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研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日漸強烈,國內各類文化存在的形式也隨之越來越豐富。在西方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出現強烈沖擊的背景下,外國文學作品與中國古代歷史的接洽與融合極為關鍵。通過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閱讀,可以使我們刷新對西方文化的認知,緩解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沖突,形成具有現代特征的文化氛圍。文學翻譯作為不同文化的橋梁,在世界范圍中的關注度和可研性方面明顯突出,因此,本文將通過對外國文學的發展背景的分析引出外國文學翻譯傳達思想的主要導向,望對業內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外國文學;翻譯;思想傳達;指向變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2
語言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良好溝通的重要交際工作,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的起源,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科技乃至全人類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翻譯是語言與語言之間相互轉換的媒介,更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橋梁。通過翻譯可以將語言不同表現形式所表達的內容直觀展現在公眾的面前,對于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規范化的翻譯標準是文化傳播的先決條件。通過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中國文化在層次上得以提高,可以說兩種文化在激烈碰撞之后擦出了“友誼”的火花,這也體現出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的規范性、完整性等特點,對未來文學翻譯工作的發展方向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
一、外國文學的內涵
外國文學主要是指中國文學以外的西方文學,是構成世界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世界文學的歷史起源早在幾千年之前,在人類文明的深厚積淀下逐漸孕育出的一種文化瑰寶,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欣賞價值也在不斷的深化和提高,可以說是國家精神文明體現的靈魂,為后人文化素養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對外國文學著作的研究進入了嶄新的階段,相較于早期研究成果來看,無論是研究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有著質的提升,對外國文學主要思想內容的研究也逐漸形成了體現中國特色的邏輯思維體系,不再跟隨西方文學家的思維邏輯,利用一種文化之間碰撞出來的獨特視域充分解讀外國文學作品,深入西方國家的文學流派和思想發展,可以說我國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研究逐漸向世界標準縱深和發展,在此背景下,外國文學翻譯的研究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公認[1]。
二、外國文學作品翻譯工作現狀及問題
1.外國文學翻譯的歷史背景
外國文學的翻譯本質上來講就是一種比較研究,是對不同文化的不同語言在翻譯的過程中進行深刻的剖析和研究,進而通過翻譯的媒介實現語言的認知表達、闡述和再創造,直至目前為止,我國對外國文學翻譯的研究已有近一百多年的歷史。
在“五四”期間,各界學者在對國情進行充分剖析的情況下提出了“思想救國”的發展觀,但在傳統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下以及社會動蕩的局勢下,思想救國的嘗試性發展建議的反響平平,根本原因是社會局勢已經在社會中造成了不小的恐慌,人們對此未來發展無暇顧及,無力擔負起救國救民的艱巨使命,然而在西方文化日漸盛行的情況下,各界學者對曲線救國的思想觀念有了新的認識和改變,標志著一個嶄新的文學時代即將到來,這也是外國文學翻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2]。
自改革開放以來,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中國發展觀推動了各國文化的互惠互融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友好發展,在此期間,大量的外國文學著作流入中國,在國內文學界掀起了強勁的思想浪潮,人們對外國文化認知的迫切需求使得文學著作的翻譯工作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同時,對外國文學翻譯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當時,由于國家打開國門,經濟、文化、社會和科技的發展都處在起步階段,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的研究無法得到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研究成果并不樂觀,使得外國文學作品在翻譯質量方面存在欠缺,這在很多早期外國文學作品的譯本中國都有體現。
2.現代外國文學翻譯工作現狀
近幾年,我國在外國文學翻譯課題上的研究次數越來越頻繁,研究成果的客觀性和發展性也隨之不斷深化。在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由于受傳統文化思想的禁錮,翻譯工作人員對外國文學作品所傳達邏輯思想的解析并不能充分詮釋文學作品的內涵,譯本的漢語言規范化也未達到國際化水準,語句不通、詞不達意、錯字頻出等情況普遍存在,嚴重誤導社會公眾對外國文學作品的解讀方向,充分體現出目前我國外國文學翻譯工作尚存在諸多問題,缺乏規范化管理,不利于文學的跨文化交流和發展。
另一方面,出版社在外國文學翻譯中的作用極其關鍵。外國文學作品在中國的流通方式主要是通過出版社流向社會,以供社會各界文學愛好者審讀。眾所周知,外國文學作品在翻譯后要通過出版社的排版和校對方能出版,但由于出版社工作內容相對復雜,校對工作相對籠統,工作人員會根據譯本的主要內容對漢語言譯本文學作品加以處理,往往在出版后才能發現問題所在,導致翻譯工作失效,根本原因是由于出版社的整體管理體制存在漏洞,管理水平不高,監管和校驗機制并不完善,對外國文學翻譯思想傳達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
三、外國文學作品翻譯中思想傳達的指向確定
回顧“五四”期間各界學者對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的優異成績,通過對思想的解放以及大部分國外文化精髓的借鑒,以李大釗為為首的文人義士在當時掀起了強烈的思想浪潮,各界學者紛紛倡導“思想救國”的發展觀念,通過翻譯媒介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內涵進行深入的解讀和剖析,明確社會發展與文學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在當時,混亂的社會局勢下,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仍然能夠達到借鑒作用[3]。這一時期的翻譯工作者大多有著國外留學經歷,文化素養較高,開放的思想以及基本的語言翻譯能力在當時的翻譯工作發揮著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當時的翻譯工作者不僅注重譯本的質量,對文學作品的流派、體裁以及內涵等多個層次的解讀也更加充分,這也成就了現代外國文學翻譯的不斷發展。
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背景下,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必須秉承尊重原著的基本原則,在用詞、造句、再創作等方面最大程度的還原作者在文學作品里所表達的主要思想和內涵,充分發揮漢語言博大精深的魅力,在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視域下,對外國文學的發展背景、文學特點以及思潮和流派加以深刻的研究,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方法[4],在審視中國在外國文學翻譯方面研究的薄弱環節以及翻譯作品的規范化程度,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翻譯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指導方向和語言基礎,才能更快更好的推進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實現跨文化、跨國家的發展走向更高的階梯。
此外,在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避免傳統封建文化影響出現的故步自封問題的出現,在翻譯工作中充分體現多元化特點,例如,嘗試研究文學與哲學、文學與人類語言、文學于文化等跨學科的課題,豐富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的內容,使得譯本更具全面性和客觀性,滿足翻譯工作的多元化需求。外國文學翻譯還需要考慮到出版社的作用,在譯本完成后,出版社應對譯本進行系統、全面的校對和重組,構建完整的外國文學作品出版體系,完善體系內各環節的工作內容,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優化譯本成刊流程,對譯本的語言、語句、愈發以及思潮等方面進行精密的核查和校對,全面保障文學譯本的高質、高標,為文學愛好者提供更好的閱讀享受,豐富文學素養,以期國家對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的客觀研究,為文學作品譯本確定思潮。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的外國文學翻譯工作承載著國與國、文化與文化、人與人之間友好交流橋梁搭建的重任。在外國文學翻譯過程中,翻譯工作人員要明確己任,以認真、負責為工作原則,對翻譯工作進行嚴格、規范化管理,從根本上提高譯本的質量,為外國文學翻譯的思想傳達指導方向的確定提供有力依據,從而實現推動國家經濟向全球化方向發展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宇. 試論闡釋學視野下的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的指導作用[D]. 浙江工商大學, 2015(08):224-228.
[2]陳冰雯. 闡釋學視角下的文學作品復譯—《了不起的蓋茨比》新舊譯對比研究[D].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2015(01);341-356.
[3]張林. 中西方文學和翻譯史視閾下的胡適翻譯思想芻議[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5):536-540.
[4]李麗. 對話:文學翻譯的社會指向性[J]. 晉中學院學報, 2018(0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