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摘 要:國內旅游院校的人文教育某些課程有的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有些雖然是必修課的形式出現,對人文教育課程重視不夠,并且在教學上一般都會以“填鴨式”或“灌輸式”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讓大學生普遍認為人文教育不重要,讓很多大學生對人文教育課程沒有足夠的興趣,另一方面,使得很多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直線下降,從而導致某些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理想信念模糊、社會公德意識淡薄、民族歸屬感淡化。而微課既是一種教學資源又是一種優質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如何將技術的外在與教育的本質相結合,優化傳統的課堂教學,促進教與學方式的深度變革,能真正將微課和旅游院校的人文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關鍵詞:旅游院校;人文教育;微課
一、人文教育的內涵與旅游院校人文教育的意義
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實踐活動和意識活動進行一種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
一般來說,人們談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種確定的公認的含義,而常常表達著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有三種:一是人文主義教育,二是人文學科教育,三是關于“成人”的教育。人文主義教育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它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以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為核心,提倡以“人”為中心,歌頌“人”的價值和力量,其基本精神對今天的人文教育仍有著有益的啟示。所謂人文學科教育就是指“文學、史學、哲學基礎學科以及語言和藝術學科的教育”。 關于“成人”的教育。這是針對教育中無視人、把人當作工具,或者強化人的片面發展,忽視人的身心協調發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力求通過德、智、體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半個人”或者“機器人”,強調給人以廣博訓練而不僅僅是專業訓練,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協調發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并實現人的全面價值。
《國家教育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高等教育要“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快培養具有“大局意識、國際視野、專業素質和服務意識”的各類旅游人才。高等教育肩負著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的使命,適應旅游新業態發展,為旅游產業培養高素質人才是今天旅游高等教育的責任。
旅游人才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首要資源和重要保障之一。旅游高等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旅游院校人文教育現狀
目前看來,我國旅游院校的人文教育既有做的好的地方,問題也相對較多。
從成績上來說,一是各旅游院校都開設了人文課程的必修課、選修課或輔修課,提高了人文教育的分量和比重。二是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重視校內文化設施的建設和人文環境的培養,著重培養學校的人文氛圍,以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素養。
就目前旅游院校人文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來說,有大概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實用為旨,過多的強調技術、技能,而對人文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缺乏具體的理論指導。二是人文課程的設置沒有予以很好的研究,而顯得隨意性較大,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人文教育缺少體現旅游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三是在旅游院校,學生自身對人文素質的認識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誤區:以自我為中心,存在道德認識與實際行動的脫節;人文知識匱乏,主要精力用在實用技能學習和娛樂上,很少考慮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和人性的養育。四是在大多的旅游院校,人文教育課程雖然有設置,但對其重視不夠,并在教學的方式上一般采用的“填鴨式”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讓大學生普遍認為人文教育不重要,對人文教育課程沒有足夠的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得很多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直線下降,從而導致某些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理想信念模糊、社會公德意識淡薄、民族歸屬感淡化。
三、基于微課的旅游院校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徑探索
(一)微課的內涵及主要特點
微課也就是應用信息技術按照相應的規律,以碎片化的方式來呈現學習內容。微課也可以被理解成為一種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借助 WPS、PPT等工具制作相應的教學資源,并借助網絡即時聊天工具將微課教學資源傳遞給學生,學生便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時間,選擇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彌補性的學習。微課作為翻轉課堂的核心結構,是翻轉課堂的基礎,同樣也是課外教學的主要資源。對此,必須精心設計微課,并且在教學設計、課程制作等多方面進行優化。其主要特點如下:
1.教學時間較短
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相對于傳統的40或45分鐘的一節課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容較少
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于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3.資源組成/結構/構成“情景化”
資源使用方便。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廣大教師和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可易于實現“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并實現教學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學生學業水平。
4.主題突出、內容具體
一個課程就一個主題,或者說一個課程一個事;研究的問題來源于教育教學具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學反思、或是難點突破、或是重點強調、或是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觀點等等具體的、真實的、自己或與同伴可以解決的問題。
5.成果簡化、多樣傳播
因為內容具體、主題突出,所以,研究內容容易表達、研究成果容易轉化;因為課程容量微小、用時簡短,所以,傳播形式多樣(網上視頻、手機傳播、微博討論)。
6.反饋及時、針對性強
由于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獲得反饋信息。較之常態的聽課、評課活動,“現炒現賣”,具有即時性。
(二)基于微課的旅游院校人文教育的路徑探索
1.轉換教師的身份
基于微課的人文教育課程在教學中,教師進行指導和恰當的管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負責將微課資源發放給學生,也就是將教育資源通過視頻或資料的方式發給學生,學生自主交流、討論和探討之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針對課堂開始之前學生之間的討論結果進行教學,對學生自主學習中存在缺陷的內容加以補充和強化鞏固。這種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受教的模式。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效地轉換了教師的身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同時還顯著優化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2.優化教學內容
人文教育課程教學理論性、抽象性比較強,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的問題多。對此,如何在較短的時間讓學生很好地掌握知識是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因為人文教育課程涉及到的內容廣泛,教師在安排教學計劃的時候要綜合考量,教學設計不僅要與人文教育課程學習結合,還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要體現旅游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教師需要仔細處理教學設計。一方面,為了提高效率,教師可以整理一部分自學內容并發放給學生,以減少課堂冗雜的講述。另外,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部分,重點講授。
3.注重能力培養
在基于微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提前規劃好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方向,并要求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進行學習。要使學生在合理安排的時間內掌握人文教育課程的知識,此種課堂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學生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努力提升學生本身的能力。
4.對微課支持下的人文教育課程教學評價
可以通過專家、學者對人文教育課微課的設計、應用等方面進行評定,指出課堂設計及應用上哪些方面比較到位,今后還需要改進哪些問題;同時也要通過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特別是自學情況、小組合作情況以及微課練習情況進行過程性和綜合性評價。
四、結語
基于微課的教學模式符合現代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而且在高校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取得了很顯著的效果,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同化,從學習到理解再到運用。在應用基于微課的人文教育時,教師應當以學生作為教學的核心,同時認真設計微課教學內容,合理地應用翻轉課堂,從而真正展現基于微課的教學模式的優勢。
參考文獻:
[1]趙林.大學人文教育的意義[N].中國科學報,2014-06-213.
[2]石美玉,李白,張立純,等.著眼旅游創新創業教育—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蓄勢再出發[N].中國教育報,2015-12-21.
[3]龍春江.四級體驗教學模式的設計與運用:校思政課中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設計[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4):116—117.
[4]王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6(10):6.
[5]李海霞,蘇偉,仇盛艷.基于“微課”、“慕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31(11):141—142.