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紅
新高考改革給社會帶來新思考。“學什么,考什么”的背后是家長和學生選擇的焦慮。如何選才能既符合自己追求、又與實際狀況相適應?專業的發展前景怎樣?由此,職業生涯規劃成了亟待研究的課題。2018年4月,上海市教委發文,將生涯教育納入中學生的必修課;深圳一些中學也紛紛開設相關課程,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未來的生涯發展階梯。其實,早在2004年北京第十一中學就開設生涯規劃課,對這一教育前沿問題進行探索。
深圳第二外國語學校
且行且探索
2018年寒假,深圳第二外國語學校高一(2)班學生何沛來到深圳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實驗室,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做起有機化學和微生物的簡單實驗。這是何沛憧憬的一份工作。一次又一次的試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每一次看似簡單的重復,卻有不同的結果。“在這之前,我所想象的實驗室是生動活潑、多彩有趣的地方。然而,親身體驗后發現實驗室更多的是嚴謹,甚至還有一些枯燥乏味。”何沛說,如果沒有對科學足夠的熱愛,沒有足夠的耐心或嚴謹,那就很難在實驗室待下去,這是他來這里學習實踐的最大體會。高一學生李健走進了健身房,感受私人健身教練這一新興職業。他說:“我很喜歡運動強人,總感覺這是一項娛樂性很強的職業,可是兩天的教練生活,讓我知道私人健身教練為保證自身狀態需極強的自控力,絕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簡單。”
回到學校,學生要完成職業體驗手冊的信息填寫,同時要撰寫活動總結和感想,從而引導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理想職業及意向大學做出規劃設計。有學生寫道:“每份職業都有辛酸,每份工作都值得被尊重,通過寒假體驗,我學會一定要善待生活中的每個人。”
校長黃漢波說:希望通過這項活動,引導學生走進不同行業,在日常工作的過程中認識自我、喚醒潛能、樹立信心,在“愛自己”的基礎上,找尋適合自己職業和生涯規劃的靈感,為學生日后結合自身能力特點履行更具實效性的社會使命做準備。
深圳市教科院學生生涯規劃教育項目負責人聞佳鑫表示:目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一直比較模糊,孩子們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優勢和發展方向,大學畢業后從事行業與所學專業的匹配度也不高。然而,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尤為凸顯,希望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幫助孩子們更早更好地認識自己,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北京市第十一中學
建立個人生涯大數據
2004年,北京市第十一中學正式開設生涯課程,為初始年級建立學生成長檔案,根據學生整體的專業方向偏好和行業去向分布,結合生涯教育課,對一些專業類別進行重點關注和引導,加強學科建設,增加相關選修課程,擴展職業資源體驗。
2015年暑假,學校還開啟“野鴨湖濕地課程”。初高中學生混齡分組,以野鴨湖濕地的前世今生和未來為主線,多角度跨學科開始課程學習和研究。地理老師從遠古的造山運動講到媯水河的形成,講到官廳水庫,從宏觀角度介紹野鴨湖的“前世”。學生利用化學和生物學方法調查濕地人工水體和自然水體不同樣點的酸堿度、色度、浮游生物、底棲動物、水生植物、鳥類等物理化學和生物指標,觀測野鴨湖濕地的“今生”。另外,師生們通過測量不同樣點一晝夜的溫濕度變化,研究濕地對氣候的影響;課程還設計了生態攝影講座、昆蟲燈誘以及自然體驗活動。最后一天,學生分組利用表演、演講等不同形式分享收獲,并提出保護濕地的建言,展望野鴨湖濕地的未來。
初二學生崔健說:“我對大自然有很大的興趣,我知道這項活動并不是游玩性質的,它更傾向于科學研究這一方面,并不輕松。但我認為我已經準備好,可以用嚴肅認真的精神去對待它。所以,我選擇參加這項活動,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北京市第十一中學校長果淑蘭表示:新高考改革將科目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導致生涯決策前置。我校通過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初步構建起了高一起始年級的生涯大數據。2020屆高一生涯決策數據分析表明,有22%的學生在學業決策上存在明顯的矛盾,有近25%的學生目標專業與學業決策的匹配度低于60%,有近50%的學生目標專業過窄,目標專業過寬的學生比例達到11%。更有10%左右學生的選科方案存在明顯問題,如排除了自身優勢學科,或者包含了本人的劣勢學科等等。針對上述問題預警,我們通過個人生涯數據分析報告以專業建議的方式,第一時間及時告知學生本人及家長,預警學生盡快調整。并以生涯班會、導師輔導建議、導學中心個體咨詢等方式,進行不同程度的專業干預。
從高考改革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設計和實施生涯教育,圍繞生涯適應、生涯探索、生涯管理、生涯規劃四個模塊開展課堂教學,進入課表,全員必修,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機會,去進行體驗、認知和行動。
《中學生生涯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負責人劉會金表示:中學生處在青春期,容易迷茫。如果沒有生涯規劃的教育,中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就不甚明晰,無法發掘自身優勢特長,容易走彎路和歧路。開展中學生生涯規劃研究,讓初中生明白“我是誰”“我想去哪兒”“我要怎么去”,他們的發展也就能順應天性,在今后學習和成長中能自主發揮長處,因而能更好地成長。
長春市第八中學
“四渠道”拓展體驗
長春市第八中學生涯規劃教育重在實踐體驗,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渠道:職業教育課程;職業教育講座;學生職業教育檔案系統(包括六大主題,即“初中回憶錄”“高中階段的希望與夢想”“職業和事業規劃建議”“學期成績報告”“行業體驗報告”“給學弟學妹的信”);職業教育實踐活動(其中包括行業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校園文化活動)。
改校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有很多特長班,比如足球、航模機器人、畫班、定向越野等。教育教學設施完備,有國家級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航模室;近千米的現代化圖書館、閱覽室、多功能報告廳;配有電視臺、心理咨詢室、人生規劃指導室、音樂室、美術室等現代化設施,實現了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有田徑、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場館;有標準的健身房、學生餐廳和長春市直唯一的省級示范宿舍樓。
八中畢業生吳櫨櫨說:“學校社團就十多個,也有各種運動會,英語劇,校內競賽包括體育的籃球賽、足球賽……高中三年有很多豐富有趣的活動,各種做課活動,每一次都讓我們開拓視野,獲得知識。”
高中生涯規劃教育重在實踐體驗。行業體驗是生涯規劃的前奏,通過體驗,引領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各行各業,拓寬學生的視野。長春八中實行“雙規劃”,不僅為學生規劃,也開設了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課,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成長。全體教師在不知不覺的教學實踐中融入生涯教育。創客教育讓學生思考自己的興趣所在和人生方向,許多學生在高二、高三時,就明確自己要報考什么大學,選擇什么專業。雖然這是影響一輩子的選擇,但是不用老師家長操心。
青少年生涯規劃工程師趙偉志表示:學生們通過生涯教育規劃,清晰了目標,不僅可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更關鍵的是,還能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不僅有了內驅力,還有了自控力,而內驅力和自控力則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生涯教育環境下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內化的就是他的素質。內驅力是為什么學、為誰學、怎么學,這是學習意識和態度的表現;自控力,則包括他對學習進行目標管控、統籌、歸納等。因此,掌握生涯規劃,選科選專業的問題就“迎刃而解”。這些,按理來說,就是一個學生在他的學習時期就要鍛煉的思維模式和綜合能力。
合肥市第八中學
生涯教育規劃
合肥市第八中學開設的選修課70多門,涵蓋科學技術、人文藝術、生命生活和體育健康,前后有100多位青年教師為學生們開設過選修課。合肥八中還聘請社會各界,包括大學、科研院所、專業機構和著名企業以及學生家長到校授課,連學校食堂的師傅都被調動起來為學生開課。學校已經有40多門精品選修課,出版的校本選修教材也有40多種。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課程,這種選擇會促進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思考和規劃,幫助他們確立自己的目標,也成為他們學好文化課的動力。
合肥八中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該校成立了由班主任、心理中心教師、和其他高級教師組成的核心團隊,負責學校的職業教育培訓。該校為高一學生開發的課程與教材突出“職業認知”和“課程學習模塊”;為高二學生開發的課程與教材強調“職業探索”和“社會體驗模塊”;為高三學生開發的課程與教材以“職業選擇”和“學術研究與職業規劃模塊”為重點。
在教學方法上,高一課程傾向于采用小班教學,并以主題班會作為補充;高二課程采用職業體驗、社會實踐、教師指導等策略;高三課程主要是組織專家講座。高一、高二班級組織職業規劃主題班會比賽。此外,該校還提供融合“通用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選修課,包括烹飪、金融、高爾夫和機器人技術等,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以及對人文和科學的了解,并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5級教師全程參與了本年級高中三年的限定性拓展課程的編訂。內容上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中心,立足學科知識的拓展及學科思維的培養;范圍上以高考科目為主,每科開發5類課程,配套5本自編課程教材。時間上,高一上學期各學科各開發一個初高中銜接課程;高一下學期各學科各開發一個供文理傾向學生選修的課程;高二上和下學期為文理學生各自開發兩套旨在提高學科素養和學科能力的課程;高三上學期,面向高考,開發文理各學科應對高考,提高能力的限定性拓展課程;高三下學期,立足高考考綱和學科課程標準,開發考綱解讀和錯題集,以有效提高學生對高考試題的應變能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每個學校的情況不同,每個學校都可以有適合自己的生涯規劃,適合別的學校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學校。生涯教育的本質是個性化,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學校可以借鑒其他學校生涯教育的特色亮點,然后結合學校自身的課程、教學、課外活動、管理資源和服務資源等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特色,為學生整體生涯發展服務,關注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