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同步課堂”“雙視課堂”一時成為教育走向高位公平的代名詞;如今,利用同步課堂結對子,正成為不少地方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的新舉措。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城鄉同步教學,平衡城鄉教育資源,多地已早有試點。2013年,人大附中就曾嘗試以類似的“雙師教學”模式將北京的課堂通過網絡傳輸到廣西、內蒙古、重慶等地的學校。近年來,成都七中的高中部采用的“異地同堂”的直播教育方式,也為廣西、云南等偏遠地區送去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在課外培訓市場上,新東方、好未來等培訓機構近年來也紛紛開發“雙師課堂”,采用遠程直播教學的方法,將名師資源送到三、四線城市。
浙江:城鄉學校同步上課
2018年8月,浙江省教育廳印發《浙江省義務教育學校“城鄉攜手、同步課堂”試點工作方案》,在全省義務教育學校開展“城鄉攜手、同步課堂”試點工作。“城鄉攜手、同步課堂”就是由縣域內的城鎮優質學校與鄉村小規模小學或薄弱初中學校建立緊密型結對學校,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城鎮優質學校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同步送到鄉村小規模小學和薄弱初中。
浙江省確定22至30組學校先行試點,每組試點由縣域內結對的城鄉2所學校組成。杭州、寧波、溫州將分別確定小學、初中各2組學校試點,其他設區的市分別確定小學、初中各1組學校試點。同時也鼓勵各設區市增加試點學校。結對的2所學校學生同步上課、同步作業、同步接受輔導。兩校教師共同備課、共同上課、共同批改作業和輔導學生,共同進行質量檢測,讓鄉村學校的學生同步享受到城鎮的優質教學資源。試點學校在經過一年探索,省教育廳將開總結工作會議,開展種子學校校長、教師培訓,并在2019年9月在全省全面推廣成功經驗,讓更多鄉村學校的師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浙江省金華市第一職校建立“智慧虹”工程,涵蓋“網站建設”“校園一卡通”“數字化圖書館”“云課堂機房”等項目系統。金華市東苑小學以微課程建設為脈絡,開發了《七彩生活》《我愛國學》《七彩航模》《生命教育》《漢字的秘密》《數學好玩》《科學好玩》等與教材相配套的微課程資源,使學生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輕松愉快地汲取知識。磐安縣實驗初中依托“南園·智通和悅課堂”教育平臺,以電子書包為主要載體開展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該校信息主任介紹,自從電子書包使用以來,學生學習主動性大大增強,還減弱了電子設備及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目前,金華市信息化基礎設施已逐步完善,數字化環境已經形成,信息化應用成效顯著,一師一課等教育信息資源應用指標,連年在全省名列前茅。這些基礎工程的建設,均為“城鄉攜手,同步課堂”做了準備。此外,金華市正建設智慧教育平臺,并與北師大合作,成為華東地區唯一的基礎教育大數據研發與應用示范工程項目示范區。
目前,東陽市已形成“網絡空間、網絡備課、網絡教研、網絡課堂、個性化評價、數字化學習”六大教育云應用新模式。通過平臺,開設名師講堂近千節,同步課堂1000多節,城區所有學校、各中心小學均通過資源平臺與山區學校或民工子弟學校結對發展,有力地推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浦江縣的“名師飛課”,也是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國都響當當的品牌。為充分發揮名師引領輻射作用,自2015年以來,浦江縣依托區域資源服務平臺開設“名師飛課”直播課堂,同時還組建了一支以特級教師、省市縣名師、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各級教壇新秀等組成的名師隊伍參與直播課堂,并鼓勵教師應用名師飛課平臺開展教科研活動。目前,浦江縣“名師飛課”已探索形成了“名師常態課堂、實時互動課堂、遠程互動教研、特色課程展播、教師集體備課、各級專題培訓”六大應用模式。“名師飛課”項目共開設名師課堂2000余節,開展全縣“名師飛課”教研活動60余次,集團、聯盟間的教研活動100余次。“名師飛課”依托網絡打破了時空壁壘,將優質資源實時同步送達全縣中小學校,為山區和鄉村學校源源不斷地注入優質教育資源。
江蘇、河南:課堂在線平臺
2017年12月,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路莊小學、徐州開發區小學、睢寧沙集小學開展“同步學堂”活動。豐縣路莊小學和徐州開發區小學分別主講一節課。城鄉小學開展網上結伴試點學校,是為了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由江蘇省徐州市教育局信息化處牽頭,建立的徐州市城鄉學校網上結伴工作平臺,負責該市城鄉學校網上結伴工作。徐州市教育局基教處、師資處、教研室、裝備站、電教館共同參與。試點地區信息化負責部門和結對試點學校具體實施。徐州華網、小魚直播、跟我學、新天地、網絡聽評課等在線教育運營公司參與了平臺建設。
江蘇省很早就重視推廣城鄉同步課堂。早在2009年,同步課堂已成為江蘇省揚州市城鄉學校的教學常態。同步課堂上,不僅城鄉學生同上一堂課,而且城鄉教師也能共上一堂課。課后,城鄉學校的教師還可以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共同評課。一切源于揚州市大力推進的教育信息化建設。2003年起,揚州市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不僅帶動了學校硬件的改善,更為重要的是推動了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到2013年,揚州市已成功創建數字化校園300多所,占學校總數的80%,并正在將現有數字化校園逐步提升為智慧校園。數字化校園的創建,帶動了學校管理和辦學模式的轉變。揚州教院附中將巡校巡課、集體備課檢查、學生行為規范習慣一日養成、師生食堂評價等管理的全部過程和檢查結果,上傳至學校內網,推動學校的精致化管理。2017年的信息顯示,揚州市文津中學運用多媒體手段備課、上課,布置和批閱作業。文津中學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網絡教研平臺,包括網上集體備課、教學設計上傳、外聘專家在線指導、在線聽評課、網上專題研討等,大大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并且帶動了鄉村學校發展。
從2017年年底開始,河南省澠池縣外國語小學教師席改珍的課堂開場白增加了新內容,那就是面對屏幕向靈寶市五畝鄉中心小學、窯坡小學等7所小學的同學們問好,這些學校的孩子正通過網絡直播,參與她教授的“快樂手工”課程。這是互聯網改變鄉村教育的一個代表。為讓更多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師生共享教育信息化紅利,促進城鄉教育高位均衡發展。2018年8月,河南省教育廳發文,在全省啟動“網上結對線上牽手”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行動。
2016年以來,河南省教育廳先后資助13個貧困縣開展了“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試點。這些試點地區農村學校普遍面臨著交通不便、布局分散、教師匱乏的困境,而網絡為這里的孩子打開了看世界的窗口。“此項行動旨在進一步將教育領域網絡扶貧的重點引向教學、教研等貼近學校需求、滿足師生期盼的關鍵環節,更加體現網絡扶貧的精準性和普惠性。”河南省教育廳科技處調研員施曉春說。
按照計劃,2018年年底前,河南省所有學校實現寬帶網絡入班,貧困地區中小學(含教學點)多媒體教室數量與教學班級數量的比率應達到70%以上。硬件有了,孩子們能享受到怎樣的資源?“行動將加快省級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市域、縣域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結對幫扶,普及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模式,構建強校帶弱校、優秀教師帶其他教師的長效機制。”施曉春說,這些措施將解決鄉村學校“開不足課、開不好課”等難點。
湖北:先試點,后推廣
2015年,湖北省咸寧市利用信息化手段,讓偏遠的桂花鎮蘇家坊教學點、桂花鎮劉祠小學和地處咸寧城區的咸安區外國語實驗小學實現了課堂同步教學。當年,咸寧市咸安區這一被稱為“未來教室”的教學模式亮相青島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受到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的與會代表贊譽。
地處山區丘陵地帶的初小(小學三年級及以下)、教學點目前還有27個。這些地方的學生人數少,教師老齡化、結構性缺編問題突出,還存在學科不配套、年輕教師不愿去、去了也很難呆長的問題和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的困難。怎樣才能保障偏遠地方的孩子能夠像城里孩子一樣,平等享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呢?
2014年,咸安區提出在全區中小學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并與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化協同創新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投入資金引入“未來教室”教學模式,共建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區。“未來教室”以信息技術發展最新成果為基礎,融合信息時代全新教育教學理念,具有雙軌展示、多元互動、自由板書、知識可視等特點。針對邊遠山區師資匱乏,很多學科無法開齊的情況,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化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咸安區教育局探索在“未來教室”基礎上,實行二類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創建同步課堂和專遞課堂,采取“1+2”方式,將城區中心校與一個鄉鎮的兩個初小或教學點捆綁在一起,組成學校共同體,讓農村孩子“足不出校”就能享受到來自城里優秀教師的同步授課,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互聯共享。咸安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至2017年,全區實現了中小學教育信息資源全覆蓋。
而“未來教室”的應用和推廣卻不止于咸安區。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化協同創新中心劉三女牙教授介紹,目前已經在廣東、福建、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河南、北京、新疆、甘肅、遼寧、四川等地建成中小學“未來教室”1400多間,5萬多名中小學師生已提前進入到信息化教育新時段。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學校長楊宗凱教授對“未來教室”的推廣有更深的理解。他說,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教育區域發展不均衡現象比較突出。要想在短期內通過常規手段解決大量存在的教育均衡問題,是不現實的。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化協同創新中心推出“未來教室”教學模式,就是借助最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采用最現代化的教育變革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來保障不同地區的孩子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縮小地區教育差距,確保教育的“高位公平”。
鏈接:優質課堂七要點
一、提示
新穎:抓信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引入信息,一個主題,或以不同的方式引入課程;
關聯:提供明確的建議,學生能夠轉移他們的學習到生活的其它方面;
書面和口頭指示:當學生忘記要做什么,老師可以馬上指點而不是簡單的重復;
建模:顯示思維過程的模型,并顯示學生的范例以幫助其他學生;
激活背景知識:提醒學生學習要涉及到的與以前相關聯的知識;
翻譯:讓學生把重要的理念翻譯出來融入他們的生活。
二、移動
給學生創造移動的機會——至少有一點——學生可以有一個思考的配對成員,或者成一個小組用更長的時間來完成一個項目。
三、選擇
選擇可以包括對方的喜好,可以選擇閱讀策略,他們想證明什么,請選擇在小組會時他們愿意和誰坐一起,或兩個或以上選項的寫作提示。
四、合作
研究表明,小組工作,三到四個學生時,成效最大;是否更喜歡一年中就與一個搭擋合作,或者可能又喜歡與三個人合作在一個小組中。
五、等待
老師提出問題到學生回答問題大約平均是1秒鐘,多項研究表明:質量和數量、學生反應的等待時間增加到3到7秒之間,效果最好。
六、過渡
游戲是很好的復習工具,并可以作為一個3分鐘的休息或過渡時間的小憩。
七、反饋
研究發現,學生希望得到快速的反饋——包括教師的口頭或者書面的回應,完成作業后不久馬上就得到反饋有利學生成績的提高。(來源《教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