全麻。觀察組行LC組治療:選取臍孔下10mm處入路,建立CO2氣腹,在腹腔鏡下于劍突下約3cm、右腋前線肋下行5mm處做約10mm的切口穿刺,采用電鉤及分離鉗分離膽囊管、膽囊動脈,辨別膽及肝總管,剪斷剝離膽囊,術后正確放置腹腔引流管。對照組行OC治療:于右上腹肋緣下做約9cm長的切口,常規切除膽囊。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手術情況;分別術前及術后24h檢測并比較兩組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變化;統計并對比兩組術后出血、感染及膽漏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P<0.01),術中出血量及疼痛評分均明顯降低(P<0.01),見表1。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與術前比較,術后24h兩組血清CRP、IL-8、TNF-α水平及對照組IL-6水平均明顯升高(P<0.01),且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P<0.01),見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術后出血、感染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間膽漏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1.1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0.16%(P<0.05),見表3。
討論
由于OC對患者機械性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比較多,易導致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隨著近年來微創技術及膽道技術的進展,LC逐漸應用于臨床,并得到廣泛認可,其具備微創優勢,可避免OC的各種不足,且有創傷性小、出血量少及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操作安全可靠,可解決膽囊炎問題。本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縮短,術中出血量及疼痛評分較對照組降低,與丁莉萍等的研究結果相似。術后創傷可增加炎性因子的分泌,如CRP、IL-6、IL-8及TNF-α等,通過級聯反應誘導大量炎性介質的釋放,全身炎性反應劇烈,加重病情。本研究中術后24h兩組血清CRP、IL-8、TNF-α水平及對照組IL-6水平升高,且對照組升高幅度大于觀察組,與沈旦等的報道相吻合。提示行OL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手術應激比較大,而行LC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遭受的手術創傷小,應激性反應比較緩和。此外,本研究提示LC較OL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LC可明顯減輕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術中損傷,降低機體炎性反應,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